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 中外歷史綱要(上)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 第三單元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 中外歷史綱要(上)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 第三單元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和材料閱讀,了解遼宋夏金元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新變化、新發展的表現,了解宋元典型城市的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等具體史實。
2.通過史料研讀與合作探究,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屆大多處于社會分裂,但經濟仍然取得較快發展的原因,以及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嘗試運用時空觀念架構知識體系,用唯物史觀分析經濟社會現象。
3.通過遼宋夏金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相關史實,感知各民族在完成國家統一過程中的作用;涵養家國情懷。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
難點:分析經濟和社會變化產生的原因。
三、課前準備
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搜集有關資料。
3.多媒體、粉筆、教科書。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材料一 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汗國所見到的富庶景象令他瞪目。他說,那里人戶“繁多”鄉村“景色宜人”城市“廣大莊嚴”,土地“精耕細作”,“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不息”當他的駁船在大運河上航行時,只見“沿河城市、村莊甚眾,到處皆有民居,要說人家盡枕河大概也不為過。沿途物資——米、面、肉、魚、水果、時蔬、葡萄美酒之屬,供給一應充足,且價格極廉”。城市居民“恃工商為活,商貨繁盛,人民賴之收入甚豐,舟船往來不絕”。
——[加]卜正民主編,[加]卜正民著,潘瑋琳譯:《掙扎的帝國:元與明》
【教師活動】馬可·波羅這段話描述的是哪個朝代的繁盛景象 繁盛體現在何處 參考答案:朝代:元朝。體現:人口眾多,城市繁榮,農業發達,物資豐盈,交通航運業繁榮
【教師活動】馬可·波羅行走在元帝國的土地上,漂流在元帝國的河流上,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如此盛景奇跡,不似在人間,令他恍若置身于唐代詩歌中的官殿華廈,其繁榮程度已大大刷新了歐洲人的認知,極大地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力。今天的人們無數次地質疑馬可·波羅對元朝的描述過分夸大,當時的元朝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表現到底是怎樣的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新課講述】
1.農業
【教師活動】宋朝的農業發展首先表現在傳統糧食作物水稻的廣泛種植上。
材料二 中國種植的稻米幾乎都是水稻。水稻的種植必須要挖渠灌溉,種植水稻也需要有相當的經驗、知識以及較多的勞力。農民要靜心照看稻苗和苗床,在幼苗移栽前田地還要進行鋤草、耕耙,收割之前還要對稻子進行不斷的看護,不時地灌溉田地。稻作農業導致了許多農具的發明,如翻轉犁和專門的耙、鐮刀;稻作農業也需要有專門的耕種技術。
——[加]卜正民主編,[德]迪特·庫恩著,李文峰譯,邵君安校《儒家統治的時
代:宋的轉型》
【教師活動】水稻的廣泛種植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農業耕作技術、灌溉、農具都有很大的進步
【教師活動】宋朝農業耕作技術、灌溉、農具的進步促進了傳統農業的發展,而傳統農業發展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是糧食產量和人口數量的大幅增加。除此之外,農業發展還出現了些新的變化,促進宋朝商品經濟發展的同時,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了一定的沖擊和突破。
材料三 全國墾地面積從太宗至道二年(996 年)的 3125 251頃增加到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的4116 556 頃,這中間還不包括數量甚多的隱漏和不納稅的土地。隨著墾田面積擴大,戶口數也大幅度增加,至道三年全國共有主客戶 4132 576 戶,到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增加到 20019 050戶,若每戶以五口計算,人口當在一億以上。
——朱紹侯、齊濤、王育濟:《中國古代史(第5版)》
材料四 同時,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此外,宋朝興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擴大了水利灌溉面積。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董書慧、王昶譯,吳象嬰校:《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
【教師活動】通過材料和教材列舉宋代農業的新變化。
參考答案:新變化:課稅農地達到新高;農業人口增加;農業耕地大幅度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經濟作物大量種植。
原因:政府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行政整治;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水利工程的興修;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復種制在南方的普及;固定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的出現等。
【教師活動】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相當普及使得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在滿足人民溫飽需要種植糧食的土地后,甚至出現了剩余的土地,那么剩余的土地去種什么呢?
學生活動:種植經濟作物
【教師活動】對的,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的農戶,種植經濟作物有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
出示材料及圖片:
材料五 (木棉)其種本南海諸國所產,后附件諸縣皆有,近江東、陜右亦多種,滋茂繁盛,與本土無異。
——王禎《農書》
黃道婆 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壁畫
【教師活動】棉花在內地的種植始于宋朝,宋代的棉紡織業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廣,元世祖在江南各地設置“木棉提舉司”,專門督課棉植,征收帛布。元朝的黃道婆傳播植棉技術,還對家鄉落后的紡織工具進行了改革。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紡織業的發展。
2.手工業
【教師活動】棉紡織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一個代表,那么宋元時期其他手工業的發展如何呢?請同學們閱讀以下材料。
(1)制瓷技術有重要改進,出現五大名窯,風格各異,色彩多變,大量出口海外。
【教師活動】宋朝的礦冶業也有很大的發展,煤的開采量很大,煤在當時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學生活動:用作燃料。
出示材料:材料七
元豐元年(1078),在京東西路(徐州)西南的白土鎮發現了高質量的煤炭蘊藏,開采后“治鐵作兵,犀利勝常”。于是該地數十個治鐵作坊紛紛改用新燃料,結果爐溫提高,冶鑄效率和質重提升,使徐州制造的兵器和上供鐵品“為數浩瀚”。
——葛金芳《中國經濟通史》
【教師活動】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宋朝時煤炭不僅成為居民使用的燃料,而且是冶煉金屬的重要燃料。金屬冶煉由于燃料的改善,提高了爐溫,使得金屬的產量和質量都有大幅度提升。
【教師活動】宋元時期的手工業除了制瓷業、礦冶業與以往朝代有大幅提升外,在印刷業方面也有很大改進。
宋刻本《醫說》
【教師活動】印刷業在宋元時期的迅猛發展,有利的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推動了造紙業的發展。
【教師活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二、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出示材料:
材料八 宋朝商業,在唐朝后期的基礎上,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農業的進步,使剩余農產品大量增加,新興經濟作物茶葉、甘蔗等也絕大部分進入市場,一些“專業化”的農業區主要依賴外地提供商品糧,這都使商品流通規模繼續擴大。
奢侈品在商品總重中雖占一定比例,但人民日常生活用品仍然占據了市場流通總額的大部分。
商業市場的發展,形成了城市、鎮市、草市(或墟市)三級金字塔形結構。在此基礎上,全國范圍內初步形成了一些較大的區域市場。商品流通已不限于州縣的狹小范同,而相當多地在各大區域內互通有無。
——張國剛 張帆 李伯重《中國歷史新編·古代史》(下冊)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以上材料總結宋朝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
出示圖片:
【教師活動】除此之外,宋與遼夏金各政權之間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非常活躍。那么榷場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教師活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導致了紙幣應運而生。
出示圖片:
兩宋紙幣鈔版拓片 元朝紙幣中統元寶鈔票
【教師活動】紙幣的發行和流通,極大地推動了商業的發展。這一時期商業的發展還表現在海外貿易方面。
出示圖片:
【教師活動】海外貿易,特別鼓勵外國商人來中國進行貿易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結合老師給出的地圖,請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宋元海外貿易的情況。
學生活動:外貿稅成為宋元國庫的重要收入來源;手工業品大量出口;廣州、泉州等外貿港口城市發達。
【教師活動】商業的繁榮推動了城市的興盛。請同學們觀察圖片并閱讀材料,概括北宋都城東京有哪些特點?
出示圖片及材料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材料九 一直南曲過州橋,兩邊皆居民,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茶坊每五更點燈……至曉散,謂之“鬼市子”。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教師活動】宋朝城市的興盛非常引人注目,元朝時的元大都,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之一。根據馬可·波羅的記載在大都市場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國境內南北的豪商巨賈,而且還有遠自中亞、南亞的商人,“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者計有千車”。成了當時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教師活動】宋元時期,我國商品經濟繁榮,經濟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經濟重心也完成了南移。
三、經濟重心南移
出示地圖:
材料十 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不是個偶然現象,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北人南遷從秦時就已開始,在這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于北人南移,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重要的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加速了南方的開發。……自從十世紀后,由于少數民族的崛起,遼、西夏、金不斷南侵,北方屢次遭到踐踏,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而宋王朝卻實施妥協退讓的政策,直到最后,北宋南渡,促使了歷史上第五次北方人的大遷徙。它標志著南方經濟文化的空前發展,隨著政治中心南移,我國經濟中心也完成了南移這一過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開始采用“免耕牛稅”的辦法,來獎勵農民歸田,同時還進行了軍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這些措施的實施,南方農業獲得了很大發展。
——王松苗:《關于宋朝經濟中心的南移》,載《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0年第4期
【教師活動】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總結南宋完成經濟中心南移的重要因素。
參考答案:歷代的開發,為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礎;北方經濟凋敝,水旱災害嚴重;不同朝代北人南遷給南方帶去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南宋統治者提倡發展生產,獎勵農耕等
【教師活動】戶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
材料十一 (宋代)在南方,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的兩浙路,是豐腴的谷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
——鄧廣銘等《中國通史:從上古傳說到1949》
江南地區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的樞紐,無論是人口、稅顏、農業生產與商品經濟,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
——上憲群《中國通史》
【教師活動】從糧食產量上看,南方的長江下游和太湖一帶,成為全國重要的糧倉。請同學們分小組來討論分析一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師活動】老師來總結一下,原因主要有:
第一,江南地區長期的相對穩定是南方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并超過北方的最重妥的社會原因。
第二,南方人口的不斷增加,尤其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是南方經濟得以發展的重要條件。
第三,南方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南移與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密不可分。
第四,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有利于實現經濟重心的南移。
【教師活動】元朝時,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都集中在江南。為方便將南方財富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改變了隋唐時的路線,縮短了航程,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是運輸南方的糧食。
【教師活動】南方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
出示材料:
材料十二 (北宋)自進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預選,北人預者極少。自哲朝(宋哲宗以后,立齊、魯,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別考,然後取人南北始均。
——馬端臨《文獻通考》
【教師活動】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
【學生活動】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采取南北分卷的做法,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
出示圖片:
【教師活動】南宋以來,南方尤其江浙一帶成為人才集中聚集地區。
【教師活動】遼宋夏金元使其經濟的發展,引發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變化。
四、社會的變化
材料十三 早期儒家傳統中,士的形象往往與“貧”分不開。但到宋代,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豪門階層漸次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興的布衣階層,宋人鄭樵總結道:“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這種不問家世而取士的姿態,隨著科舉制度的嚴密化,無疑會加速社會階層的流動。相應地,宋代商業經濟繁榮,社會中也出現了都市貧民階層,為應對這一新的社會變化,宋代政府開始有專門針對救濟貧弱老者的政策出臺。
——張文濤:《宋代救濟制度與當代扶貧》,載《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 年第 23期
【教師活動】根據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社會結構出現什么樣的變化 原因有哪些 為了解決新的社會問題,政府采取了什么舉措
參考答案:變化:豪門階層衰落,平民階層興起,都市貧民階層出現。
原因:商業經濟的繁榮,使社會上出現了貧民階層;科舉考試和婚姻不問家世,加速社會階層的流動。
舉措:開始有專門針對救濟貧弱老者的政策出臺。
材料十四 由于商品經濟是一種富于分化的經濟形式,唐宋社會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必然引起財富的兩極分化,……隨著富貴貧賤的不斷轉化及其分離,舊有的等級制度便再也不能維持下去了。舊有的門閥士族和士農工商等級制也再不能維持,整個社會呈現出流動和分層。在社會流動和分層的過程中,興起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富民。……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富人階層就是財富力量的集中表現。
——林文勛:《商品經濟:唐宋社會變革的根本力量》載《文史哲》2005
【教師活動】通過材料從唐到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哪種新的社會力量
學生活動:富民
材料十五 縱觀中國的法制史,從商鞅變法開始,就規定商人及其子孫不得入仕,又將社會化為士、農、工、商四等,商人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在社會上處處受到歧視。一直到宋代,這種局面才發生了轉變,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商人不再是低位的“雜類”,商業也不再是君子不齒的“賤業”。宋仁宗景枯元年(1034年)商人被編入坊廓戶,成為國家編戶齊民,具有民事主體地位。兩宋法律賦予了商人很多的權利,如: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子孫可以入朝做官,并且其人身財產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等等。
——楊軍、劉金:《試析兩宋經濟立法的專門化對兩宋社會及后世的影響》,載《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2期
【教師活動】兩宋商人的社會地位發生了什么變化
參考答案:從處于社會的底層、受到歧視到宋朝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巨大的提高,商人成為國家編戶齊民,具有民事主體地位,兩宋法律賦予了商人很多的權利
問題探究:以小組為單位,結合以下材料進行合作探究:為什么政治、軍事上積貧積弱的宋朝經濟卻飛速發展
材料十六 總的來說,有幾個原因導致了宋代經濟表現優異。首先是提供賦稅且登記在冊的耕地面積大幅增加——從 959 年占國家領土面積的 2.5%增加到 1021 年的13%——這對宋代的繁榮起到了保障作用。土地登記和同步進行的稅制改革使自耕農(占1078 年農戶總數的 66%)成為宋代農業的支柱。農業經濟的興盛對技術進步特別是新工具產生了需求。而技術進步和新工具的使用需要有高效的采礦方法,這就促進了銅、鐵產量的提高。當這些金屬的產量迅速提高時,就會被大規模地鑄造成錢幣錢幣是快速發展的全國性市場進行交換的重要媒介。
——[加]卜正民主編,[德]迪特·庫恩著,李文峰譯,邵君安校:《儒家統治的時
代:宋的轉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年,第 227頁
材料十七 此外,宋朝統治者對經濟法制也較為重視,宋太祖、太宗對法律作用的高度重視直接影響了后世各代皇帝,仁宗即指出“法制立,然后萬事有經,而治道可必”,神宗也認為“法出于道,人能體道,則立法足以盡事”。上述經濟思想和法律思想對宋朝經濟立法具有重要影響和指導作用。
——金亮新:《宋朝經濟立法探析》,載《北方經濟》2008 年第9期
【教師活動】通過材料分析宋朝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活動:登記在冊的耕地面積大幅增加;土地登記和稅制改革使自耕農成為宋代農業的支柱;經濟的興盛對技術進步特別是新工具產生了需求;錢幣是快速發展的全國性市場進行交換的重要媒介;宋朝活躍的經濟思想和較為完整的而經濟立法。
五、課后總結
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后來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在國家統一的過程中,很多人認為國家統一大業應該在兩宋時期完成,遼夏金元少數民族政權是阻礙統一的因素。實際上,遼夏金元這些民族政權不是個別狹隘民族主義者所認為的大一統過程中的插曲,而是擔當起正面積極作用的角色,有他們和宋王朝一起來貫穿從唐到元這一時段的中國史進程,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刻畫出一段很不一樣的中國歷史,中國實現了從“小中國”變型為“大中國”的一次漂亮的轉身。
六、板書設計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1.農業
(1)稻麥復種制
(2)經濟作物種植:棉花、茶葉
(3)邊疆農業的得到進一步開發
2.手工業
(1)制瓷業:五大名窯;出口海外
(2)礦冶業:煤作燃料
(3)印刷業:文化普及、促進造紙業發展
二、商業和城市繁榮
1.商品經濟發展:基層市場、榷場
2.紙幣的流通
3.海外貿易繁榮
4.城市興盛
三、經濟中心南移
1.原因
2.過程
3.影響
四、社會的變化
1.社會觀念淡化
2.人身依附關系趨于平等
3.國家適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乌兰察布市| 垣曲县| 盘山县| 思南县| 灌阳县| 磴口县| 招远市| 无为县| 青州市| 江达县| 宣汉县| 公安县| 锡林浩特市| 陇南市| 南乐县| 岳阳市| 汉寿县| 翁源县| 盘山县| 安庆市| 东安县| 内乡县| 巴林右旗| 九龙坡区| 绥中县| 玉田县| 大同市| 任丘市| 罗江县| 临朐县| 通海县| 固阳县| 仪陇县| 兰西县| 任丘市| 天镇县| 民丰县| 抚顺市| 鹤山市|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