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教案課 題 第 三 單元第 9 課《辛亥革命》 總1課時主備人 使用人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背景 分析 【課標分析】 了解武昌起義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課,它上承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下啟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高潮,是學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含義和形成完整的有關辛亥革命的知識鏈的重要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中華民族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重要一環,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由經濟技術變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重要嘗試。辛亥革命后,中國人民的革命洪流洶涌澎湃,勢不可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相繼爆發,因此辛亥革命在整個近代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習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名稱、領導人及影響。了解武昌起義的背景、過程,分析歸納其歷史意義。通過對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圖片、資料、地圖等方式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通過歷史史料的解讀與分析,培養學生解讀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全面的認識和看待歷史事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于犧牲的精神;認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締造共和的偉大歷史意義。學習 重點 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教學 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學 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 評價 運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方式;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讓學生在自評、互評的過程中學會反思和自我改進;將評價融入教學設計,實現“教一學一評”一體,發揮評價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教與學活動過程 個性修改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圖片)這幅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展現武昌起義情節的紀念性浮雕。作為國家級的的紀念碑為何選擇武昌起義這一歷史事件呢?它在中國歷史上有什么樣的歷史影響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9課: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紅的革命時期。 二、講授新課 (一)革命志士的奮斗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一說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革命起義有哪些? 提示: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廣西鎮南關起義和黃花崗起義。 指導學生根據教材歸納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鎮南關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及結果等。 起義時間領導人結果影響萍瀏醴起義1906劉道一、蔡紹南失敗安慶起義1907徐錫麟、秋瑾失敗廣西起義1907孫中山、黃興失敗黃花崗起義1911黃興失敗3.展示圖片《黃興絕命書》,啟發學生思考:上述兩幅圖片展現了什么精神?與哪一次革命起義有關? 提示:展現了革命黨人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精神。與黃花崗起義有關。 4.講述:1911年4月,黃興等發動起義,攻占兩廣總督衙門。革命黨人同清軍展開激烈巷戰,最終因眾寡懸殊,起義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5.啟發思考: 革命志士領導的這些起義為什么會失敗?這些起義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缺乏群眾基礎;發動的條件不夠成熟;領導不力。 6.展示黃興等革命黨人圖片,合作探究:這些革命黨人有什么樣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 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撓,前赴后繼、浴血奮斗。 (二)武昌起義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說說起義的謀劃和主要力量。 提示: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文學社與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起義。圖為策劃起義的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和共進會領導人孫武。湖北新軍為清末張之洞于湖北訓練的新式軍隊。中下層軍官不少曾官費派日留學,因而遍布革命黨人。當中以共進會及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滲透最廣。本是為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但湖北新軍后來反而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2.講述武昌起義的爆發。 提示:由于起義計劃泄露,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第八鎮工程營的革命黨人提前起義。在熊秉坤等率領下,他們沖出營房,奔向楚望臺軍械庫,在守庫士兵的配合下,迅速占領了楚望臺軍械庫。震動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了。 3.展示圖片《黎元洪》,并講述: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黨人在清政府設立的湖北省諮議局成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并宣布廢除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 4.提問:請談談你對革命黨人推舉黎元洪為都督的看法? 提示:說明革命潛伏著危機。 5.多媒體展示《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示意圖》,講述起義的發展: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獨立,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 強調: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6.根據材料指導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材料一: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天足興,纖足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 ——據1912年3月5日《時報》刊載的文章《新陳代謝》 材料二: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一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 ——《吳玉章文集》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②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材料三: ③促使社會風俗發生新變化。 材料四:辛亥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從1912年-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企業有470多家,新增資本達1.3 億元以上,超過了過去的半個世紀。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集》 ④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辛亥革命……為新的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沒有打碎封建軍閥和官僚的國家機器。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基礎,更是原封未動。中國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就這個意義說,辛亥革命是失敗了。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局限性: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7.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 提示: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革命有著正確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革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 革命黨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8.教師總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三、課堂小結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最終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因此,辛亥革命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轉折點,其對于封建體制的沖擊、社會生產力的推動、進步意識的弘揚、風俗習慣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四、板書設計:課后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