資源簡介 《農業》教學方案教材分析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了解農業的地區分布及影響因素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前提,本課重點是我國農業分布的地區差異,并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本設計試圖通過“設計地圖”、“讀圖分析”、“分組討論”、“成果展示”等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農業的概念,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2.認識我國農業地區的分布差異;3.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4.了解我國科技興農取得的成就。【過程與方法目標】1.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地區分布的差異;2.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分析我國農業現狀,激發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2.理解在遵循自然規律下的工作熱情才是最有價值的情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教學難點】1.農業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2.影響農業的發展因素。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第1課時【課程引入】(展示課件)數字中國:14億中國人一天消費糧食700000000千克,192萬噸蔬菜。一天要吃掉23萬噸肉。——從數字中國入手,貼近學生生活,形成感性認識。師: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驚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來自哪個經濟部門呢?生:農業。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農業。板書:第二節 農業一、農業及其重要性【講授新課】師: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請大家閱讀課文,說一說什么是農業?生: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農業;勞動對象是生物;獲得的勞動產品是生物本身。教師:結合圖說出農業的主要部門。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資料啟發引導學生,得出農業的概念和分類。】師(小結):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 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指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狹義上農業僅指種植業,廣義上農業包括農、林、牧、漁。課件展示農業各部門。師:你們今天早餐吃了什么?生:略。師:大家知道一日三餐與農業的關系么?師: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還需要農業嗎?請舉例說明。學生回答預設:衣、住、行。課件展示衣服、家具與農業的關系。【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知農業的重要性。】師: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還需要農業嗎?生產與農業有什么關系嗎?請舉出例子來。生:工業為農業提供的農具和用于農業生產的機器。農業為各行各業提供原材料;各行各業也為農業提供支持。師:由此可見農業的重要性,中國用約占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地球上約20%的人口。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板書: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師:讓學生讀“中國主要的畜牧業區和種植業區圖”,回答下列問題。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部分?它們的界線在哪里?2.我國的四大牧區是哪幾個?3.東西兩部分有哪些農業類型?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想一想,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分布在哪些地區?5.林業集中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于天然林?哪些屬于人工林?6.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我國海洋漁業基地在哪兒?課件展示我國農業分布的東西差異。板書:1.東西差異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課件展示我國干濕地區圖和地形圖。生:學生根據收集的氣候、地形、水分、土壤等情況進行討論。板書:原因分析師:(歸納總結)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種植業,一方面要求有適宜耕作的土地,另一方面要有農作物生長需要的光照、熱量、水分等條件。它需要的是多種自然條件的組合。某一地區,即使其他條件都很優越,但只要有一個自然因素不適宜,都會成為發展種植業的限制因素。西部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地勢高峻,以高原、山地為主;水、熱、土配合較差,且人口稀少,農業發展歷史較晚,農區小而分散,以畜牧業為主。東部是濕潤、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平原大部分分布在東部,水、熱、土配合良好,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農業類型多樣。師:(承轉過渡)我國農業不僅存在東西部的差異,南北方也有不同。提問:劃分南北方的界線在哪兒?生:秦嶺—淮河。師: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東部地區南北方種植業的差別。板書:2.南北差異課件展示,教師帶領學生總結。地 區 主要耕地類型 熟 制 主要農作物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我國農業在南北分布上的差異可以參照分析我國農業在東西分布上的差異的方法,詳略。)【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