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期中期末復習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備考講義【時空定位】【整體感知】【核心知識梳理】知識點一: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1.國共合作的實現(1)中共三大:1923年6月召開,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2)國民黨一大: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 2.黃埔軍校的建立(1)建立: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 (2)領導人: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3)作用: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3.北伐勝利進軍(1)目的: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以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2)開始: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十萬人誓師北伐。 (3)進軍:①兩湖戰場:葉挺率領北伐軍先鋒第四軍獨立團,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攻占武昌。吳佩孚主力基本被消滅。②在江西殲滅孫傳芳的主力。 (4)結果: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5)支持:①農民運動給了北伐軍極大支持。②上海工人先后發動三次武裝起義并最終取得勝利,迎接北伐軍進入上海。4.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1)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①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②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 南京國民政府:①建立:1927年4月,蔣介石建立。②統一: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知識點二: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1.南昌起義(1)概況: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革命軍在江西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占領南昌城。南下廣東途中損失嚴重。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隊伍,轉戰湘南,堅持斗爭。(2)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2.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1)八七會議:①時間、地點:1927年8月7日,漢口。②內容: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2)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舉行起義。起義受到嚴重挫折,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 (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4)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5)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3.工農武裝割據(1)形成: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2)古田會議:1929年12月召開,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 (3)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31年冬在瑞金召開,會議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知識點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1.原因: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在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未能打破敵人的第五次反“圍剿”,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2.長征進程(1)開始長征:1934年10月,中共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率領中央紅軍八萬多人突圍西進,開始長征。 (2)初期受挫:①紅軍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②紅軍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召開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時間 1935年1月 主要 內容 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歷史 意義 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艱難征程:①毛澤東指揮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佯攻貴陽,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②紅軍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③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④翻過了大雪山,走過了茫茫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進入甘肅。 勝利會師:①1935年10月,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在陜北革命革命地吳起鎮勝利會師。②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3.歷史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歸納提高】1.北伐勝利進軍得原因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推進;廣大官兵英勇作戰;中共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2.近代中國人民救國道路的探索圖示長征過程4.紅軍長征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長征精神內涵有哪些?困難:敵人的圍追堵截 ;惡劣的自然條件;缺少糧食給養;內部矛盾斗爭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精神;樂觀向上、緊密團結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基礎鞏固】1.“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這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這是孫中山為黃埔軍校制定的辦學宗旨。該軍校1924年創辦于( )A.武漢 B.南京 C.廣州 D.上海2.歌謠“國共聯手為革命,蕩平軍閥促統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北伐戰爭 B.武昌起義 C.護國戰爭 D.二次革命3.圖1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軍徽鑲有金黃色邊的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亦稱“八一”軍徽。紅星象征中國人民獲得解放,“八一”則是為了紀念( )A. 北伐戰爭 B. 秋收起義 C. 南昌起義 D. 井岡山會師4.1927年8月,周恩來等人領導革命軍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舉行秋收起義。這是( )A.革命任務的變化 B.革命策略的變化C.革命中心的變化 D.革命性質的變化.5.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縣古田村召開,會議總結了紅軍創立以來的經驗,通過了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確立了( )A. 創建革命軍隊B. “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C. “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D. 開展游擊戰爭6.1928年,毛澤東總結道:“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有了這個家,就可以作為同敵人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家”是A.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B.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C.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D.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7. “黨勇敢的揭發了這種錯誤,從錯誤中教育了自己,學習了如何更好的領導革命戰爭到徹底的勝利。會議在通過嚴肅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正確的對待犯錯誤的干部,為維護和加強黨的團結,作出了一個榜樣。”材料中的“會議”是A. 遵義會議 B. 中共一大 C. 中共七大 D. 十一屆三中全會8.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被譽為“地球上的紅飄帶”。其精神本質是( )A.為人民謀幸福 B.進行戰略轉移C.堅持北上抗日 D.挽救中國革命【培優提升】1.1924年1月,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約占委員總數的1/4。這表明( )A.中華民國成立 B.黃埔軍校建立 C.北伐戰爭開始 D.國共合作實現2.(2021·山東寧津·三模)“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與此歌詞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會師C.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D.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3.(2021·江蘇啟東·一模)民國15年,啟東地區旅外青年學生組成青年協會,聯合有志青年學習科學社會主義新思想,開展喚醒民眾的革命工作。這段時期他們談論最多的可能是( )A.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 B.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C.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D.張學良“改易旗幟”4.殷海光認為,1840年以來中國對西方的反應,依次經歷了“技術的反應”、“制度的反應”、“觀念的反應”和“組織的反應”四個階段。按此理解,下列屬于“組織的反應”的是( )①江南制造總局創辦②京師大學堂建立③中國共產黨成立④國民黨一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1927年,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了。得出這一結論的最主要依據是A.沒有完成祖國的完全統一 B.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C.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了革命 D.蔣介石大肆屠殺共產黨人6.(2021·山東郯城·一模)下圖為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發展折線圖。圖中顯示1928~1934年黨員人數大幅度上升,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歷史原因是A.五四運動的發生 B.紅色政權的建立C.北伐戰爭的勝利 D.抗日戰爭的爆發7.1921—1949 年,中國共產黨整整奮斗了28 年。“日出東方… ‘星火燎原"“力挽狂瀾…‘燈塔指引…‘進京趕考”這五個關鍵詞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不朽業績。其中與“星火燎原”相對的重大歷史事件是A.工農武裝割據 B.遵義會議 C.一大召開 D.七屆二中全會8.下圖所示兩圖反映某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數量消長和成分構成變化的基本情況,其中a年和b年分別指A.1921年和1924年 B.1924年和1927年C.1927年和1928年 D.1928年和1937年9.有詩詞寫道:“古城遵義出真龍,一代偉人毛澤東。赤水河邊遺妙筆,金沙江畔走神工……”這首詩描寫的是A.共產黨的成立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紅軍長征10.(2021·北京海淀·二模)張震在《甕安之役》中記述,紅軍攻占貴州甕安城時正值春節,當地群眾說:“紅軍先生,如果不是你們來了,我們連年飯也吃不成哩!”如果紅軍不來,“土豪一定要向窮人逼債……今天我們(紅軍)到了,土豪嚇跑了,免除了逼債的痛苦、加上發了土豪財物”,所以群眾“也笑哈哈了”。對此情景解釋正確的是A.工農運動支持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創建革命軍隊C.長征中的革命措施受到人民歡迎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鞏固發展11.“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為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登樓騁懷望南湖,百年風云涌心頭。反帝救亡五四起,開天辟地七一謀。”——黃繼明(2019年)材料二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澤東《采桑子·重陽》(1929年10月)材料三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澤東《七律·長征》(1935年10月)(1)在材料一中“南湖”發生了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五四起”指的是“反帝救亡”的哪一新階段 (2)在材料二中“分田分地”發生在哪一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創的一條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新道路指的是什么?(3)導致材料三中這次“遠征”發生的原因是什么?遠征中,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事件是什么?最終又是什么事件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參考答案:【基礎鞏固】CACCC DAA【培優提升】DABDB BACDC11.【答案】(1)中共一大召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土地革命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遵義會議;長征的勝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