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內容選自統編教材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三單元“全面依法治國”。本單元圍繞“全面依法治國”展開闡述,在回顧我國法治建設成就、理解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觀點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原則,明確在總目標統領下的重點任務,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本課內容是第七課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在本單元學習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第一目“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闡述了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內涵;第二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闡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五條原則。兩目內容從總目標與總原則兩個方面引導學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凝聚思想共識的法治航標,回答了我國法治建設將往哪兒走、怎么走這一根本問題,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是實現這個“總目標”的具體遵循。學生深刻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原則為學習第八、九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儲備,為學好整個單元內容打下了堅實基礎。二、學情分析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學生在初中學過簡單的法治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些與法治相關的知識與經驗,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能力。通過高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習,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教材知識分析社會現象。但是,學生的法治思維方式還不夠清晰,分析與論證等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教學內容設計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三、教學目標1.通過探究治國理政方式,理解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定“四個自信”。2.通過分析國家政治生活的現象,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的內涵和具體要求,堅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信念,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增強法治意識。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2.教學難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五、教學過程環節一: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因【教師活動】圖片展示封建社會衙門里斷案的情景。播放視頻《張晉藩教授講“人治”和“法治”》。教師提問:究竟應該如何有效地管理我們這個龐大的國家?【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視頻,回答問題。【教師活動】呈現教材80頁“探究與分享”:“法制”與“法治”。教師提問:1.從材料可以看出,我國使用過“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請同學們說說“法制”和“法治”有什么區別。2.我國從追求“法制”到追求“法治”的歷程,【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總結】“法制”與“法治”一字之差,說明我國法治建設已由立法為主進入立法與執法并重階段。說明了我國法治理念的轉變,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2014年10月23日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法治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因歸納如下:首先,從必要性來說,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其次,從重要性來說,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設計意圖:首先,圖片導入、視頻渲染,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真實情境感受“人治”與“法治”兩種治國理政方式的優劣,體會依法治國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其次,引導學生深入討論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引導學生理解“法制”和“法治”概念的內涵,感悟從“法制”到“法治”的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環節二: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的科學內涵【教師活動】播放視頻《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教師提問:觀看視頻,結合教材思考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么。【學生活動】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總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這個總目標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我們描繪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則為我們繪制出路線圖,指明了具體路徑。這兩句話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離開了哪一句都不行。【教師活動】布置活動任務:我們將“建設法治中國”比作建造一座大樓房,請同學們從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中,找出奠定法治中國大廈的“三大基石”,構筑法治中國大廈的“五大支柱”,建設法治中國大廈的“施工方案”,以及法治中國大廈的“效果圖”。【學生活動】說一說,找一找,構建法治中國大樓房。上圖構思參看《法治熱點面對面》(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教師總結】法治中國大廈的地基夯實了,支柱立起來了,按照施工方案科學操作、加緊推進,美麗的“效果圖”就一定能變為現實,這座恢宏大廈必將巍然聳立起來。設計意圖:利用生動圖示將抽象概念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的科學內涵,深入淺出,便于學生理解抽象晦澀的學科概念;通過課堂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將課程內容活動化。環節三: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的意義【教師活動】教師提問: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回答問題。【教師總結】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凝聚思想共識的法治航標,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必將助推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深入討論,培養學生公共參與,并進一步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的意義。環節四:明確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教師活動】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就像一面旗幟引領著我們,而實現總目標需要有一些具體的遵循,以下這五條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就是具體的遵循。請同學們逐一閱讀材料。【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并討論回答問題:2022年是現行憲法實施40周年。我國現行憲法是新中國第四部憲法。1980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正式向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主席團提出了關于修改憲法和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的建議。1982年,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適應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需要制定憲法。問題:材料中體現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哪項原則?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原則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并討論回答問題:在憲法誕生過程中,憲法修改委員會多次廣泛征詢人民意見,發動和組織廣大群眾進行了歷時4個月的全民討論。廣大群眾表現出高度的政治熱情和積極性,提出大量意見。問題:1.憲法誕生過程中為什么要廣泛征詢人民意見?2.憲法中為什么要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置于突出位置?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原則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教師活動】呈現教材80頁“探究與分享”:特殊的保護。教師提問:《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障人保障法》這些針對特定群體給予優待和保護的法律是否違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為什么?【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回答:不違背。對具有特定差別的人們給予權利、義務方面的差別對待,有助于實質平等的實現。【教師總結】原則三: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師活動】呈現教材82頁“探究與分享”:法律與道德。教師提問:從法律與道德關系的角度談談你對上述規定的理解。【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播放視頻《民法典保護見義勇為行為》,并引導學生認識到法律和道德都有規范社會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法律形式鼓勵見義勇為、保護熱心救助他人的行為,有助于倡導樂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風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總結】原則四: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教師活動】教師結合83頁“相關鏈接”講解說明依法治國要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原則五: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設計意圖:通過充分運用教材中“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等活動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閱讀材料,進而思考、回答問題,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學生自主閱讀、認真思考,深入探討,加深對問題的理解。【結束語】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偉大工程。隨著我們對本單元依法治國知識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最終希望同學們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磅礴力量!六、教學反思本課教學難點主要是如何“化難為簡”,“化抽象為具體”,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這樣宏觀的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走進高中生的腦中、心中,使他們感受到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定決心,聽到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鏗鏘有力的腳步聲,進而使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堅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信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