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學設計一、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的特點。難點:文明和國家的概念及界定標準。三、課前準備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3.多媒體、粉筆、教科書。四、新課講授【新課導入】材料 當地時間7月6日10點43分(北京時間7月6日14點43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大會主席的落錘,中國提交的“良諸古城遺址”項目經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5處。良渚申遺成功后,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曾兩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當事人高蒙河對澎湃新聞表示,“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時期,良諸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終于得到了國際承認”。良渚古城衛星圖【教師活動】良渚申遺成功后讓國人頗有一些揚眉吐氣的感覺。良渚申遺成功,是怎樣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這要求我們首先必須了解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國家?中華文明是怎樣誕生的?早期國家又是怎樣形成的?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共同學習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四大文明的位置: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新課講授】1、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教師活動】通過圖片分析早期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特點。①遍布全國各地(分布廣)滿天星斗②集中在黃河、長江流域,平原地帶【教師活動】請同學回答舊石器時代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代表?生活狀況如何?(1)特征:以打制石器作為生產工具。(2)代表:元謀人、北京人。(3)生活狀況:從事漁獵和采集,過群居生活。元謀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4)社會組織形式:原始人群,晚期進入母系氏族社會。2.新石器時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石斧石錛石鑿【教師活動】通過教材、觀察《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總結新石器時代有代表的文化遺存。寫出他們生活的時期、表現、總體特征。仰韶文化(黃河中游)人面魚紋彩陶盆(半坡遺址)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閻村遺址)鷹形陶鼎(仰韶遺址)河姆渡文化(長江下游)河姆渡炭化稻谷"蠶"紋象牙杖首飾陶紡輪時間 文化遺存 表現 總體特征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使用彩繪陶器,以粟為主要栽培作物 (1)生產工具;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的石器。(2)生活狀況: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3)分布特點:文化遺存多,且分布廣泛。大汶口文化 會制作黑陶和白陶河姆渡文化 種植水稻,掌握養蠶繅絲技術距今約5000年 龍山文化 使用黑陶,胎壁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陶”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出土精美的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教師活動】我國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教師活動】原始社會經歷了哪三個階段?發展狀況如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學生活動】中國原始社會經歷了約200萬年的歷史,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3個階段。【教師活動】通過教材總結三個階段的生活時代、發展狀況。3.原始社會時期的三個階段階段 時代 發展狀況原始人群 屬于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 生產力十分低下,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教師活動】為什么說母系氏族社會是最早的氏族公社?早期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是采集。由于女性更靈巧,收獲更大。因此這一時期,女性在社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著氏族的領導權。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社會貧富分化和不平等開始出現。陜西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復原圖姜寨聚落遺址反映了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一個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反映了尚未產生貧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狀況。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二、從部落到國家【教師活動】什么是國家?什么是早期國家?材料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提出的國家形成的兩個標志——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對于古希臘羅馬來說是適用的,而對于其他更為古老的許多文明民族則有一定的局限性。筆者認為,國家形成的標志應修正為: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階級的出現是國家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則是國家的社會職能,是國家機器的本質特征。——王震中《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形成》材料 所謂早期國家,是指尚未發展到純以地域組織為基礎而體現為地緣與血緣特征相結合國家形態的初始國家。中國的早期國家時期,指夏、商、西周三代。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的上古先民經過若干萬年的發育成長、繁衍生息,終于突破族邦結構社會的桎梏并接近完成對今日中國疆域之內核心區域的開發與占領的歷史。——摘編自王和《中國早期國家史話》【教師活動】國家形成的標志是什么?早期國家的特點是什么?參考答案:標志: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強制性權力系統的設立。特點:早期國家是尚未發展到純以地域組織為基礎而體現為地緣與血緣特征相結合國家形態的初始國家)通過圖片結構明白國家產生的條件和過程。【教師活動】禹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請同學們通過教材學習部落時代的知識。1.部落——三皇五帝時代(1)三皇時代【教師活動】古史相傳,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三皇時代較早,名稱眾說不一,因此神話色彩濃重。(2)五帝時代【教師活動】傳說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黃帝,是黃河中上游一帶的部落首領。他聯合另一部落首領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教師活動】五帝中最后兩位堯、舜,可能是中原地區的聯盟首領。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這種做法稱為“禪讓”。【教師活動】舜以后,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禪讓,成為聯盟首領。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夏朝建立的時間及統治措施。2. 國家——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教師活動】同學們相信夏王朝存在過嗎?為什么?材料 考古學家孫慶偉最近出版《露宅禹詭》,欲以50多萬字“重構夏代信史”。孫慶偉認為,盡管現在未有甲骨文這樣的出土文威能夠直接證明夏朝信史,但從傳世文缺的角度考察夏代王系、積年、都邑、族氏等問題,用“文化此較法”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存和二里頭文化進行梳理,能夠論證夏代的“信史”地位。——李剛《到底有沒有夏代?考古學家持續百年的論有了最新版》材料 作為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卻是中國考古學界少數認為二里頭的夏都地位乃至夏王朝的客觀存在都還存疑的人,“二里頭遺址現在還不能確證是夏都,因為缺少如甲骨文那樣的內證性的文字證據出土。二里頭有可能是夏,乃至板有可能是夏,但這仍是假說。”——劉周巖《尋找夏朝》【教師活動】你贊成哪種觀點?【教師活動】與文獻記載的其他王朝不同,有關夏代歷史的文獻資料相對要簡略一些。迄今為止,我們還未見到夏代的青銅銘文,更未出土像商代殷墟甲骨文那樣內容較為豐富的文字系統,也未見到當時的竹書、木簡、石刻等文字實物:而能夠看到的出土文獻材料則是西周以后的青銅銘文、竹書以及商代卜辭和青銅銘文中有關夏的少量記載,證據力度相對薄弱。盡管目前還沒有內證性的文字材料可以確認,二里頭文化就是夏王朝,但二里頭卻是中國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是一個強勢的跨地域的文明中心。夏文化問題某種程度上像是中國考古學孜孜以求的皇冠上的明珠”,作為一個缺乏直接文字證據的時代,夏王朝目前仍存在于后世文獻的記載中,存在于人們的傳頌中、存在于考古發掘出來的陶片中、存在于地下埋藏的遺跡中、存在于歷代考古學家不斷尋覓的夢想和腳步中。(1)建立:約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2)政治①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教師活動】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思考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教師解答:根據《史記》的記載禪讓制在禹的時代任有很大影響,禹不能明確把王位傳給啟;根據《戰國策》中關于啟與益的沖突,說明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過程復雜曲折,非一帆風順。②夏王是最高統治者。③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④夏朝對除夏部族生活的地區之外的地方實行間接統治。⑤歷法:《夏小正》【教師活動】此外通過閱讀“歷史縱橫”學習夏商時期的歷法。夏商時期,人們對天文、星象有一定認識。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到商朝,夏歷改進為殷歷。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3)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4)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發兵討夏桀,夏朝滅亡。三、商和西周【教師活動】通過教材學習商和西周的知識。1.商(1)建立: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教師活動】史書中有很多關于商朝的記載,得到了考古發掘的驗證,據載,商朝的都城多次遷移,最后定都與殷,所以商朝也成殷朝。(2)文化: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發現大批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使《史記 殷本紀》成為信史,而《史記 殷本紀》在帝王、世次、稱號上的一些錯誤,也因此而得到糾正。”——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中國史 夏商周時代》(3)經濟: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了許多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何尊及銘文中的“中國”【教師活動】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時的青銅器,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茲中國”。這是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4)政治①商朝國家機構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②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教師活動】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老師解答:1.商朝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較低,社會組織中的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被打破。2.商王沒有能力對王畿之外的方國和部族實行直接控制。因此,內外服制是商朝實現有效統治的最佳方式。③疆域四至: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5)文化遺存: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一帶發現殷墟遺址。【教師活動】商朝晚期,社會矛盾尖銳。最后一個王紂,修建許多宮殿苑囿,終日飲酒作樂,生活腐朽,還作炮烙之刑殘害臣民,引起共憤。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領周武王,率眾伐紂,雙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開激戰。紂王臨時湊集的奴隸陣前倒戈,引導周軍攻進商都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鎬京,史稱西周。2.西周(1)沿革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建立西周,都城在鎬京。【教師活動】閱讀教材學習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作用以及二者關系。(2)政治: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制度 主要內容 作用 二者關系分封制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補充,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宗法制 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建立大宗和小宗體系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結合,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教師活動】什么是“禮樂制度”?禮樂制度起源于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創建。禮樂制度就是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例如,祭神、結婚、喪葬等,制定一些規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不同等級的貴族要尊姓不同的禮儀。【教師活動】“共和行政”的背景和含義是什么?學生活動: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貪財好利,為政暴虐,引發了“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3)滅亡:公元前77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3.商和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1)農業①地位:是主要生產部門。【教師活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孟子·滕文公上》②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基本實行井田制。③灌溉:有溝渠灌溉。④農具: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2)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四、課后總結中華文明的起源的研究不僅對于中國歷史的研究至關重要,而且對于認識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也具有重要意義。文化認同是維系一個民族的重要精神紐帶,我們既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保有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也要警惕過于急切的心情,讓文明探源染上民族主義的情緒。五、板書設計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1、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新石器時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3.原始社會時期的三個階段2、從部落到國家1.部落——三皇五帝時代2.國家——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3、商和西周1.商2.西周3.商和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