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統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授課題目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時已學習過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教師需在此基礎上,以地圖為媒介探討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重要戰役,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以史料為依托,探討本課涉及的幾個核心概念,如全民族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材內容分析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抗日戰爭發展為以國共合作為基礎、以中國共產黨為中流砥柱的全民族抗戰,形成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兩個戰場,相互配合,有效打擊日本侵略者,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四個子目的主要內容包括:"正面戰場的抗戰"講述了正面戰場的幾場重要會戰;"敵后戰場的抗戰"陳述了中共在敵后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所做的貢獻,以及中共始終堅持抗戰到底,在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東方主戰場"陳述了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發揮的作用;"抗日戰爭的勝利"說明抗日戰爭勝利前召開的中共七大,抗戰勝利的過程和意義。 四個子目從不同角度烘托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偉大以及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所做的重要貢獻。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史實,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理解十四年抗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 時空觀念:運用抗戰地圖,梳理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重要貢獻; 歷史解釋: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探討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意義。 家國情懷:感悟中華民族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表現出來的英勇不屈的精神。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 教學難點:理解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感悟中華民族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表現出來的英勇不屈的精神。教學方法、手段 1.情景創設法:創設教學情景,通過情景導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實現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通過史料,引導學生體會科舉制度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2.歸納法;本課主要講了四目的內容,可以采用歸納法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比較能力。 3.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法: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思想碰撞、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學過程時間 教師行為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1min) 【教師展示】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 軍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1937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 在師長林彪率領下,于山西平型關一帶隱蔽設伏。當日軍 輜重部隊進入伏擊圈時,八路軍從不同方向全線開火。日 軍亂作一團,死傷慘重。八路軍沖殺下去,同日軍展開肉 搏戰。經過近一天的激戰,八路軍殲敵1000余人。這是華 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殲敵的第一場勝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教師講述】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高舉團結抗日的愛國主義旗幟,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投入到保家衛國,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革命洪流中,拋頭顱,灑熱血,經過血與火的奮戰,最終取得了偉大勝利。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抗戰那段歷史,一起去學習全民族浴血奮戰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以平型關大捷導入本課,直擊本課主題,使學生代入到相應的歷史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2.新課學習 (38min) ◎明確本課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 全面抗戰 正面戰場 敵后戰場 淞滬會戰 太原會戰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論持久戰》 百團大戰 三三制原則 《開羅宣言》 中共七大 1.全面抗戰階段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進行了哪些英勇抗戰? 2.為何說中共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3.為什么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 4.抗戰勝利有何歷史意義? 概述本課具體歷史過程。 【教師展示】 第一部分——全民族浴血奮戰 國難當頭,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數中華兒女戮力同心,共御倭敵。 正面戰場的抗戰 【教師展示】 【教師活動】抗戰期間國民黨組織了哪些重大戰役或活動,分別有何歷史意義? 《論持久戰》的講解 通過戰略防御階段四大會戰的失敗引出當時國內的輿論《論持久戰》寫作背景。 【教師展示】 “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 抗戰爆發后,對于抗日戰爭的前途,國民黨內存在著“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國民黨的一部分人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再戰必亡”;也有一部分人寄希望于蘇聯出兵和英美干涉,認為只要堅持打3個月,國際局勢一定會發生變化。在中國共產黨內,“亡國論”是沒有的,但有少部分干部把抗戰的希望寄托在國民黨的200萬正規軍上,急于打大仗,對戰爭的長期性和艱苦性缺乏準確判斷和精神準備。 日本是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 日本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 日本是個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中國是個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日本的非正義戰爭失道寡助,中國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 ——整理自毛澤東:《論持久戰》1938.6 【教師引導】①中國不能速勝②中國不會亡國 ③經過長期抗戰,最后勝利屬于中國! 意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念! 抗戰相持階段,1941.12開始的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勝利,在國內外產生積極影響。 戰略防御階段:開辟敵后戰場 表現:①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②開展游擊戰爭(地道戰、地雷戰等)。 意義:牽制在華日軍一半以上兵力。 【百團大戰】 【教師活動】結合史料與課本帶領學生理解百團大戰的戰果和影響等。 【教師講述】戰略相持階段的戰略措施(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講述三三制原則。 規定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 【教師講述】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工業和高校的內遷。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學生成果】 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物質和精神基礎。 【教師展示】人民群眾抗戰相關圖片史料。 中華民族在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面前,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統一!全民族浴血奮戰是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學生活動】思考比并小組討論為什么中共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學生成果】 我們學習到現在,1.全面抗戰階段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進行了哪些英勇抗戰?2.為何說中共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這兩個問題同學們是不是有了清晰的答案,那我們下節課將主要探討后兩個問題,東方主戰場和抗戰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面對新課改形勢,利用大概念教學,首先明確本課的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有利于學生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礎知識,為探究問題做準備。 通過史料,引導學生分析《論持久戰》的內容與意義,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結合史料與課本帶領學生理解百團大戰的戰果和影響等。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知識,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講解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學生小組討論為什么中共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3.課堂小結(1min) 中華兒女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不畏強敵、不畏犧牲、奔赴戰場、奮勇御敵,以血肉之軀構筑起鋼鐵長城,挽救中華民族于危難之間,中華民族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凝結了偉大的抗日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是在那場血與火的戰斗中,無數中華兒女用生命譜寫的英雄贊歌。如今,硝煙散去,祖國繁榮富強,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天,我們要銘記先輩為祖國之存、為民族之續、為人民之安所做出的偉大犧牲,傳承抗戰精神,書寫青春華章。4.課后習題(2min) 1.毛澤東指出:“國民黨在1937年和1938年內,抗戰是比較努力的,同我黨的關系也比較好。”國民黨“比較努力”的抗戰( ) A.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 B.反映了全面抗戰路線 C.有利于開辟敵后戰場 D.取得了百團大戰勝利 2.“根據統計,國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組織的大戰役有:南昌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桂南戰役、綏西作戰和棗宜會戰……兩年間,國民黨軍隊共斃俘日軍263251人,同時也付出了1019 911人的重大傷亡。”這說明( ) A.國民黨積極抗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B.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C.國共合作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D.國民黨全面抗戰增強抗戰勝利的信心板書設計課后反思 高一學生對抗日戰爭這部分知識比較感興趣,因此,抗戰是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經過一段時間高中歷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搜集歷史資料、從歷史材料中獲取信息及處理這些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教學中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引導為輔,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緒調動起來,讓學生在互動探究中獲得規律性認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在設計與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如對于如何正確認識中日關系,引導學生理性愛國,在課堂上落實的還不夠深入。問題與困惑會激勵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