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本《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4課,本課三個子目介紹了清朝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強化等內容。《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本單元的要求是: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了解明清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在康熙 、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當政時期,中國的封建王朝出現了最后一個盛世,史稱“康乾盛世”。康熙等皇帝一改漢族王朝最高統治者的疆域觀念,建構了不同于傳統儒家“夷夏之辨”的大一統觀,開疆拓士反擊不同的分裂勢力,通過經略四方,觀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奠定了中國的疆域版圖。與此同時,康雍乾時期,通過設立南書房和軍機處,建立密折制度和大興文字獄等手段,君主專制達到了全面的高度。但是,康雅乾所處的 17、18 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啟了近代化的潮流,而清王顛正沉浸在“盛世”之中,閉關鎖國,喪失了與世界潮流接軌的機會。另-方面,隨著君主專制的強化,政治腐敗、人口壓力等,所謂的“盛世”已呈現出明顯的疲態。到了嘉慶、道光年間,西方列強漸次而來,加上內部的因素,出現了“嘉道中落”。1840 年,英國人更是借口中國禁煙,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社會由此開始進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本課教材的內容比較多,且知識的邏輯性不強,為了實現有效教學,在設計時疆教材整合為“盛世之疆”“盛世之基”“盛世之危”三部分,以求建構知識的邏輯體系,幫助學生全面認識這部分內容。學情分析和設計意圖學情分析:高一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通過觀看影視作品等途徑,對本課的知識也比較熟悉。但是如何從古今貫通和中外關聯的角度認識清朝前中期的歷史,學生尚缺乏相關的學科思維能力和素養。因此在教學時,宜選用貼近學情的材料,涉及符合認知“最近發展區”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實現教學有效性。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通過自主學習,知道清朝康雍乾時期經略四方奠定疆域的史實,了解清王朝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的措施,知道康雍乾盛世后期的危機。2.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研讀史料、合作探究,理解康雍乾時期經略四方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理解封建君權空前加強帶來的負面影響。3.通過研讀相關史料,認識到臺灣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的廣闊邊疆地區永遠是中國領士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歷史是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加強對多民族統一國家的認同。4. 通過中外對比,樹立時空觀念,認識到只有居安思危,積極傳承、創新,順應潮流走向開放才能與時俱進,保持民族的青春。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清朝疆域奠定的歷史意義;君主專制的影響和清朝危機的原因。難點:君主專制的影響和清朝危機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14、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盛世之疆——傳統疆域煥新機二、盛世之基——皇權專制雙刃劍三、盛世之危——歷史分流藏危機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導入新課 (導入)《冰雪長津湖》播放志愿軍戰士在冰天雪地中戰斗的場面,然后導出保家衛國之戰的艱辛,聯想到清朝時期也有這樣異常在冰天雪地中的保家衛國的戰爭——平定廓爾喀之戰《平定廓爾喀之戰》(一)盛世之疆 1.經略四方定版圖材料一:在黃河發源之地,"數百里內溪澗交錯,泉水甚多,冬令處處凝冰","馬足傾滑,行走艱難"。過了巴顏哈拉,山勢甚高,瘴氣襲人,"人行寸步氣喘,頭目眩暈,肌膚浮腫"。"時青草未茂,馬皆瘠疲,糧餉屢絕。"盡管客觀條件如此惡劣,福康安軍仍繼續前進,每日寅時(下半夜一至三點)動身,行至戌時(下午七點)始停。不少清兵出口后即"冒寒患病","觸染瘴病",終于用39 天,走完了平時西藏喇嘛須用一百二三十天的路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二十日抵達拉薩,為及時奏報朝廷,調集兵馬,驅逐廓軍,創造了有利條件。——韓茹∶《略論福康安征剿廓爾喀》材料二:面對強大的中國軍隊,廓爾喀人請降,歸還掠奪的財物,上表納貢。清軍統帥福康安摩崖紀功后班師回朝,反擊廓爾喀入侵的戰爭勝利結束。……清中央政府領導了這次抗擊戰爭,指揮西藏政府和內地一些省份進行戰爭保障服務,掌握與廓爾喀的談判簽約,并在戰后實施了一系列涉及西藏各個方面的措施,所以戰爭本身即證明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駱威∶《清代抗擊廓爾喀侵藏戰爭背景及意義新探》教師設問:分析清朝第二次抗擊廓爾喀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參考答案∶1、福康安不計個人安危、指揮得當; 2、清軍士兵的英勇斗爭; 3、乾隆帝為首的中央政府的支持; 4、西藏本地人的支持等。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廓爾喀人驍勇善戰,逐漸統一了尼泊爾,之后積極對外擴張,曾先后兩次入侵西藏。第一次戰爭由于清政府準備不足等原因,以簽訂條約而告終;第二次戰爭,乾隆帝態度堅決,委任福康安為大將軍,率兵打擊侵藏廓軍。福康安不辱使命,不顧行軍道路的艱難險阻,僅用39天走完了平時百日才能走完的數千里行程,及時行軍入藏,爭取了時間;在反擊敵軍的過程中,福康安和手下的將士英勇殺敵,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中廓簽訂了條約,再次證明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昭示了犯我國土者,雖遠必誅!(設計意圖)通過分析乾隆朝平定廓爾喀人侵藏,引導學生分析清王朝能夠成功平定外侵敵人的原因。本環節指向的是∶(1)時空觀念素養水平2——能夠將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能夠認識事物發生的來龍去脈,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2)史料實證素養水平3——在探究特定歷史問題時,能夠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能夠利用不同類型史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3)家國情懷素養水平1、2-—能夠具有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感,理解并具有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大愛。材料三:一七九二年制定,一七九三年頒行的(藏內善后章程》,對西藏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外事、司法等方面,都作了具體的規定,駐藏大臣統攝西藏地方的軍政大權……乾隆對西藏的改革措施,使駐藏大臣的地位空前提高,幾乎一切權力都統攝于駐藏大臣之手,比較康照、雍正兩朝,乾隆朝的治藏政策要更加具體、完善。——張云俠;《略論清代駐藏大臣的設置、職權及有關問題》教師設問:分析中廓戰爭后,清朝統治西藏的政策有何變化 這種變化又有哪些作用 參考答案∶變化——1、頒布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權; 2、加強了駐藏大臣的權力,提高了其地位; 3、政策更加具體和完善等。 作用-—1、有利于西藏地區的長期穩定與發展;2、鞏固了西藏與中央的聯系,促進了國家統一。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乾隆帝在反擊廓爾喀入侵勝利后,鑒于當時西藏的情況,及時調整西藏治理的策略,提高了派駐到西藏的駐藏大臣的地位,加強了駐藏大臣的權力,使代表中央政府的駐藏大臣統攝了西藏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等大權,從而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治理。(過渡)乾隆帝反擊數千里之外的侵藏廓爾喀敵人不過是繼承了其父祖對內叛外侵敵人的一貫態度,貫徹了其父祖的"大一統"理念。材料四:清帝所主"大一統",將歷代傳統限定在長城以內的"中國"的政治與疆域版圖,擴展到長城以外的"三北"及各邊疆地區,即北狄、南蠻、西戎、東夷,皆涵蓋在"中國"之內,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清帝"大一統"論,是對傳統的"華夷之辨"的徹底否定,是民族觀念及理論的劃時代的創新。——李治亭∶《清帝"大一統"論》材料五:不惟康熙帝如此,其繼任者對疆城與邊界的定位與其父祖如出一轍。乾隆帝給英王的回信道出了清廷君臣的疆域觀與邊界意識∶"天朝疆界嚴明,從不許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挽雜…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于逢春∶《論中國暖城最終莫定的時空坐標》教師設問∶清帝大一統觀和疆域觀分別有什么特點?在此大一統、疆域觀下清朝版圖如何得到了開拓與鞏固?參考答案∶特點1、認為國家領土、主權不可侵犯;2、領土疆界意識嚴格,防衛森嚴。(過渡)播放歷朝歷代疆域變化圖視頻,引導學生思考清朝疆域治理的重要意義。2.疆域一統煥新機材料六:明朝對東北遼東以外, 對青藏高原的統治很薄弱, 只是一種羈糜關系,真正的統治談不上。沒有清朝,這個分裂局面不知又要延續到什么時候。明朝對新疆的關系更談不上, 連新疆發生什么變化都不曉得。要是沒有清朝200多年的經營, 就不會出現18世紀的大統一局面。——譚其驤《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材料七:中國古代文明的延續性是中國疆域延續兩千多年的基礎……中國各族人民從民族認同到對統一國家認同經歷了幾千年漫長歲月的積淀和整合,清朝統治的這300年才最終成為定居。并且清朝的疆域觀超越了歷代漢族帝王所固有的“天下觀”之窠臼——對領土、主權、邊界有著清晰的界定與認知的理念。——楊學琛《清朝的民族政策》教師設問∶清朝疆域治理的重要意義?參考答案∶1、將蒙古、新疆、西藏、臺灣等地區納入版圖,并有效治理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2、促進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促進民族大融合,最終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穩固。3、在繼承前代疆域治理的觀念與制度外繼續創新發展,促進傳統疆域觀向近代國家觀念轉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清朝在延續前代優良政治制度的同時發展出新的“大一統”“疆域觀”,否定了儒家一貫強調的"夷夏之辨"。認為長城內外都是中國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國民族觀念和理論的革命性的創新,甚至打下了近代國家觀念的根基。恰因此,中國的內涵更加豐富,中華民族的內涵也更加多彩。(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清帝的大一統觀及其經略四方取得的成就,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到清王朝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本環節指向的是;(1)時空觀念素養水平2—能夠將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能夠認識事物發生的來龍去脈,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2)史料實證素養水平3——在探究特定歷史問題時,能夠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能夠利用不同類型史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3)歷史解釋素養水平4-—在獨立探究歷史問題時,能夠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嘗試驗證以往的說法或提出新的解釋。(4)家國情懷素養水平3、4-——能夠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過渡)乾隆將自己的軍事成就評價為“十全武功”,乾隆帝因此自稱“十全老人”。乾隆帝之所以能夠對邊對外經略四方,其根基就是清朝內部政局的穩定、小農經濟的繁榮。下面我們來探索清帝為了鞏固統治、穩定政局而進行的政治建設——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這一方面促進了軍事活動的勝利,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深遠的消極影響。(二)盛世之基 1.傳承立新穩政局材料八:清初官制,多因明法,通政司受內外本章,有敷奏封駁之權。……胤禛以通政司職權太重,扼中外庶政之要,主之者不得其人,或與政府因緣為奸,乃別設奏事處,命內外諸臣,有機密事,改用折奏,直達御前。……又以督撫一人之耳目有限,各省之事豈無督撫所不及知,或督撫所不肯言者,于是又有準提、鎮、藩、臬具折奏事之旨,即道員武棄等亦間有之。”——蕭一山∶《清代通史·上卷》材料九: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報……故雖深居大內,而于各地官僚之作為、政治經濟及社會動態,無不了如指掌……可稱之為奏折政治。 ——白新良∶《乾隆朝奏折制度探析》教師設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雍正皇帝設奏折制度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奏折制度的實質及其帶來的影響?參考答案:通政司受理奏章,不利于皇帝掌握信息等參考答案:影響:加強信息溝通,提高行政效率,有助于加強皇權和國家統治;也會使大臣人人自危,從而加強了皇帝對臣僚的人身控制。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清初沿襲明代制度,設通政司和內閣,通政司負責長官奏章的傳達封駁,內閣則掌握票擬,負責日常政務的處理。雍正帝作為歷史上少有的"勤政"皇帝,不容許有機構控制其了解下情的通道,因此正式建立了奏折制度,賦予大量的官員以奏事權,其奏折可以直達皇帝那里。(過渡)雍正在改革方面頗有創舉,擇優傳承先代政治經驗與智慧同時又設計一些新的制度,這為乾隆的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雍正為了處理軍機事務創設了軍機處,乾隆繼位后曾短暫廢除,后又復用該機構,專制君權得以強化。但此時時代已經大變,傳統政治制度已經與時代潮流相違背,死守君主專制帶來了嚴重的后果。抱殘守缺現危機(政治脫節)教師設問∶根據所學知識,說一說軍機處職能有哪些變化 分析軍機處的設立為什么能夠加強皇權 參考答案∶變化—-從負責軍事到輔佐皇帝治國理民。原因--軍機大臣多是皇帝的親信,其職能只是跪受筆錄,決策大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從雍正帝始設軍機處到乾降帝擴充其職能,軍機處逐漸成為輔佐皇帝治國理民的中樞機構。但是,軍機大臣的充任自始至終都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軍機處從制度上講是一個內侍顧問機構,并沒有法定的類似相權的行政大權,因此,軍機處的設立強化了專制君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乾隆帝復設軍機處,是因為西、北兩路的軍務尚未全竣,而他當政的時期,又恰恰是軍務繁興的時期。這個被譽為"全盛"的太平之世,是與乾隆帝的"十全武功"相映襯的。從乾隆十九年(1754)用兵準噶爾部開始,到乾隆五十年(1789)撤兵安南,其間軍事不斷,軍國大計在皇帝的"萬機"中壓倒一切。軍機處也就從參與軍機,而漸漸成為全面輔佐皇帝治國理民的中樞機構。(過渡)皇帝以一人之力獨攬國家一切繁劇軍政事務達到了前所未有之境界。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到這個時候達到了完備程度。——郭成康當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被一個人所裹挾和遮蔽的政治生態成為天經地義時到底是鼎盛,亦或是隱患、僵化?康乾盛世前后長達130余年,但是盛世的背后卻隱藏著危機,其中最為嚴重的是清王朝對這個變動的世界一無所知,仍沉浸在落日的余暉中難以自拔,與世界大勢背離而去,已然出現了政治脫節。教師設問∶根據所學知識,說一說此時西方政治領域出現了哪些新趨向 參考答案∶孟德斯鳩主張“三權分立”,盧梭主張“社會契約論”等等……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當中國把臣民關進專制統治的籠子時,西方卻把統治者關進法律的籠子,雙方的對比差異無比巨大,中國專制政治正在漸漸走向反動,成為傳統中國走向危機的重要原因。但中國的危機還不止如此……(三)盛世之危 (2)文化脫節本朝紀綱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乾綱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清高宗實錄》乾隆四十六年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在乾隆帝在位60年期間,有明文記載的文字獄達130余起,其捕風捉影之荒唐、株連之廣泛、處理之嚴酷,遠遠超過了康熙帝和雍正帝。清朝時期的中國文化已經走向封閉、備受禁錮。文化專制、萬馬齊喑。而同時期西方卻掀起了一場又一場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中國文化也漸漸脫節。(3)經濟脫節“在中國普通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皮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他們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后煮水泡著喝”。——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陜西、四川、湖北的交界處,有一片著名的原始森林,稱南巴老林。此地山高林密,本非宜人類所居。但是,乾隆中葉起,大批流民涌入這片森林,伐樹造屋,開荒種地。這些流民來源極廣,不僅有四川、陜西、湖北三省,還有廣東、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方遷過來的百姓,對這些移民的估計,保守的是十余萬,有人說有百余萬。 ——《三省邊防備覽》教師設問∶這些現象出現在清朝鼎盛時期,反映了什么根本問題?參考答案∶傳統農業社會的潛力已經挖掘到極致,清王朝開始走向衰弱。"馬爾薩斯陷阱":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源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工業革命之前人口迅速增加是不可能的,必然要受到馬爾薩斯陷阱的限制。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未能從繁榮的農業經濟轉向農業文明,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地矛盾愈加激烈。而同時期的西方卻漸漸出現近代“工業文明”的跡象,最終突破農業文明的限制,率先進入了“工業文明”。那么我們不禁要發問了“盛世時期的中國難道就沒有轉向近代文明的跡象么?”中國的這種全球化貿易,使大量生絲、絲綢流向各國。在1800年以前的兩個半世紀里,中國從歐洲和日本獲得了將近48000噸白銀,通過馬尼拉獲得10000噸以上的白銀。加起來中國獲得了大約60000噸白銀,占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雍正: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 ——《大清會典事例》“(地圓說)不覺噴飯滿案矣,……夫人頂天立地,未聞有橫立倒立之人也。”——欽天監楊光先教師設問∶結合上下兩課和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中國出現的新跡象有哪些,結合材料解釋中國未能轉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參考答案∶經濟:明中后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的對外貿易處于順差地位占據貿易優勢思想:出現了反對君主專制、提倡自由的新思想(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階級:市民階層不斷發展壯大文化:世俗文化不斷發展壯大未能轉型原因:傳統的專制統治,不堪重負的農業,舊有天朝上國心態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外對比:中國:政治:皇權專制;經濟:農業文明;思想:文化專制歷史分流口西方: 革命,鋪天蓋地;工業,突飛猛進;民主,迅速狂飆課堂小結 雖然乾隆盛世登峰造極,但政治清明與全面腐敗只隔瞬間,其原因就是人治的不穩定性,是中國幾干年專制制度的框架和運轉規則沒有根本的突破和進步。更不幸的是,這個盛世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其成就如同燭火遇到了太陽,一下子黯淡無光。如果專制統治不那么密不透風,文明新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潤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國恰逢了一個執政能力空前提高的、逆人類文明主流的“盛世”……——《饑餓的盛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康雍乾三朝皇帝首先突破了傳統“大一統”論的落籬,強調中國之內,無論地域、血緣和種族都是中國人,建構了全新的“大一統”理論和天下觀。在這一理論的指引下,康熙及其繼任者對于分裂、侵略祖國的行為進行了強有力的打擊,有力地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莫定了中國的版圖。但是,康維乾三朝也是君權進一步強化并達到項峰的時代,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同時,厲行專制也埋下了“萬馬齊暗”的隱患。當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漸次近人近代化之際,康維乾盛世如落日余暉般,逐漸落后于這個急劇變動的時代。給我們最大的思考就是:對待傳統我們是消極固守傳統還是積極傳承創新?看待世界是傲慢閉關自守還是積極順應潮流?看待自己的成就是自負妄自尊大還是理性堅持奮斗呢?!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