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第三課,本單元共五課內容,分別講述了局部抗戰與全面抗戰的開始、正面與敵后戰場的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本課在該單元中上承全面抗戰,下啟敵后戰場的抗戰。本課以時間為線索,以川軍抗戰為依托講述了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的重要戰役,認識日軍的侵華罪行,體會中國軍民——川軍“不驅逐倭寇,誓不還鄉”的抗戰精神。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對中國近代史的新內容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平時他們通過紀念日活動、電視劇、紀錄片等形式對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已有了初步認識。再者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歷史學習,已初步掌握歷史學科學習方法,對于歷史知識學習具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總體目標:通過了解正面戰場的抗戰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孕育的抗戰精神。通過川軍抗戰認識正面戰場的幾次重要戰役: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通過川軍的抗戰記憶體會中國軍民——川軍“不驅逐倭寇,誓不還鄉”的抗戰精神,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理解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貢獻及其重要性,能正確評價正面戰場的抗戰;(歷史解釋)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通過川軍抗戰了解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豫湘桂戰役等基本事實。教學難點通過川軍抗戰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的精神。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視頻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閱讀、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觀看一個視頻街頭采訪《川軍是什么?》師:現在已有很多人不識川軍,那川軍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過渡:川軍是民國時期的四川軍閥部隊,在民國時期,川軍經歷過軍閥混戰、打內戰、抗日戰爭一系列戰爭,從最開始的“川軍無用”到后來的“無川不成軍”,川軍是如何實現浴火重生的呢?我們一起走進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去尋找川軍的抗戰記憶吧。 學生回答什么是川軍(區分廣義與狹義的概念) 以川軍引出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川軍無用 教師講述:產生:清末,清政府編練四川新軍成為川軍源頭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四川軍閥由此產生。 發展:①民國時期,四川軍閥長期混戰,自辛亥革命后自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軍閥混戰共約470余次。在長達20余年的軍閥混戰中,川軍各部人數雖眾,但紀律不太好,戰斗力不強,被世人稱之為煙槍和步槍并有的“雙槍兵”。 ——《天府新論》②1933年到1937年這“剿共”的四年間,川軍幾乎毫無戰果。對川軍的評價:“連外國人都知道,四川軍隊素質之差,國內外有名,同中國優秀的部隊相比,相差甚遠” ——1933年11月,時任“剿共”各路總指揮的陳誠曾嚴厲訓斥川軍 “我(蔣介石)從成都乘車到峨眉,在途中遇到某些軍官坐滑竿從我車旁經過,仰臥倨傲,毫無革命軍人之儀態,形象甚為難看,可見毫無教育?!? ——1935年8月,蔣介石在峨眉訓練團講話 根據史實說明川軍的地位 認識抗戰前川軍的形象,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二、壯士出川 1、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侵華,東北淪陷;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平津相繼失陷;1937年9月,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形成。川軍抗戰淞滬會戰提問:學生閱讀教材,找出日軍發動淞滬會戰的借口。講述淞滬戰場上川軍劉雨卿及其抗戰事跡。提問:在淞滬會戰期間還有哪些抗戰事跡?問:閱讀材料,分析淞滬會戰的影響。臺兒莊戰役提問:學生閱讀教材,找出臺兒莊戰役的背景、時間、地點、指揮者。講述臺兒莊戰役中川軍王銘章及其抗戰事跡。問:閱讀材料,分析臺兒莊戰役的結果及影響。武漢會戰講述日軍進攻武漢的原因講述川軍在武漢會戰中的貢獻,尤其是川軍王陵基在萬家嶺戰役中的抗戰事跡問:武漢會戰的結果怎么樣呢?有何意義?第三次長沙會戰講述日軍發動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國內外背景講述川軍王超奎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的英勇事跡根據材料分析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影響。豫湘桂戰役講述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態度的轉變,川軍李家鈺的抗戰事跡小結:川軍以貧弱之師在歷次大會戰中,戰績卓著,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成為人人所稱道的鐵血之師,從此天下皆知"無川不成軍"。 回顧所學知識,認識日軍的侵華罪行,理解什么是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學生回答借口:1937年8月,日軍以其軍官在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守軍擊斃為借口,挑起事端。感知川軍的抗戰事跡:姚子青 寶山保衛戰;謝晉元 四行倉庫保衛戰。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得出影響。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答案感知川軍的抗戰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得出結果及影響。認識日軍的侵華過程及罪行感知川軍的抗戰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結果及意義學生認識到長沙的地位及中國的抗戰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感知川軍的抗戰學生結合教材閱讀材料得出影響學生認識到國民黨態度的轉變導致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感知川軍經歷抗日戰爭的洗禮,實現浴火重生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力認識日軍的侵華罪行體會川軍的抗戰精神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學會提取教材信息體會川軍的抗戰精神培養概況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體會川軍的抗戰精神培養概況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及大格局體會川軍的抗戰精神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觀點使學生全面客觀認識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使學生認識到川軍形成的轉變三、無川不成軍 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講述川軍出川時被嘲笑為“草鞋兵”,在八年全面抗戰中川軍的貢獻,包括出川人員、傷亡、財政、物資供給等方面。問:看完這些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問:你還知道哪些川軍人物及故事呢?問:聽聞了川軍抗戰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悟呢? 感知川軍在八年全面抗戰中的貢獻學生各抒己見學生暢所欲言學生總結出川軍的抗戰精神 照應開頭,通過對川軍抗戰的整體認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課堂小結 結束語:“川軍在八年全面抗戰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英勇。正是在抗戰烽火中,川軍實現了浴火重生,以生命和鮮血書寫了抗戰歷史,從而由“雙槍兵”、“爛部隊”,轉變為鐵血之師、正義之師。 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本課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自己制作思維導圖,構建歷史框架。課后作業 依據材料評價正面戰場的抗戰 閱讀材料后完成作業 正確認識正面戰場的抗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教學反思 1、角度新穎,從微觀史學的角度出發,以川軍抗戰見證正面戰場的抗戰。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利用史料、圖片、視頻等多種課程資源,幫助學生深入歷史,理解歷史,探究歷史。結合學情,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注重在課堂中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注重學生家國情懷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6、但內容較多,注意時間的分配,內容詳略得當。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