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流》教學方案第2課時教材分析本節教材分三部分,一是從整體上介紹了我國河流和湖泊的概況,以內外流區域的劃分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對比為重點;二是以“水能寶庫”“黃金水道”“長江水患”為重點介紹了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最后重點介紹了黃河的泥沙產生的原因及治理問題。每一部分的介紹都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內容作細致的講解,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運用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黃河的特點,舉例說明其對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影響。2.能夠說出黃河上、中、下游存在的問題及治理黃河的措施。【過程與方法目標】1.運用流域圖和相關水文資料,描述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夠說出掌握黃河上、中、下游存在的問題及治理黃河的措施,進一步理解河流與人類活動的關系。2.培養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黃河的上、中、下游概況及黃河的綜合治理。【教學難點】舉例說明黃河對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影響。課前準備1.多媒體課件;2.相關地圖與圖片。教學過程第2課時【課程引入】資料:“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 :黃河每立方米的年平均含沙量約為35千克, 高峰時達到570千克。黃河每年輸入下游的泥沙達16億噸。古人稱黃河是“一石水,六斗泥”。如果把這些泥沙鑄成高寬各一米的長堤,其長度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3倍。板書:三、黃河的治理與開發1.中國第二長河【講授新課】師:同學們讀“黃河水系圖”找出:黃河的發源地;流經省區、自治區;源頭和支流渭河、汾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注入海洋。生:查閱課本回答問題。師:編順口溜,背記流經省區:“巴(顏喀拉)山泉水卡日曲,五千五百(千米)流程長,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陜穿過黃土區,豫、魯淤成地上河,向東緩流入渤海。”師:為什么說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而不說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生:按徑流量黃河排第8位,流域面積排第3位。板書:2.母親河的奉獻師:同學們看課本后面的中國地形圖,你們知道寧夏、內蒙古(指位置)這兩個地方位于什么干濕地區嗎?生:干旱區。師:你們知道這一大片華北平原是怎樣形成的嗎?生:黃河等河流泥沙沖積形成的。師:(講述引黃灌溉的歷史)從秦代(公元前215年)起,我國勞動人民開鑿引水渠(秦渠)之后,漢朝、唐朝相繼引黃灌溉農田。黃河水,使干旱土地展現出生機,塑造了“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建國后,又修建完善了排灌設施的引黃灌溉工程,形成今日的商品糧基地。至于華北平原一向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近代現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師:同學們看“中國地形圖”。黃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峽谷中穿行,“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金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從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間,穿繞19個險峻的峽谷,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而且集中,有利于興建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師:宣揚新中國開發利用黃河的成就。讀“黃河梯級開發示意圖”,建國以前,黃河未修建一座水壩。建國以后,實行了黃河梯級開發。在圖上找出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水電站,以及梯級開發最密集的河段(龍羊峽—青銅峽)。板書:3.中國的憂患師:古老的黃河如母親般哺育著她的兒女,但是歷史上萬古奔流的黃河也曾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黃河陷入危機。黃河“憂患”在它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有何表現?黃河上游地區為何會出現荒漠化問題?與哪些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有關呢?生:黃河上游地區荒漠化嚴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降水少,氣候干旱),也有人為因素(人們過度放牧、濫墾草地等)。師:黃河凌汛出現在黃河哪些河段?為什么會出現凌汛?主要與什么因素有關?生:①上游和下游;②由于黃河干流跨的緯度比較大,南北河段地區的氣溫有明顯的差異,造成河水封凍和解凍的時間不同。凌汛的河段大多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③自然因素。師:引導學生讀圖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思考:黃河在流經哪個河段后,產生的泥沙最多?黃土高原地形特征是什么?想一想,下雨后千萬條溝會是一種什么情形?生:①黃河中游;②因為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③溝壑縱橫、黃土裸露、植被覆蓋不好、土層疏松。會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師:黃土高原土層疏松,植被破壞嚴重,又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七八月份多暴雨,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就會一起匯入黃河。因而黃土高原成為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之一。師:黃河還會什么危機呢?請仔細讀一段歷史資料。一部黃泛史便是中華民族的苦難史。黃河哪一個河段會容易泛濫呢?生:下游多泛濫。師:黃河泛濫給華北平原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出示“地上河”示意圖。生:讀圖觀察認識下游形成“地上河”。師:黃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樣形成的呢?它的形成與中游地區的問題有關嗎?如果有關系,請你講一講它的形成過程。(讀圖提示:黃河下游的泥沙大多來自于哪個河段?黃河下游進入什么地形區?可以想象一下此時黃河河道、水流速度和泥沙有何變化?)生:讀圖思考,指圖講解黃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過程。①黃河下游的泥沙約90%來自于哪個河段;②黃河流入下游,進入華北平原;③此時黃河河道會變寬,河水流速會變慢,攜帶的泥沙會越來越多;大量的泥沙日積月累,使黃河越“長”越高,成為“地上懸河”。師:分析得很好,黃河下游河段的泥沙越來越多,黃河安全嗎?為什么?師:回答,不安全。因為泥沙越來越多,黃河下游的河床逐漸抬高,兩岸就可能決口改道,給兩岸人民造成洪水災害。師: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領導人民治理黃河,60多年黃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盡管我國控制河流的能力已經十分強大,可是黃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16億噸,其中約1/4淤積在河床,1/4輸往深海,1/2在濱海地區填海造田。“懸河”依然是懸在人們頭上的一把利劍。只要黃河“懸”著一天,中華民族的心就懸著一天。師:黃河成為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流,也成為中國的一大憂患,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近年來,黃河又出現了缺水斷流,水污染等新問題。師:同學們能不能提幾條根治黃河的設想呢?生:討論回答。師:評價后總結:(1)治黃的關鍵——治沙。(2)治黃的根本——加強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3)水土保持采取的途徑——①生物措施:造林種草;②工程措施:打壩淤地,修筑梯田;③治理黃土高原分割到戶,誰治理誰受益,輸入黃河的泥沙大大減少。課外拓展:課件展示我國河湖之最。【課堂小結】帶領學生談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