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1.內容: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其對世界的深遠影響。2.地位:①在九年級上冊中,承上啟下: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以及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英國率先開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馬克思主義在此背景下誕生。②在整個世界史中,開啟工業化時代:工業革命開辟了人類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進程,世界逐步成為密切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整體。學生情況分析1.教學對象:初三學生2.知識與能力基礎:①知識基礎:受影視作品的影響,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故事;知道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和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基本史實。②能力基礎:辯證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學目標總體目標:通過學習不同群體如何利用工業革命的新“武器”競逐權力,理解工業革命如何推動世界逐步成為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整體。根據教材與教師提供的材料,通過不同群體利用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新“武器”競逐權力,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結合所學、教師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生背景和原因(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教師提供的材料,理解工業革命的消極影響,體會人與人、國與國、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意義(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工業化時代來臨的歷史意義。教學難點理解工業革命推動世界逐步成為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整體。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由學生熟悉的現代火車追溯到世界上第一條正式運營的火車,通過古今鐵路對比導入課堂。在世界上第一條火車上,車廂沒有車棚且節數很少,不少乘客和貨物擠在一起,火車車頭噴出濃濃的煙霧,大聲嘶吼著,還時不時濺出火花,引燃他物。學生由此自然提出疑問:第一臺蒸汽機車的發明有何意義? 觀察圖片,提出問題 以古今火車對比吸引學生的興趣,并引出本課線索。一、競逐權力的武器 1.人與自然的競逐。通過將馬車與蒸汽火車進行動力來源、車廂節數、載貨量、載人量、速度等方面的數據對比,體會蒸汽機的巨大力量。接著通過觀察名畫《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鐵路》中蒸汽機車與野兔競賽的瞬時場景,進一步體會人類借用人造機器突破大自然的時空阻礙的自豪感。2.國與國的競逐。鐵路熱孕育于英國后很快擴展到歐洲大陸,鐵路部門迅速成為國家經濟的最大部門。呈現英國憑借技術、資金、人才和設備優勢占領大多數歐洲國家鐵路市場的材料,知道英國借助鐵路這一強大武器迅速崛起。3.人與人的競逐。發明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弄潮兒,而史蒂芬孫更是其中的翹楚。展示史蒂芬孫在英國和歐洲大陸影響力的材料,知道以史蒂芬孫為代表的發明家憑借卓越的個人能力躋身上層社會。4.經過師生互動,學生初步形成三個視角的分析思路。接著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據教材分析紡織業、蒸汽機和工廠制度對不同層次的競逐的作用。5.呈現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及之后在三個視角下不同群體在不同方面競逐權力的材料。 1.分析表格和圖片,進行對比,回答問題2.分析材料,回答問題3.分析材料,回答問題4.合作探究,完成表格5.建構工業革命的基本框架 該部分主要討論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容與影響,從人與人、國與國、人與自然的競逐三個視角出發,圍繞“武器”這一線索,介紹鐵路和鐵道、珍妮紡紗機、蒸汽機和工廠制度并理解它們在不同競逐中的重要意義,旨在通過對比前工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揭示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 從點到線再到面地展示出整個工業革命的時代圖景。培養學生對比的意識與能力、提取信息和解讀材料的能力。二、世界權力的霸主 1.物質方面,第一次工業革命得以開展,離不開充足的資金、龐大的市場需求、先進的制度保障和充足的燃料供應。通過已知,學生知道資金和市場與新航路的開辟、海外殖民擴張息息相關。根據教材,知道英國君主立憲制對工業革命的意義。通過結合教材與教師提供的圖文材料,知道英國煤炭資源豐富,靠近工業集中區又是傳統燃料;同時礦井積水是島國比較特殊的問題,且無法用人力解決,由此機械動力的開發迫在眉睫。此外,通過教師講述,知道英國的勞動力成本高昂,因而更加需要機器;而歐洲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則很晚才引進機器,俄國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就是一個例子。2.精神方面,通過材料,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涌現了許多發明家和發明創造,這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輿論環境的鼓勵。 合作探究,分析圖文材料,回答問題。完善知識框架。 在該部分中,學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結合教材、所學與教師所提供的材料,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資金、市場、制度、燃料、人力、社會環境等角度探究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本部分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素養。三、競逐權力的策略 1.人與人的關系方面,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工人和資產者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技術人員不僅僅為了自身的利益,還可能出于人類共同的利益而進行發明創造;任何一項偉大的發明創造,都無法憑一己之力完成,或是借鑒前人經驗,或是有合伙人參與。2.國與國的關系方面,根據常識可知,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依賴各國的積極合作。3.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通過材料,知道人類保護動物有了實質性進展,尤其是脫胎于工業革命的中產階級不斷地與虐待動物做斗爭。4.師生互動:如何看待這種新變化與競逐權力的關系?由此知道,隨著工業革命的持續開展,既得利益者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要想保持已得權力,必須向利益受損方適當妥協。這加強了各部分之間的依存關系。但這種妥協是很有限的??傮w而言,工業革命后的世界,沖突比合作更為明顯。 分析材料,回答問題辯證思考 該部分圍繞“策略”一詞,通過呈現人與人、國與國、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變化,了解各種競逐中必要且必然存在的依存與合作關系,進而辯證地理解工業革命的影響——它使世界逐步成為密切聯系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整體。本部分著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課堂小結:競逐權力的時代 師生互動完成思維導圖 回憶與運用知識 完善知識框架教學反思本課圍繞“競逐權力”,從人與自然、國與國、人與人三個視角出發,討論不同競逐中不同群體如何利用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新“武器”競逐權力,以理解工業革命如何推動世界逐步成為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整體,線索清晰、邏輯性強。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材料較多,解讀不到位等。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