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4 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教學目標1.能夠從地圖上準確說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范圍。2.根據資料分析臺灣省的地形、氣候和自然資源等特征。3.了解臺灣省的人口分布特點和民族構成。4.閱讀資料,認識臺灣省與祖國大陸的深厚淵源。5.閱讀史實材料,明確臺灣自古以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6.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責任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教學難點:臺灣的自然環境特征和經濟特色。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啟發式講述法、合作探究法、對比分析法、概括歸納法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地圖教學過程新課導入鄉愁--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中的海峽指的是?臺灣海峽;“我在這頭”指的是我在?臺灣。“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祖國大陸有著地緣、血緣、歷史、文化和經濟等方面的關系。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份鄉愁,走進我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臺灣。(板書)7.4 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新課講授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教師帶領學生了解“臺灣問題”,習近平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表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我們從哪些方面說明臺灣臺灣省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地理證據:約在幾百萬年以前,由于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了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成為島嶼。血緣證據:目前,臺灣省的居民中,漢族約占97%,他們主要是明清以來福建、廣東兩省移民的后代,大部分還保留著鄉音。(補充:在臺灣的少數民族居民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高山族約占臺灣人口的2%。)文化證據:臺灣和福建省都信奉媽祖歷史證據:臺灣,在我國史書記載中曾稱夷洲,明代始稱臺灣。1624年臺灣被荷蘭侵略者侵占,1662年鄭成功率兵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1885年清政府正式設臺灣省建制。1895年臺灣被日本侵占,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才回歸祖國。這些事實都有力證明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盡早實現太晚與祖國大陸的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師:出示中國行政區劃圖,引導學生找出臺灣省的位置。并說明臺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教師:出示臺灣的位置地圖,引導學生找出臺灣島周圍的海洋、海峽和澎湖列島、釣魚島。學生討論,給出答案。教師總結:臺灣省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包括臺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面積共約36000平方千米。結合臺灣省的地形圖,以前后桌4人為以小組,5分鐘時間進行討論完成下列小題:(1)利用比例尺量算基隆到福州、高雄到廈門的實地距離。(2)看一看北回歸線通過臺灣島的哪個部位。學生分小組討論5分鐘,隨機選擇小組代表進行回答。教師總結:(1)基隆到福州實地距離:5.3cm×50km/cm=265km高雄到廈門實地距離:5.8cm×50km/cm=290km北回歸線通過臺灣島中南部,臺灣島北部為亞熱帶,南部為熱帶。教師:接下來學習臺灣的人口分布特征。觀察臺灣人口分布圖,找出臺灣島的人口分布特征。講授:臺灣省人口約 2300多萬,而前面學習過其面積為36000平方千米,請計算臺灣省的人口密度。學生搶答:約639人/平方千米。教師總結:臺灣省人口主要分布在靠近西部海岸的狹長的平原地帶,中東部山地人口稀少。(板書)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1.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2.地理概況二、美麗富饒的寶島教師:接下來學習臺灣的地形特征。觀察臺灣省的地形圖,概括出臺灣島的地形特征。學生討論并搶答。教師總結:臺灣的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以山地為主(占2/3),山地分布在臺灣島的東部,統稱為臺灣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臺灣平原狹小(占1/3),主要分布在臺灣島的西部和沿海地區。臺灣最大的平原是西部平原,臺灣最長的山脈是中央山脈,最高的山峰是玉山。教師:接下來學習臺灣的氣候特征。觀察中國氣候圖,找出臺灣島的氣候特征。學生: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教師:展示“臺灣島氣溫和降水分布圖”,同學們根據圖總結臺灣省的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總結:臺灣島年平均氣溫最小8℃,最大20℃。臺灣島年降水量最少小于1500mm,最多大于6000mm。因此臺灣島的氣候特征為濕熱。教師:接下來學習臺灣的河流特征。觀察臺灣地形圖,找出臺灣島的河流特征。講授:根據臺灣島的氣候特點,河流水量豐富,汛期長。根據臺灣島的地勢地形特點,其河流是從中部向四周流,河流短小,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日月潭(臺灣最大湖泊)、濁水溪(最長的河流)。展示圖片“臺灣主要農礦產品分布”。了解臺灣有哪些主要農產品?這些農產品主要分布在哪里?學生:臺灣主要有稻米、甘蔗、茶葉、熱帶、亞熱帶水果,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展示臺灣農產品分布圖、地形圖與氣溫降水圖,分析農產品的分布與當地的地形和氣候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總結:臺灣島屬亞熱帶、熱帶氣候,溫暖濕潤。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米、甘蔗、茶葉和熱帶、亞熱帶水果。中東部山地面積廣闊,降水豐富,因此森林覆蓋率較高。教師:PPT中列出臺灣的十大經典水果。看看同學們都認識哪些?同學:草莓、芒果、香蕉、西瓜、葡萄、荔枝、鳳梨、梨。教師:還有兩種水果大家都不太熟悉,分別是蓮霧和釋迦。教師:根據農礦產品分布圖和地形圖來分析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講授:根據臺灣地形圖可知,鐵、銅、錳等金屬分布在臺灣山脈地區,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區,而石油、天然氣、海鹽等分布于四周淺海。教師結合圖講授:臺灣島內植物數量大,種類多種多樣,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種近4000種,其中紅檜是臺灣特有的樹種,樟樹是臺灣最著名的樹種。【過渡】臺灣島被稱為“祖國富饒的寶島”,這是為什么?富饒之處體現在哪里?教師:將同學們分小組,合作完成表格。教師帶領學生分析這些美稱和當地自然條件的關系。東方甜島:由于臺灣盛產甘蔗,因此稱為東方甜島,可看出當地氣候為高溫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海上米倉:由于臺灣適宜種水稻,可看出當地水熱資源充沛,土壤肥沃,水稻產量高,品質優。水果之鄉:臺灣水果種類多且豐富,可看出氣候多樣。蘭花之鄉:臺灣多蘭花,主要是氣候適宜。植物王國:氣候終年濕熱且植物數量大,山地垂直分異明顯,使得臺灣擁有自熱帶到寒帶的多種多樣的植物。展示野柳地質公園、日月潭景點圖片,讓學生感受臺灣的美麗。(板書)二、美麗富饒的寶島1.地形、氣候、河流2.美麗富饒的寶島三、外向型經濟提問:我們身邊有很多來自臺灣的產品,比如:康師傅方便面、宏碁電腦等,大家耳熟能詳的這些品牌產品、商家企業都源自臺灣,它們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海峽兩岸經濟的交流與合作,不僅促進了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而且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與共識。你還知道哪些臺灣的著名品牌?學生:徐福記、永和豆漿、華碩等。教師過渡:那臺灣省的經濟如何發展的?講授:60年代開始,臺灣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和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根據圖文資料分析臺灣發展外向型經濟有利因素有哪些?學生:臺灣有大量受過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其海島多港口,吸收外國資本,大力建設出口加工區。教師總結:臺灣有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多優良港口,有外國資源注入和政策扶持,利于發展外向型經濟。(三)鞏固提高讀圖認識臺灣經濟發展歷程和特點1.概括臺灣經濟發展的歷程。2.思考臺灣經濟發展各階段的特點。3.按提示歸納臺灣經濟發展的特點。學生按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教授:臺灣經濟主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以農業生產為主,出口商品主要是農產品(初級產品),例如蔗糖、水果、稻米和樟腦,產業類型為原料密集型產業。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90年代,這個階段是臺灣經濟飛躍的階段,加工工業快速發展,工業產品(普通工業產品)主要用于出口,包括紡織服飾、玩具和眾多種類的日用消費品,產業類型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成功改善了工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工業從初級加工升級為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也發展迅速,產品(高附加值產品)銷往全世界,成為世界重要的信息產品制造基地,產品有電腦軟件、晶圓、集成電路板等軟硬件,產業類型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歸納臺灣經濟發展特點:20世紀50年代以來,①臺灣出口產品的經濟技術水平,越來越高。②臺灣出口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高。③臺灣出口產品的勞動力投入,越來越少。(板書)三、外向型經濟1.經濟發展的歷程2.經濟發展的特點3.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四)課堂小結請同學們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然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完成知識結構圖。板書設計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