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年級歷史上冊 教學設計課題:第3課 古代印度 課型:新授課【教材分析】《2022年課程標準》要求:初步了解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通過《漢謨拉比法典》,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種姓制度。古印度還是佛教的誕生地。同時,古印度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本課包括三部分內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嚴的種姓制度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部分講述了古代印度的基本歷史沿革,包括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為代表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隸制小國、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這一文化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為中心。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統一的大帝國,其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印度逐漸形成種姓制度。種姓制度的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佛教的興起適應了印度半島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佛教既有反對婆羅門特權的一面,也有維護奴隸主統治、麻痹人民的一面。【教學目標】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早期奴隸制文明名稱和統一國家出現的時間和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國家鼎盛強大的表現;分析古印度文明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時空觀念)。2.知道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理解種姓制度的實質和歷史價值。(唯物史觀、史料實證)3.了解佛教的創立以及傳播,認識宗教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價值,分析佛教能迅速傳播的原因。 (唯物史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種姓制度的內容和特點、佛教的產生及傳播。【教學難點】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認識;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學情分析】近年來描寫印度的影視文學作品不少,加上地理課的學習,學生對印度有大致了解,也較感興趣;但對于印度文明如何產生、種姓制度等內容較為陌生。初三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能力,也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教學過程】【導入新課】PPT展示: 聯合國將官宣印度成人口第一大國印度人口增至14.1億,聯合國預計將于今年4月中下旬宣布,印度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這將為該國開啟新的篇章。有分析指出,印度的體量會提升其國際地位,尤其是作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它也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印度在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上,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CNN報道指出,二十世紀下半葉,印度一直保持著快速的人口增長,年增長率達到2%。自1947年獨立后,印度人口增長了超10億,并且預計在未來的40年里還將繼續增長。根據聯合國預測,2064年印度人口將增至17億,管理人口將成為該國面臨的挑戰,龐大的人口規模給水和能源帶來壓力。此外,面對迅速增長的工作年齡人口,國家創造優質就業崗位的能力也受到考驗。--羊城晚報,2023年4月11日你知道印度的歷史嗎?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走進《第3課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重壓,創立宗教解脫。(設計意圖:通過時政新聞導入,增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吸引學生興趣,進而產生探知欲望。)【講授新課】自主學習·問題引領(設計意圖:整合教材,捋清思路,問題引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講授新課 目標導學一、從早期文明到孔雀王朝: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展示南亞次大陸的地圖,讓學生結合課本和地圖認識古代印度的大致范圍。問題:古印度與今印度地理范疇有何區別? 2.問題、根據圖片說說,印度早期文明得益于哪些自然條件? 3.閱讀地圖和課文內容說說古代印度早期文明分布地、遺址及存在時間?并且用年代尺標識出過程,同時出示兩個文明遺址圖,讓學生直觀感受文明的真實性和文明產生于大河流域。 4.早期文明:思考,古印度文明消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師講解: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是被發現的文化遺址中保存較好的代表.而哈拉帕是最早發現的,因此用“哈拉帕文明”來命名那消逝了3000多年的文化。哈拉帕文明是一種城市文明。以摩亨佐—達羅為例,分有城區和城堡兩部分的古城,多用燒制的磚建成,構造精美協調,有著整齊而精致的排水系統。 城區在東部房屋是平民住房。城堡在西部有許多大建筑,主要用于宗教儀式。哈拉帕文明是一個青銅和農耕的文明,哈拉帕文明遺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上釉彩陶.商業上,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古城有著貿易往來。 國家出現 出示:雅利安人入侵示意圖,讓學生結合圖片和閱讀課文,找出并記住古代印度出現國家的時間、建立國家的種族、國家的范圍。 師過渡銜接:雅利安人建立起來的小國家慢慢變得日益強盛。 6、古印度文明的鼎盛: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7年) 師:閱讀地圖、圖片和課文內容,復述古印度鼎盛時期的時間、表現。 阿育王石柱 師指導讀圖,用顏色區分同體的地域和用紅圈圈注“華氏城”,給學生加深印象。 師: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過武力征伐擴大王朝的版圖,阿育王時代是孔雀王朝極盛時代。后來阿育王認識到依靠殺戮不能鞏固統治,必須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從此戒除殺生。 鼎盛并沒有使古印度文明持續發展下來。并出示古印度文明歷程發展圖。 點撥:后雅利安人衰落,印度分裂為一個個小國,被正在崛起的波斯帝國攻占,后波斯帝國又被馬其頓王國打敗。印度文明由此沒有持續下來,亞非四大文明只有中國文明得以延續。 7、古印度文明成就: 師:雖然古印度文明沒有得以延續,但是古印度創造的文明至今影響著世界各地。據你所知古印度有哪些文明成就?從相關史事中找尋。 師: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一一對應。 目標導學二、雅利安人優越感的產物:森嚴的種姓制度。 【教學過渡】文明被創造的過程中,雅利安人如何維護自己對印度的征服?轉入出示第二目“森嚴的種姓制度” 師:同學們有知道:種姓制度是怎樣的一種等級制度嗎? 材料1:在《佛本生經》中留下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理發師之子愛上了離車族(譯為“邊地主”)的一個少女。他的父親勸告他說:“我的兒子,你不要把愿望執著在辦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發匠之子,屬低級種姓(首陀羅),而離車族之女屬高級出身,乃剎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和你匹配的。我給你找另外一個與你屬同一種姓和家庭之女。”理發師的兒子由于沒有達到自己的愿望憂郁而死。 ——崔連仲《古代印度種姓制度》 材料2: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印度卡斯特體系。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并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 師:視頻播放:印度的種姓制度,思考:各等級屬于的社會階層、職責與義務。 1、內容 等級名稱社會階層職責和義務統治階級第一 等級第二 等級被統治階級第三 等級第四等級師:種姓制度除了四個等級,還有沒能排上等級的又稱為什么? 2、特點 出示材料1: 材料2:《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和《摩奴法典》史料,講述種姓制度的特點。 “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 ——《大唐西域記 印度總述》 基于種姓等級的規定,每一個種姓所從事的職業也被固定,并且這種職業是長期的世襲,不得僭越和變更。 高種姓與低種姓人發生沖突,低種姓人如果用身體某部位。對較高種姓人造成傷害,必須斬斷對人造成傷害的身體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種姓辱罵高種姓,輕者課以重罰,重者處以酷刑。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 原則上只能在同一種姓集團內通婚,倘若與外種姓通婚,將喪失原有種姓,其后代則降為賤民。 ——《摩奴法典》 本質: 師:種姓制度到底是為誰服務的? 是出示圖片并進行解釋,引導學生歸納。 影響: 問題: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今天的印度社會有什么影響? ①種姓制度一定程度上為種姓內成員提供了保護,有利于維護統治和社會安定; ②制造種姓隔離,維護社會不平等,社會矛盾尖銳;使下層勞動人民備受壓迫和歧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 師:種姓制度歷經3000年依然影響印度的發展,沒有被推翻。這與宗教力量也就是思想統治有密切關系,轉入第三目。 目標導學三、統治者由打壓到扶植: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師:閱讀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圖,依圖找出佛教分布地區。 【播放視頻】佛教的誕生 、佛教的創立: 師:問題:從佛教的教義來看,統治者對佛教為什么由打壓到扶植? 閱讀課文找出并記住相關知識點,并出示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提綱,引導學生找出并記憶。 (1)創立的時間 (2)創立人 (3)創立的背景 (4)早期內容 (5)地位 師對喬達摩·悉達多進行解釋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釋迦牟尼幼時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加上釋迦族姓面臨滅族的戰爭威脅,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先在波羅奈城鹿野苑向其侍從阿若憍陳如等5人說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進行傳教,并組成傳教的僧團,奠定國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傳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稱為十大弟子。80歲時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佛教的傳播 1.傳播: 佛教的傳播和出示佛教的傳播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視頻和傳播圖簡單描畫出傳播路線簡圖。 教師: 2、佛教對周邊國家的文明有何影響? 中外史聯系學習:古印度文明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中,你有何感悟? (三).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觀察以下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問題:為何佛教作為印度本土宗教,卻在印度的影響力甚微? 材料:佛教作為一種反對婆羅門統治的社會改革運動,并不是一種徹底有效的社會改革運動。一方面,它沒有發動種姓制度中的下層去反抗上層權威;另一方面, 它也不能創造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去取代種姓制度。 它既然不能推翻婆羅門的種姓制度,就不能阻止婆羅門教的振興。 ——耿引曾《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的交往與激蕩》 【知識拓展】 通覽古代亞非文明,找出它們的共同之處 【問題探究】: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材料1 :地理環境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人類早期各個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就越大。同時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經濟狀況、文化傳統、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會從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對人類的文明產生影響,但最根本的仍然是生產方式。 材料2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文明多樣發展的今天,中國一直主張不同文明之間應該加強交流互鑒”。 ------習近平 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影響人類早期文明多元性的原因有哪些?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觀察圖片,查找地點。 學生閱讀課本,在老師引導下進行閱讀和概括: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在亞洲次大陸。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它北面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這里有兩條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東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他為天竺。 學生讀圖,從圖中的讀出并記住:三面環山,一面環海。 印度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今巴基斯坦境內,入阿拉伯海,水量豐沛。季風氣候,溫潤宜居。優渥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有利于早期文明的誕生。 學生讀圖,從圖中的讀出并記住:公元前18世紀,印度河流域產生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古文明遺址。 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和閱讀課本,找出相應的答案: 古印度早期文明神秘消失至今都是個迷:雅利安人侵入、地震、外太空神秘力量等等 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和閱讀課本,找出相應的答案: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了許多小國家。 學生: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印度的鼎盛時期,主要表現在: ①除半島最南端以外,基本上實現統一。 ②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 ③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學生讀年代尺圖對古印度文明發展歷程整體認識歸納:古印度文明沒有延續下來。 學生閱讀相關史事找出關鍵信息:黃金之國、大象之國、阿拉伯數字、佛像藝術、建筑成就、文字等。 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老師解釋“種姓制度”。 學生觀看視頻,結合閱讀課文內容填寫表格。 學生閱讀史料后歸納特點: (1)各等級世代相襲(2)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亦稱達利特) 學生通過思考認識并歸納出種姓制度的實質: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學生通過老師的啟發嘗試進行歸納。 學生閱讀并記憶:公元前6世紀、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北印度。 學生閱讀交流: ①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②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學生閱讀后交流: 佛教對周邊的影響:通過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在老師引導下,學生探究討論歸納各抒己見:印度文明多姿多彩、繁榮燦爛;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及世界和平發展;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學生還通過對比后歸納:都是大河文明的古代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世界文明由此豐富多彩。 學生合作探究:種姓制度贏得了印度,而佛教贏得了世界。 學生合作探究: 影響的因素:地理環境、周邊環境、思想文化、經濟狀況、民族特性、生產方式(根本)。 看待文明的多樣性:(1)文明是平等、多樣的,各民族不同文明要相互尊重和諧共處。(2)文明是包容的,要積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3)“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借鑒吸收其他文明的先進成果。 增強學生識圖的能力,培養“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學科核心素養。 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 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學科知識來解讀歷史的真實存在的可能,多思考,多動腦。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學科核心素養。 增強學生史實歸納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培養“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學科核心素養。 通過讀圖和閱讀課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和閱讀課本對未知的探索,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唯物史觀”學科核心素養。 通過圖文閱讀及思考,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學科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和識圖方法以及“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的學科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閱讀文字材料的能力和識圖能力,養成“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以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 增強學生的興趣的識記能力、理解能力,培養“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增加課外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和“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擴大學生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培養學生閱讀課文史實的能力和“唯物史觀”以及“歷史解釋”的學科核心素養。 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和培養“時空觀念”以及“史料實證”的學科核心素養。 增加課外知識,從視覺和空間上加深對史實的印象,培養“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知識聯系學習的習慣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以現代種姓制度下印度社會矛盾、問題,說明種姓制度的弊端。 增強學生閱讀材料、探究問題的能力。 跨學科學習,培養“時空觀念”以及“史料實證”的學科核心素養。 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和培養“時空觀念”以及“史料實證”的學科核心素養。 中外聯系,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和培養“時空觀念”以及“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的學科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識圖能力、數字分析能力等,學會從史料中歸納概況信息,培養“唯物史觀”以及“史料實證”的學科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前后知識縱向聯系的學習習慣以及“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通過知識整合,培養“唯物史觀”以及“家國情懷”的學科核心素養。課堂小結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古代印度達到鼎盛。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制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總結提升課堂鞏固 1.“當他們分割普魯沙(巨人)時,其口為婆羅門,由其雙臂造成羅惹尼耶(剎帝利),其雙腿變成吠舍,從其雙腳生出首陀羅。”這則材料從側面反映了 A.印度的種姓制度B.埃及至高無上的王權 C.雅典的直接民主D.古巴比倫的法治傳統 【答案】A 【詳解】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等四個種姓由普魯沙不同的身體部位生出,這體現古印度各種姓間的不平等,與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相關,故A項正確;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特有的制度,故排除BCD、故選A。 2.下列與印度文明有關且對其他地區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有 ①《漢謨拉比法典》 ②阿拉伯數字 ③種姓制度 ④佛教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詳解】依據所學可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后來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地區。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因而佛教屬于印度文明且對其他地區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經阿拉伯人的傳播,它已經成為世界上人們共同使用的數字,因而阿拉伯數字屬于印度文明且對其他地區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②④正確,B項符合題意。而種姓制度人為地制造了極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在當時的印度社會引起了許多人的反對和批判,因而種姓制度沒有對其他地區產生重大影響,《漢謨拉比法典》是巴比倫文明成就,不屬于印度文明,排除。由此分析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 3.唐·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 “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依據材料,種姓制度的特點有 ①界限森嚴 ②職業世襲 ③種姓間通婚 ④種姓內婚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B 【詳解】依據所學可知,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第一、二等級是統治階級,第三、四等級是被統治階級。各個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下一等級的人沒有資格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所以題干材料“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說的是種姓制度之間界限森嚴,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即種姓內婚,①④正確,B項符合題意。②和③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由此分析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 4.公元前6世紀時,釋迦牟尼創立宗教,反對婆羅門種姓的優越地位,力圖在宗教領域內破除種姓之間的嚴格界限。他認為,種姓之間沒有貴賤之分,看人不應分種姓出身,應看其行為和才能。這體現了佛教 A.“忍耐順從”的思想B.“眾生平等”的思想 C.因果報應的思想 D.獨尊安拉的思想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其意是"釋迦族的圣人"。由材料"公元前6 世紀時,釋迦牟尼創立宗教,反對婆羅門種姓的優越地位,提出'眾生平等"等知道,這是對佛教的描述。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它認為世間萬物發展都有因果緣由,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忍耐順從”的思想、因果報應的思想,排除BC項;安拉是伊斯蘭教信奉的神,排除D項。故選B項。【板書設計】【素養提升】南京大報恩寺發現的佛頂骨舍利說明?那爛陀寺曾經的輝煌和現今的沒落說明了什么?【參考答案】說明佛教的傳播,中國文化深受印度佛教影響,佛教在中國影響廣泛。那爛陀寺曾經的輝煌和現今的沒落說明佛教的影響力在印度不斷減弱。【教學反思】通過對古代印度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扶持。根據特定情感目標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共同體驗、共同感受,讓學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氣氛中學到知識、陶冶情操,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家國情懷】通過四大文明古國發展歷程,唯有中國文明得以延續,增強我們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熱愛,提升愛國情懷。四大文明古國各自的燦爛文化,增強世界文明多元性的認識,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文明進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