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法治政府》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三單元第八課“法治中國建設”由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框組成,圍繞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主體、基礎三個內容展開。建設法治中國是系統性工程,必須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本課“法治政府”涉及的教學內容是法治中國建設的主體——法治政府的含義和特征,以及建設法治政府的具體要求,建設法治政府的重大意義。二、學情分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已經對法治中國建設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對于法治政府建設也有初步的認識。但大部分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有限,雖然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與政府的政策有關,但是還不能把政府的政策與現實的生活對接起來,對法治政府的內涵還沒有清晰而全面的認識。學生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是辯證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比如有些學生容易看到一些政府執法人員的不良做法,從而否定法治政府建設的意義。不能很好地把握“應然”與“實然”的關系等。三、教學目標通過探究“局處長走流程”的真實情境,學生能夠明確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法治政府,認同法治政府在國家治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走訪政府相關部門,形成關于法治政府的理性觀點和科學認識;能夠合理運用學科知識分析法治政府建設的重大事件,明確表達自己的見解,具備有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法治政府的內涵,說明政府部門的辦事程序和政府履行職能的表現。2.教學難點:認同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五、教學過程【課前學生學習任務】搜集政府依法行政的實例,簡要評析政府行為,闡述如何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議題設計:在“接訴即辦,未訴先辦”的實踐中如何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師活動】播放視頻《我為群眾辦實事之局處長走流程》中“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人社局)王處長送外賣”的片段,了解“王處長”通過體驗“外賣小哥的一天”,真切地感受本部門制定的流程和政策。問題1:視頻中的王處長為什么去體驗“外賣小哥的一天”?他的感受是什么?問題2:王處長是在“綜藝作秀”嗎?你如何看待這個現象?問題3:王處長為什么選擇“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這些職業去體驗?【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視頻,思考并回答以上問題。設計意圖:用真實視頻導入新課,從具體真實的政府行為的情境入手———“處長送外賣”的事實,感受政府行為的初衷。設置相關有思維梯度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以及深度的思考。引導學生自己釋疑,從而理解政府出臺的社會公共服務等基本政策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才能真正保障如快遞、外賣等新興就業群體的合法正當權益,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環節二:任務驅動深入探究【教師活動】呈現關于“處長送外賣”的“網友評論”:王處長一天干了12小時外賣員,才掙了41塊。作為人社局公務員如果以8小時工作時間來計算外賣員薪資,一天最多賺30元。請同學們結合以下幾個問題深入探究。問題1:有人說王處長一天干了12個小時,違反《勞動法》了,你怎么看?問題2:有人說快遞小哥是“馬路殺手”,這是為什么?問題3:要切實維護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權益,政府還需要做哪些努力?【學生活動】認真分析網友評論,完成思考任務。設計意圖:針對“處長送外賣”的“網友評論”,為學生設置以問題為導向的思考任務,引導學生圍繞教學內容,嘗試分析解答實際問題。學生多樣化的解答視角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互相學習和借鑒,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全面把握法治政府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內涵。環節三:師生分享破解難題【教師活動】播放視頻《新華熱評:“王處長”走完流程要走心,送完外賣得送政策》,圍繞北京市發起的“接訴即辦”、“未訴先辦”的政府治理方式的轉變,設置學生探究活動,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后,與大家分享成果,教師進行適當指點。探究活動1:情境:北京市人社局著眼于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確保政策落地,開展了“局處長走流程”專項活動,局處長們以群眾的身份,線上、線下全程體驗政府辦事流程,查找經辦服務中的“痛點”“堵點”。對走流程中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一份《關于進一步推進便民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措施》的文件也悄然出臺。問題:從“被動應訴”到“主動去辦”,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你認為政府治理方式發生的改變,會帶來哪些積極影響?探究活動2:情境:目前,北京市已有52條熱線整合至12345市民熱線服務。2020年,北京“接訴即辦”辦理訴求1103.94萬件。各職能部門的作風好了,廣大市民的事能辦了,干群關系更近了。問題:如何讓“接訴即辦”、“未訴先辦”更有效地發揮治理效用?【學生活動】分組合作探究,并選派一位發言人代表小組全班交流,分析政府治理方式發生改變,帶來的積極影響;闡述政府在優化辦事流程和政策,解決群眾難題上的具體辦法。設計意圖:觀看視頻之后,小組合作探究上述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以及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理性思考能力?;趯W生組內的探究討論,引導學生尋找癥結———就業要讓市場唱主角,問題要用機制性的政策辦法來解決。引導學生探究如何運用法治手段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明確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和要求。理解政府通過治理方式的“改變”落實為民辦實事,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從而增強政治認同,提升法治意識。環節四:拓展提升深度學習【教師活動】基于學生對“王處長”走流程中如何轉變政府治理方式的認識,繼續延伸學生的思維鏈條,提供拓展情境,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從而提升學生對于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模式的理解和認識。拓展情境材料:如今,靈活就業已成為我國群眾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2021年5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目前全國靈活就業人員達2億人。但是新業態中靈活就業人員(如外賣小哥)存在以下困境:平臺不規范,有時候派單太亂;跑不了長時間,就掙不到錢;工作強度、安全、醫療、社保、社會認可度及他們的心態……作為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中形成生動實踐的“接訴即辦”將有法律保障。2021年5月27日,《北京市接訴即辦條例(草案)》提交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一審。接訴即辦立法的定位是為民服務法,重點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從政府“端菜”向群眾“點菜”轉變,從訴求辦理向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深化,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接訴即辦改革不斷深化,市委以“每月一題”為重要抓手,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聚焦訴求反映集中的高頻、共性問題,研究新業態、新領域問題,對接市民、企業和社會組織需求,開展源頭治理。深度思考:在接訴即辦改革不斷深化中,北京市人大、政府和市委是如何為民辦實事,實現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學生活動】深入思考,力爭從多角度分析在接訴即辦中各主體如何協同治理,解決民生痛點。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法治思維為問題解決尋找路徑,在分析情境時,學生的思維可能發生轉變:從市委研究新業態、新領域問題,對接市民、企業和社會組織需求———人大通過直接立法和制度完善提供法律依據———政府完善市場機制、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北京市不斷完善多元協同機制,間接引導企業行為,維護勞動者權益。引導學生全面深入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不斷提升。環節五:課堂小結總結提升【教師小結】本節課圍繞“局處長走流程”說事思理,從“接訴即辦,未訴先辦”的生動實踐,探究政府部門的辦事程序和政府履行職能的表現。明確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和要求。建設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讓政府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職責,確保行政權在法治框架內運行。在此基礎上,探究如何運用法治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實現多元協同治理模式,從而理解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北京市通過“局處長走流程”專項活動,北京市委引領治理體制創新,北京市人大積極探索相關的法律制度,北京市政府依法履行職能,積極轉變治理方式,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群眾辦事更暢通,更有利于解決民生痛點。真正做到了為民辦實事。【總結提升】通過學生課前的自主探究學習和課上的情景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法治政府建設的總體目標、衡量標準和主要任務,都是圍繞政府工作,從決策、行政、監督、效果和保障等方面來展開的。即用法治化的制度和機制,規范公權力,保障私權利,有利于正確處理政府與公民、社會組織的關系,促進彼此合作和良好互動,從而提升政府的執行力與公信力,為打造法治社會奠定基礎。對法治政府認識的轉變,有利于增強學生參與公共生活的意識,增進對政府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形成政治認同和提升法治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