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本課的要求是: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二、教材分析本課為第二單元 第七課《隋唐制度的發展與創新》,是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體現,上接第六課,是隋唐知識體系中重要的一環。本課包含三個子目: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和賦稅制度。三個子目之間屬于并列關系,前兩個屬于政治制度范疇,后一個屬于經濟制度范疇。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和賦稅制度是這一階段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無論是科舉制度,還是三省六部制,亦或是兩稅法,都可謂是中國封建制度的重大變革;并且這些制度都對后世歷朝歷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課內容時間跨度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而且制度的變革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三、學情分析1、已知:經過初中知識的學習,學生對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均有一定了解,已初步知道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內涵。2、想知:學生對隋唐制度的變化,以及各制度發展變化趨勢表示好奇,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加以引導,幫助學生了解隋唐制度的創新之處。3、能知:根據心理學相關理論及個人對學生知識和心理的掌握,通過教師創設情境、問題引導等,學生可以理解三省六部、科舉制、賦稅制度的意義以及變化與創新。4、未知:學生對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意義理解不夠全面,對賦稅制度尤其是兩稅法幾乎全無接觸,需要教師引導。四、教學目標1、通過史料對比,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隋唐制度,學會用辯證思維分析問題。(唯物史觀、歷史解釋)2、通過解讀史料,分析隋唐制度的變化和特點,認識隋唐制度變化和創新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史料實證、時空觀念)3、通過學習,明白隋唐制度的創新性,增強民族創新意識,提高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難點1、重點:認識科舉制度和三省六部制的創立,理解租庸調的積極作用和兩稅法的特點。2、難點:漢唐間賦稅制度的變化。六、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輔以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法、歷史情景實踐教學法。七、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設計出示楊炎人物畫像,介紹楊炎。楊炎(727年—781年),字公南,鳳翔府天興縣(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人。唐代宰相、財政學家,而他也對中唐政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楊炎,看一看他的宦海沉浮。(二)、新課講授一、名門子弟初入仕【教師活動】楊炎的家世。楊炎,字公南,鳳翔人。曾祖大寶,武德初為龍門令,劉武周陷晉、絳,攻之不降,城破被害,褒贈全節侯。祖哲,以孝行有異,旌其門閭。父播,登進士第……玄宗征為諫議大夫,棄官就養,亦以孝行禎祥,表其門閭。——《舊唐書·楊炎傳》講述楊炎家族,追溯到弘農楊氏,設問:楊炎祖上何以為官?引入九品中正制。【設計意圖】通過對楊炎家族的講述引入九品中正,激發學生興趣【教師活動】根據材料結合課本內容,試總結九品中正制產生的背景。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當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曹丕繼任魏王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頒行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制度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中外歷史綱要(上)》【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問題(察舉制失去良性基礎、被地方大族操縱后不利于選拔優秀人才,更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教師活動】為此,曹丕即位之后在保留兩漢評議人物傳統的基礎上,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創立了九品中正制。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九品中正制選官的過程。曹魏時期:各州郡推選本州郡在中央任職且德名俱高者擔任中正官;中正官品評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為品評標準,三者并重,最終為人物定品,即鄉品;官品與鄉品相適應。(西晉)中正評定人才,越來越依據士人的家世,父祖為高官者,在選舉上占了越來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門第高者品級越高,門第低者品級越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時,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們的意見,連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漸喪失。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張鳴《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導論》【學生活動】認識到九品中正制選拔標準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最后依舊被世族所壟斷。【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幫助學生認識到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及變化,從這個基礎上思考他的意義,提高學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教師活動】楊炎的祖上是極有可能因門第入朝為官。但是選賢舉能是中華民族亙古的追求,為了選拔有用之才,歷代統治者進行了不斷的嘗試。隨著庶族的壯大,至南北朝,有識者對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評。君主為了改變門閥勢盛,威權下移的局面,開始啟用寒庶,標準由出身門第變為以文化考試為主。通過文化考試選取人才的方法為隋朝統治者所整合,從而構成了科舉制度的淵源。科舉制度相比于以往的制度更重視考試,然而同學們應當注意,考試制度由來已久,漢代察舉制,孝廉一般在中央需經過策試才能方能為官,南北朝時期,也曾在中央對人才進行經學和文學策試,但因門閥壟斷而未得始終。直到隋朝,文化考試才成為選取人才的必要一環,得以在現實中貫徹。【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講述,幫助學生了解科舉制是從之前制度的基礎上一點一點發展而成。【教師活動】接下來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內容概括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演進歷程。很好,老師再補充一個,唐玄宗時期……故而至楊炎的父親楊播的時候,想要入朝為官,參加科舉考試便成了最為主要的途徑。但是這里有一點很值得玩味,我們一起來看。父播,等進士第,玄宗征為諫議大夫……(炎)文藻雄麗,汧、隴之間,號為小楊山人。釋褐,辟河西節度掌書記。——《舊唐書·楊炎傳》根據這段記載,楊炎的父親確實是科舉入仕,但楊炎本人卻并非如此。歷史是延續發展的,有其自身的慣性與延續性,所以雖然這個時候已經實行了科舉取材,但是科舉并非是單純的考試,考生的家族與個人名望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從隋文帝到唐玄宗的過程既是科舉制度逐漸發展完善的時期,同時也是世家大族到寒門庶族的一個演變過程,并非是一蹴而就,即便到了唐中期,個人聲望等依舊會占據一定比重。【設計意圖】再一次幫助學生樹立時空觀念,歷史不是割裂的,其發展過程就注定了制度也具有一定延續性。【教師活動】自科舉制創設以來,便被歷代統治者所青睞和沿用,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也逐漸穩定下來,科舉制度比之前的選官制度究竟有什么進步性,能夠使得歷代統治者青睞呢?(科舉制)用意在用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來不斷的挑選社會上優秀分子,使之參預國家的政治。此項標準,一則求其公平,不容舞弊營私。二則求其預備之單純與統一,減免經濟上之限制,使貧民亦有出身。又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整,以輔成大一統政府之團結與鞏固。——錢穆《國史大綱》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經過唐代的發展,考試作為一項重要制度確立起來。這樣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試……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問題。(公正公平、階層流動、擴大統治基礎、提高素質、加強集權、制度成熟)【教師活動】科舉考試偏重文學、歷史和學術問題,使得統治階層產生一種講求考證、沉溺文學或一味好古的傾向,這對培養求實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美]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學生活動】禁錮人們思想,忽視實用性,不利于科技發展。【設計意圖】提高學生史料實證能力,一份史料說一份話;同時培養學生辯證思想。【教師活動】至此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老師為大家做了一個整理,根據這個表格,大家覺得選官制度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學生活動】(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財產等級等變為學識、才能,趨向客觀、科學;選官方式:由血緣、推薦、地方評論轉變為中央主導考試,趨向公平、公開;選官權力:從地方逐漸收歸中央,中央集權強化)【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清選官制度發展時間線,認識發展規律。二、宦海沉浮終為相【教師活動】書接上回,楊炎自被征辟入朝后便開始了他宦海浮沉之行,歷任兵部郎中、山南副元帥判官、禮部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唐德宗李適即位后,歷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官至宰相。在楊炎任宰相的這段時期內,做出了對中唐政局極具影響力的改革——兩稅法。作為宰相的楊炎想要推行兩稅法又需要經過哪些程序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知識,兩兩之間進行討論。【學生活動】展開討論并形成答案。【教師活動】楊炎向皇帝提出建議,皇帝下達推行兩稅法的政令,由三省長官于中書門下,也就是之前的政事堂合議,此后由中書省草擬詔令并提交皇帝審核,皇帝同意后下交給門下省駁議,門下省可能會對這個詔令進行封駁,如果沒有問題后交給尚書省下的戶部去執行。而這也是唐代所用三省六部制日常的一個運作方式。【設計意圖】通過一個具體實例,幫助學生進行思考,認識到三省六部的辦公程序,并對其優越性產生朦朧認知。【教師活動】結合材料,與秦代中央官制相比,三省六部制有哪些新的發展?所謂宰相,是指輔佐皇帝、統轄百官的政務長官。各朝各代的宰相名稱不同。如秦漢為丞相和三公,隋和唐初為三省長官,即尚書仆射、中書令和侍中各二人。歷史上的宰相由一人增為數人,乃至一二十人,即是皇權加強、相權削弱的表現。……眾多宰相集體議事,分工明確的三省互相牽制,目的就是使個別宰相難以擅權專斷。不過,這一制度若能嚴格執行,皇權仍受到一定限制……作為具體行政部門的六部制則十分穩定,沿襲千余年而未變。——王家范等《大學中國史》、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查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貞觀政要》【學生活動】分割相權,避免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三省職權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辦事效率;三省集思廣益,有利于減少皇帝獨斷造成的決策失誤。【教師活動】唐朝政事堂是中書省和門下省的議政機構,其決議過程體現了公開性,高效率及權力的制衡,其決策交由尚書省實施,體現決策權與行政權的分離與制衡,標志封建政治體制的成熟。【設計意圖】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優勢,培養閱讀史料的能力。三、順應時弊改稅制【教師活動】在這樣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制下,楊炎最終得以實施他的稅制改革,但是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里面說過:某一制度之創立,絕不是憑空忽然地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前,已有其前身,漸漸地創立。所以我們先來梳理一下賦稅制度的發展脈絡。春秋時期大家所熟悉的有齊國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秦漢時期將其逐漸演變為“田賦算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出現大量無主荒地,政府把無主荒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農民向國家承擔賦稅徭役,因此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了“租調制”。【設計意圖】再次讓學生感受歷史是延續的,同時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教師活動】(北魏)均田農民的賦稅負擔,以一夫一婦為單位,每年納帛一匹,為調,粟二石,為租。——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學生活動】閱讀材料,知道租調制是以人丁為征稅標準,“租”以糧食,“調”以布或帛。【教師活動】此外成年男子還需要服徭役。在隋唐時期,統治者對租調制進行了改革,實行以庸代役。但值得注意的是隋唐租庸調的基礎仍然是均田制。結合材料,對比魏晉時期的租調制和隋唐時期的租庸調制,大家認為租庸調有哪些積極意義?國朝著令,賦役這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調,三曰庸……其取法也遠,其立意也深,其斂財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規也簡,其備慮也周。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以之成賦,則下不困而上用足。——陸贄《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學生活動】以庸代役,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農民有了較充分的成產時間,國家財政有了保證,與此同時農民的負擔也不是很重。【教師活動】這樣看來,租庸調制是一種相對理想的賦稅制度,但是到了楊炎所處的時代,卻不得不對其進行改革,這是為什么呢?由于安史亂后出現的民戶大遷徙和土地所有權的大規模轉移,唐初實行的戶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經不能維持。天寶十三載編民900萬戶,其中繳納賦稅的課戶為530萬戶。而乾元三年只有193萬戶編民,其中課戶只有78萬。就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的財政出現了嚴重危機。——翁俊雄《唐后期民戶大遷徙與兩稅法》安史之亂后民眾逃亡&土地兼并——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減——財政危機【設計意圖】從租調制開始到租庸調再到租庸調被廢除,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受稅制改革發展過程,同時增強史料閱讀和理解能力。【教師活動】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楊炎任相,并作出了影響中唐政治的兩稅法改革。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度所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申報出入如舊式。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歷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征之。——《舊唐書·楊炎傳》【學生活動】中央政府確定總的稅額,分配到各地征收;人口以居住地編入戶籍,將客戶納入征稅對象;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土地稅;一年分夏秋兩次征稅。那為何說楊炎所做的兩稅法改革影響了中唐政治呢?老師這里有一個視頻,請大家帶著這個疑問去觀看視頻,并嘗試完成表格。【學生活動】完成表格并思考兩稅法的積極作用。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舊唐書·楊炎傳》【教師活動】在兩稅法的作用下,朝廷以財產征稅,照顧了人民負擔能力,賦稅負擔趨向合理;朝廷稅收增加,加強了中央的經濟力量,起到了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并且開創了我國封建歷史上以土地和財產為基本計稅原則的先例。故而說楊炎的這一改革深刻影響到唐代政局。但是兩稅法推行后不久另一種聲音也出現了。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陸贄《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學生活動】總結兩稅法的消極作用。沒有規定全國統一稅額,各州之間稅賦輕重不均;各類加征及苛斂雜稅沒有真正減稅。另外還有一點,國家現在以財產為征稅標準,這也就使得國家不再抑制土地兼并,而大量土地兼并也使得無地少地農民增加,隱藏著社會危機。【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培養辯證思維和唯物史觀。【教師活動】兩稅法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其弊端,這也啟示我們要秉持辯證唯物主義去評價事物。但就當時而言,楊炎所提出的兩稅法確實增強了朝廷的經濟實力并為德宗平藩打下物質基礎。(三)結課設計“小人物見證大歷史”歷史是由人創造和書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活動的背后體現的都是整個時代的特點,今天我們一起從楊炎的身上看到了隋唐時期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而通觀這些變化與創新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趨向公平公正與公開,并為后世所沿用。為此有學者認為隋唐時期的政治文明是“集前代之大成,開未來之典范”,對隋唐政治文明給予極高的評價。我們常說學習歷史是為了借古鑒今,那就請同學們圍繞本課學習內容,收集相關史料,思考這些制度對我們當前的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有何啟示?八、教學反思以人物為線索貫穿課堂,使課堂情境化,多次互動并邀請同學進行補充、評價,在課堂過程中貫穿“教學評一體化”,根據學生反饋情況,已基本能達到學業水平2及以上,已基本完成教學目標。但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部分史料難度較大,可以適當增加講解,幫助學生理解閱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