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4地球的圈層結構新課標要求】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標準是“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對于本條標準的把握應注意以下幾點:1、標準中的“說出”屬于了解水平,“概括”屬于“理解水平”2、本條標準有兩層含義:顯性 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隱性 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層結構”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的第一章第四節,適用于高一年級學生。它是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知識的延續,是對地球宇宙環境的進一步補充,對激發學生求知欲有很大裨益,為以后大氣、水的運動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因此,這一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情分析】高一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多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讀圖能力已經具備但比較薄弱。本節知識比較形象直觀,與生活聯系緊密,教師應該適當的加以引導,重視探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通過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與體驗,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作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本節知識的學習必須以運動和聯系的思想來進行理解,不能死記硬背、照搬照套。對課文中的圖表,要進行認真的整理、分析,提煉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小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動參與、積極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教學目標】綜合思維:綜合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推理不連續面的劃分過程和內部圈層結構特征。地理實踐力: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應急救援能力。人地協調觀:尊重自然規律,了解自然現象背后的地理原理,運用能動性進行預防。【教學重點】重點: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推理不連續面的劃分過程和內部圈層結構特征;難點:推理不連續面的劃分過程和內部圈層結構特征【教學方法】作為新授課,本節內容可通過“串珠”的方法,深刻挖掘教材、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貫徹精講多練,因材施教的原則。為此必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講授法教師通過深入地講授知識,詳細地分析知識點,將深奧、抽象的課本知識變為具體、形象的東西,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新知識。2、啟發法為使學生能深刻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指出學生易錯、常錯的地方,嚴格糾錯,教師要妥善地組織教材,進行啟發法講解。3、探究式法教師通過擬定有一定綜合性、思考性的問題,進行啟發性對話,幫助學生把已學過的分散的知識概括和系統起來,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果。【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展示圖片】天宮二號、蛟龍號與世界最深鉆井等圖片。【過渡承轉】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對于外太空及深海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對于我們居住的地球內部的了解卻知之甚少,通常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即為鉆探,世界最深鉆井深度可達12千米,卻不及地球平均半徑的1/500,可謂“上天有路、入地無門”。 那么人類通過什么方式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呢?地球的內部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1.認真觀看圖片,積極思考,回答問題。2.學生在教師語言的引導下思考該怎樣觀測地球內部。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講授 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一、獲取地球內部信息的方法【講解引導】地球的圈層結構分為內部圈層結構和外部圈層結構。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如何探究呢?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可以借鑒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敲打聽回音的方式來挑選成熟的西瓜、醫生用超聲波探測病人體內病情等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知道我們可以間接地了解世界。 教給學生認識地理現象的多種方法,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二、地震波的特點【播放視頻】播放有關地震常識、以及地震發生時建筑晃動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了解有關地震的相關知識和現象。【學生自學】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1頁,回答下列問題。1.什么是地震波?2.地震波有哪兩種分類?3.兩種地震波有何異同點?【小結講解】地震波的含義;地震波的分類;縱波、橫波的異同。地震波速度介質共性橫波較慢固體速度都隨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改變縱波較快固體、液體、氣體【合作探究1】觀察圖片并結合剛才的視頻中地震發生時建筑物晃動的方向,根據縱波、橫波的傳播特點思考:1.當某地地下發生地震時,地面上的人,天空的飛鳥,水里的游魚分別感受到什么樣的震動特點?2.當地震發生時,如何科學的逃生和自救?3.可否利用地震波進行石油、天然氣的初期勘探?【教師小結】三、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承轉過渡】科學家利用縱波、橫波從地表向下傳遞,獲得的波速變化是怎么樣的?對我們研究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有什么啟示?【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2頁,回答下列問題。1.觀察圖1.34中橫波與縱波向下傳播的速度變化,說出不連續面的特點?2.結合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的差異,說明不連續面對內部圈層劃分的指導意義?【小結講解】不連續面的含義及類型。【承轉過渡】物理學中聲音在不同介質(空氣、水、鐵軌)中傳播的速度是有明顯差異的,原因是傳播的介質不一樣。那么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不連續面上下的速度發生突然變化,也正好說明不連續面上下的“介質”存在明顯的差別,內部圈層即可按此劃分。【獨立思考】指導學生讀圖1.34,思考下列問題。1.如何描述地殼的范圍?2.地殼的厚度是否均一?3.青藏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及東海的地殼厚度有什么差異?【小結講解】地殼是指地球表面一層由固體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有高大山脈的地方地殼會更厚。【合作探究2】指導學生讀課本圖1.34和教師在屏幕上補充的圖,繼續思考下列問題。1.如何描述地幔的范圍?2.試推測地幔的物質狀態?3.說出軟流層與巖漿的關系?推測軟流層與板塊運動之間的關聯性?4.何為巖石圈?【教師講解】地幔從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之間,分為上地幔與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溫度很高,巖石部分熔融,能緩慢流動,科學家推斷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地球的板塊運動與之有關。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獨立思考】指導學生讀圖1.34,繼續思考下列問題。1.如何描述地核的范圍?2.試推測地核的物質狀態?3.地球內部圈層結構與熟雞蛋的內部結構有哪些異同?【教師小結】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地核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是熔融狀態的金屬物質,其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內核密度極大,超強壓力將鐵原子和鎳原子緊緊擠壓在一起。 認真觀看視頻,觀察視頻中的信息。閱讀教材,思考并回答問題。 邊聽教師講解邊對兩種地震波進行對比總結。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師提供的信息進行討論分析,互助合作,得出問題答案。讀圖分析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與地震波的關系,明確以地震波為依據進行圈層結構劃分。讀圖并分別分析不同圈層的范圍、特點,明確軟流層、巖石圈、上地幔三者之間的關系。 通過生動的視頻提供知識背景,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閱讀、提取信息的能力。通過表格對比區別兩種地震波,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明晰兩者的異同,便于理解。小組協作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將知識與現實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從圖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學會轉換不同形式的信息。由宏觀到局部,培養學生從不同的尺度分析地理事物的意識與能力。由直觀的示意圖到抽象的空間結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地球外部圈層結構的劃分 【過渡承轉】我們借助地震波探究到了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物質組成,在地表以上,是地球的外部世界,在一定范圍內人類可以直接觀察的到。我們通常把由大氣、水體、生物組成的自然界劃分為三個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我們將這三大圈層統稱為地球的外部圈層。【合作探究3】多媒體展示圖1.36以及補充的景觀實物圖,完成下列問題。1.找出照片中主要地理事物。2.將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進行分類。3.思考圖中各事物之間的關系?4.各圈層與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小結講解】圈層概念范圍與組成特點與意義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地球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樣,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比如,我們向大氣圈中排放污染氣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降水會污染水圈,被污染的大氣圈與水圈也會污染到生物圈,這樣整個自然地理環境都被污染了;而我們人類又從自然地理環境中呼吸被污染的空氣、喝被污染的水并且吃污染了的蔬菜等,這樣我們人類也深受其害。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合作分析地球各外部圈層的范圍、各圈層之間的關系以及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 由直觀的經驗和現象出發,對各圈層之間的整體關系、人地關系進行總結歸納,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建構,培育其人地協調觀素養。課堂小結 本節內容主要涉及地球的圈層結構,分為內部圈層結構和外部圈層結構。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由地震波分析切入,得到莫霍界面與古登堡界面,兩個界面分內部圈層結構為三個部分: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結構主要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其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聽教師總結,回顧本節課知識,建立知識圖譜。 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布置任務 根據本節所學,結合自己的理解,繪制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 繪制示意圖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繪圖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