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教 學 設 計教學目標1.認識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從城邦國家到雅典的民主制、斯巴達的寡頭制,再到羅馬共和國的貴族寡頭制和羅馬帝國的君主政治。2. 認識、理解中古西歐的封建貴族等級制度,如封君封臣制、法國的等級君主制和英國的議會君主制。3.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總統共和制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議會共和制的沿襲與變遷,理解其演變的影響。教學重難點重點:雅典民主政治,斯巴達寡頭政治,羅馬共和國的貴族寡頭制,羅馬帝國的君主政治,封君封臣制,法國的等級君主制,英國的議會君主制,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總統共和制,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議會共和制。難點:雅典民主政治,羅馬共和國的貴族寡頭制,等級君主制,資產階級代議制。課前準備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柏拉圖《理想國》【師】: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認為這樣可以構建公正的理想國。從直接民主到間接民主,從奴隸制民主到資產階級民主,西方人一次又一次地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治理模式,構建起了獨具特色的“理想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西方,一起去探尋西方政治體制的產生和演變歷程。5世紀 14世紀古代 中世紀(教會思想控制) 近代奴隸制文明: 封建文明: 資本主義文明:早期民主制;寡頭政治 封君封臣;莊園制度;農奴制度 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西方歷史發展歷程【新課講授】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古希臘的政治制度(1)產生:公元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國家形成。城邦的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實際實行的制度千差萬別。出示材料:由于希臘城邦是從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的最早國家形態,城邦政治制度在形式上往往帶有氏族制殘余,如一般城邦都有貴族會議、公民大會等政權機構,就是從氏族長老會議、氏族部落全體成員大會演化而來。——《中國大百科全市·政治學》古希臘城邦政治制度詞條(2)雅典民主政治:雅典的國家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議事會、官員和陪審法庭手中公民積極參與國家管理,是雅典城邦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①公民大會:由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②議事會:議員從公民中抽簽產生,主要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并參與國家日常管理。③官員:由選舉產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時需接受監督,隨時可以被罷免和審判。④陪審法庭:是主要司法機關,陪審員全體達6000人之眾,組成規模不等的法庭審理大小案件。出示材料:在雅典居民中,20萬奴隸和3.2萬異邦人是被剝奪政治、法律權利的(異邦人應有公民的保護人);在16.8萬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萬人,其中婦女毫無權利,所剩的全權公民男子就只有4.2萬人了。——《世界上古史綱》(雅典政體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權力交給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國家管理者具有專長,不要求他們具有真知灼見。一個國家應當有既有專業知識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統治者不再是有王的人,不是偶然選中的人,不是攫取財富的人,不是使用強術騙術的人,而是有統治知識的人。——蘇格拉底【師】: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雅典民主政治。【生】:局限性:民主范圍狹小,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直接民主使不同素養的人享有國家管理權,可能導致權力濫用。進步性:開創民主政治先河,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3)斯巴達寡頭政治①公民大會: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國王世襲繼承,壟斷了軍事統帥權。②長老會:議員僅30人,終身任職。③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一年一任,一般不得連任。出示史料:(斯巴達的)君王們希望城邦長存,因為他們在臣民中享有應有的榮譽,貴族們樂于在長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長老職位本身是對德性的一種獎勵),平民則安于監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選的機會。——【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顏一等譯《政治學》【師】:材料體現了斯巴達政治的什么特點?【生】:寡頭政治(oligarchy)一種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權力有效地掌握在少數特權階級手上,公民大會和監察官權力有限。【師】通過表格對比分析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達的寡頭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權力機構 產生方式 職權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 由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 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議事會 議員從公民中抽簽產生 主要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并參與國家日常管理。官員 由選舉產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時需接受監督,隨時可以被罷免和審判。 ——公民法庭(陪審法庭) 陪審員全體達6000人之眾,組成規模不等的法庭 是主要司法機關,審理大小案件。斯巴達的寡頭政治權力機構 產生方式 職權公民大會 —— 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王 王位世襲 壟斷了軍事統帥權長老會 終身任職 議員僅30人,是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議員終身任職監察官 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 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一年一任,一般不得連任。【師】:公元前299年,羅馬勢力開始侵入巴爾干半島,隨著希臘化諸王國陸續滅亡,羅馬人逐漸成為希臘人命運的主宰。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了最后一個希臘化國家——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臘的歷史隨之告終。2.古羅馬的政治制度(1)羅馬共和國時期——貴族共和制:①羅馬共和國的主要機構包括執政官等高級官員、元老院和公民執政官 有兩人,一年一任,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擔任軍事統帥,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并執行相關決議。元老院 由卸任高級官員組成,終身任職,負責向官員提出建議,協調他們的行動。公民大會 有權立法、宣戰媾和和審判,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公民大會的召開和表決都受到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羅馬公民登記(羅馬)公民在公民登記后確定等級和義務如果人們只注意執政官的權力,那羅馬國家完全是君主政體,如果人們只注意元老院的權力,它又完全是貴族政體,而如果只注意民眾的權力,它顯然又是民主政體。——波利比烏斯《歷史》【師】:閱讀教材和材料,說出羅馬共和政體的特點。【生】:共和政體混合了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因素;包含了貴族寡頭和民主制的因素。②特點:所有官職均無薪金,窮人實際上無法當選;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2)羅馬帝國時期——君主制:①形成標志: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共和國崩潰,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出示材料:屋大維……首先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然后再逐步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塔西佗《編年史》②權力歸屬:皇帝(元首)掌握羅馬國家的權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軍隊聽命于皇帝,是實行獨裁統治的重要工具。【師】:和羅馬共和制相比,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有怎樣突出特征?【生】:帝國元首掌握國家權力,是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3.古羅馬政治制度的本質: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的工具,公民僅是少數。【師】:無論是希臘城邦,還是羅馬共和國,公民都是少數。婦女、外邦人和奴隸不僅沒有資格參與政治,還受到剝削和多種壓迫。那么,當世界歷史進入中古(封建社會)時期,政治制度會有什么樣的發展呢?二、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師】理解“中古”這一概念。中古是指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約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間一千年來的歐洲歷史。中古時代的開始,標志著西羅馬帝國的衰落,古典時期的古代歷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時代的結束,則指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重生)的開始。1.中古歐洲封建國家(1)產生:中古歐洲國家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和日耳曼人王國的基礎上。最初的日耳曼人君主把他們征服的地區視為私產,分封給兒子和隨從,形成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出示地圖及材料:(2)發展: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龐大帝國。但他死后,國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歐3個主要國家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維形。國王覺得把廣大的土地分賜給貴族,叫他們出兵打仗,較之自己征稅養兵為方便,于是把土地分賜給貴族們。較小的土地所有者,為貪得的鄰居所擾,或為邊地進來的蠻族所擾,得不到國王的保護,也常投奔強有力的地主,尊之為領主,以換得保護;自己則居于附庸之列,而將自己原有之土地視同受賜的領地。每一領主,有時常為其他領主的附庸;也有時常為其他領土的領主。這種等級制度,并不一定時很整齊的:由次附庸到附庸,由附庸到領主,由領主到國王,不一定循序漸進。——周谷城《世界通史》2.中古西歐典型的政治制度出示材料: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陽借來的。——教皇英諾森三世(1198年—1216年在位)【師】:通過材料思考國王與教會的關系。(1)中古西歐國家制度的重要特征:王權和基督教會長期并立。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師】:在走向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國王與教會多次發生沖突。(2)法國的等級君主制①三級會議的召開:腓力四世為與教皇對抗,召開了由教士、貴族、城市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三級會議支持國王,反對教皇,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三級會議成為近代歐洲民主議會制度的起源腓力四世②法國等級君主制:三級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國王與貴族、教會、市民通過三級會議相互合作,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出示材料:封建國家的一種政權形式。12世紀以后,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和城市市民力量的增長,歐洲許多封建國家君主(國王)為解決國內外一些重大問題(如王位的繼承、攝政委員會的任命、法律的制訂、征稅、戰爭與締約等),不得不召集貴族、僧侶和市民三個等級(有的國家亦有農民)的代表開會共同商議,從而形成等級代表機構(議會)。1143年葡萄牙在拉梅科召開首次議會。其他國家議會召開的依次年代為阿拉貢王國(1163年)、萊昂王國(1188年)、加泰羅尼亞(1218年)、卡斯蒂利亞王國(1250年)、英國(1265年)、丹麥(1282年)、法國(三級會議,1320年)、瑞典(1435年)、波蘭(15世紀末)。16世紀以后,等級君主制在一些國家逐漸為君主專制或絕對君主制所取代。——王覺非主編《歐洲歷史大辭典 上》【師】:英國的政治制度在中古時期有哪些特征?“失地王”約翰1199年繼任英國王位,他對內實行殘忍統治,任意沒收土地和增加稅收,干涉教會主教選舉,被教廷開除教籍后又被迫賠禮道歉并向教廷納貢;對外與法國的戰爭也頻頻失利,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土地。(3)英國的議會君主制①國王權力受到制約:13世紀初,英王約翰內外政策失敗,遭到貴族、騎士和市民反對,1215年他們迫使國王簽署《大憲章》。《大憲章》肯定了國王的合法地位與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時保障教俗封建主的特權,并適當照顧騎士和市民的利益。出示圖片及材料:材料 大憲章也稱《自由大憲章》。英國封建時期的重要憲法性文件之一。1215車6月15日諾曼王朝無(失)地王約翰在大封建領主、教士、騎士和城市市民的聯合壓力下被迫簽暑。……肯定封建王權的合法地位,國王人身不可侵犯的尊嚴,同時肯定臣民對其財產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權及在臣民和君主的契約關系中,臣民對暴君的反抗權。……主要內容是保障封建貴族和教會的特權及騎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權。包括了“國民自由”的自由主義精神,預示著君主和各階層進行制度化合作的議會君主制即將出現。②議會君主制政治的逐漸確立。a.開端:1265年,在貴族與國王的沖突中,英國召開由僧侶、大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這是英國議會的開端。b.發展:1295年,英王再次召開國會。此后,國王不斷召開議會,議會權力逐漸加強。c.確立:14世紀中期,議會形成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由騎士、市民組成的下院,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議會成為國王與貴族、騎士、市民共商國是的平臺。國王通過議會為自己的政策尋求支持;議會則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上院主要由貴族和高級教士組成,又稱貴族院,具有司法權下院主要由騎士、市民和新貴族組成,又稱平民院,具有立法權和財政權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師】:通過教材學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產生和發展的方式有哪些?1.概況:(1)16-18世紀,資產階級對專制王權與封建制度發起沖擊,進行了多次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確立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2)其中以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聯邦制和法國共和制最為典型。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確立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長期斗爭的結果,英美法等國政治制度的發展既有代表性,又各有特色。2.英國君主立憲制(1)初步形成①政治前提:17世紀初,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激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師】:1688年“光榮革命”,國王是被議會請來的,國王權力的來源已不再是神授而是議會了。它為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確立奠定政治基礎。②確立標志: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此后,英國的法律由議會制定,國王無權廢止;議會定期召開;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收新稅和招募常備軍。(2)逐步發展①18世紀,英國逐漸形成議會內閣制度。國王權力限于邀請議會多數派領袖出任首相,并批準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內閣實際掌握政府權力。【師】:理解“責任內閣制”的概念。責任內閣制,又稱“議會內閣制”。是指內閣由議會產生并對議會負責的政權組織形式。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據《王位繼承法》,德國漢諾威選帝侯登上英國王位,即喬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語,對英國事務也不感興趣,甚至不出席內閣會議而讓大臣們去料理國事。18世紀20年代,當時的多數黨領袖羅伯特 沃波爾成為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議,協調各部工作,英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②19世紀中后期,英國先后進行了3次議會改革,大部分成年男性公民獲得了選舉權,議員席位的分配也更加合理,英國民主制度基本形成。【師】:通過“歷史縱橫”了解英國三次議會改革。19世紀前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工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成為重要的社會力量,但英國議會議員席位仍根據數百年前劃分的選區分配。許多老選區已經衰敗,個別選區已不存在,但仍舊選舉議員進入議會。而新興的工業城市,如曼徹斯特和伯明翰等,人口眾多,卻僅有很少的代表或沒有代表。不合理的選區劃分和選舉制度,使土地貴族繼續把持議會和政府,政治極其腐敗。英國人民多次發起要求議會改革的運動。在社會各階層的壓力下,1832年,英國進行第一次議會改革,重新分配議員名額并修改選民資格,中等階級大體獲得選舉權。1832年改革拉開了議會改革的序幕。1867年的第二次議會改革大大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除礦工和農業工人外,工人階級大多得到了選舉權。1884-1885年第三次議會改革后,英國基本實現成年男性的普選權。3.美國聯邦制(1)背景:1757年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發起獨立戰爭。簽署《獨立宣言》時的場景獨立戰爭后,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建國之初美國實行邦聯制,但邦聯政府內政外交政策的弊端逐漸顯露,美國召開制憲會議重新商討政治制度。出示材料:材料 國家無權征稅,也不掌握軍隊。各州的權力很大,有權征兵、征稅和發行貨幣,財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當時,各州之間互設關卡,造成商品流通不暢;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蕩加劇。而且,由于沒有制定統一的關稅,美國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也常常處于不利地位,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必須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設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國家,促進美國的繁榮發展。華盛頓等美國資產階級領導人也深受啟蒙思想影響,不贊成建立一個君主制國家,希望建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2)確立標志:1787年憲法的頒布。①內容:憲法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總統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兼任陸海軍總司令。國會分為眾議院和參議院,擁有立法權,包括批準稅收的權力。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它們對憲法和法律有最終解釋權。②意義:美國1787年憲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首次在一個大國中確立了共和民主制度,保持了政治的長期穩定,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3)逐漸完善:1865年美國廢除奴隸制,黑人隨之獲得公民權。1920年,婦女獲得公民權。歷經200余年的變革,美國民主制度逐漸完善起來。4.法國共和制【師】:法國共和制的確立經歷了長期的曲折發展,通過圖片及教材進行學習。(1)曲折發展:1791年,法國首次建立共和國,但共和制度最初并不鞏固。1848年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70年法國建立第三共和國。(2)最終確立:1875年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法國共和制的確立。憲法規定法國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眾議院有權通過法律,可以推翻內閣。總統任期7年,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3)發展:法國中央政府形成了總統和議會兩大權力中心,導致第三共和國政局不穩。經過數年動蕩后,共和派最終在國會中獲得優勢,并控制了總統職位。至此,法國成為一個議會制共和國。【師】:通過表格比較英美法三國的政治制度。比較項 英國 美國 法國政治體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總統制共和制 議會制共和制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總統元首產生 世襲 選舉 選舉元首任期 世襲 4年,可連選兩屆 7年,可連選連任元首實權 “統而不治”無實權 有實權 有實權政府首腦 首相 總統 內閣總理權利中心 議會 總統 參眾兩院行政權屬 內閣 總統 總統,但須內閣部長副蜀首腦與議會的關系 內閣由議會中多數席位政黨組建,以首相為首,對議會負責 總統與內閣不對議會負責,總統與議會相會制約 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對議會負責,總統可解散眾議院立法權屬 議會,實際由內閣操作 國會 參眾兩院相同點 都是資本主義政體,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確立的政體【師】:通過學習歸納總結對西方政治制度的評價。5.對西方政治制度的評價(1)積極性: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部分實現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理想。經過19-20世紀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漸走向穩定和成熟,推動了世界民主化進程。(2)局限性:在資本主義社會,名義上人民享有廣泛、平等的民主權利,但實際上由于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這種表面上的平等往往為實質上的不平等所替代,法律上的平等往往為事實上的不平等所取代。如英國選民長期僅占人口的很少比例,美國憲法一度承認了黑人奴隸制的合法地位等。課后總結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社會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各國都是通過某種特定的政治制度來實現社會治理的。世界各國政治制度都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有君主制、貴族制、民主與共和制等幾種主要形式。但是,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獨特性,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板書設計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古希臘的政治制度2.古羅馬的政治制度3.古羅馬政治制度的本質:二、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1.中古歐洲封建國家2.中古西歐典型的政治制度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1.概況:2.英國君主立憲制3.美國聯邦制4.法國共和制5.對西方政治制度的評價前8-前4世紀,希臘出現以城市為中心的諸多小國家。往往由一個城市和附近若干村落組成,面積不過百里,人口不過數萬。希臘半島地理特點:希臘半島土地被縱橫交錯的山川分割成一塊塊小的區域,不少區域彼此隔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