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以唯物史觀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觀點為指導,分析選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的產生及其影響。2.時空觀念:比較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了解其特點和發展趨勢。3.史料實證:使學生在運用圖片史料、文字史料進行實證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提升史學素養。4.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對古代官員的選拔及管理理性分析、客觀評判。5.家國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科舉制的意義,與西方文官制度及中國公務員制度的淵源。教學重難點重點:1.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難點: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和管理制度的變化,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和影響。課前準備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3.多媒體、粉筆、教科書。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出示圖片:漢高祖劉邦漢宣帝劉詢【師】:漢高祖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睗h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糧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共同體現了官員在王朝建立和國家治理中起著異常關鍵的作用。那么,歷代王朝在官員的選拔、管理方面都有那些舉措、經驗和教訓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新課講授】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的選拔1.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示材料:經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危機(春秋時代)的猛烈沖擊之后,西周那種旨在維護血緣貴族統治的“任人唯貴”“任人唯親”的陳腐觀念就越來越暴露出它的落后性與腐朽性。戰國時代,各流派的思想家亦紛紛反對“唯貴”“唯親”的舊觀念,主張“任人唯才”“任人唯賢”。——據李明《淺論世官制向職官制嬗變的歷史動因》戰爭勝負是決定國家存亡的關鍵……戰國時代用人的特點是人才需求量大,對人才能力要求明確,衡量的標準只有一個——能否迅速為國家和君主創造利益。——秦國利《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價值觀的演變》【師】:依據材料概括春秋戰國時期選官制度的變化,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和趨勢。【生】:變化:選官制度由西周至春秋時期時期的世官制轉變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舉薦制及軍功爵制。原因:尚賢思想興起,爭霸戰爭的需要趨勢:由看重血緣向看中能力轉變。出示材料: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br/>——《韓非子·定法》【師】:軍功爵制的使用對秦朝的選官制度有何影響?【生】:促使階層流動,促進官僚政治的出現。2.到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時代背景的變化,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為爭圖強,紛紛鼓勵薦舉有才能的人為官,或者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當時秦國的軍功爵制主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祿”意思是凡立有軍功者,都可以享受俸祿。二是“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表達了取消宗室貴族享有的世襲特權。所以春秋戰國時期選拔官員的方式是舉薦和軍功并行制。2.秦統一后,官員選拔主要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制度。出示材料:秦朝選任官吏有嚴格的道德和才能標準。《為吏之道》規定了官吏應具備的道德和行為準則,其中“五善”包括:“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鼻爻瘡娬{以法治國,以吏為師,要求官吏通曉律令,并以是否“明法”作為區分“良吏”“惡吏”的標準。——摘編自陳金全主編《中國法制史》【師】:官吏有“五善”標準,而“良吏”的標準為明法,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選拔那些向官吏學習律令的人做官,但是這種選拔官員的制度并不完善。漢朝建立后,承襲秦制,以才能與功勞選官。但秦朝統治短暫,漢初無為而治,二者都沒來得及把這種選官方式上升到制度高度。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西漢武帝時期。3.漢——察舉制出示材料:漢初選官沿襲秦制,重在軍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販”。隨著封建經濟的恢復發展以及中央集權國家的不斷完善和鞏固,武帝時“吏多軍功”的局面已不適應地主階級政權的需要,軍功地主已開始沒落,官吏出自“任子”或“賢選”的辦法,已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武帝時出于擴大封建統治基礎以強化中央集權制政治的需要,開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舉制,并逐步發展成為完善的選官制度。——王震亞:《論漢代的察舉制度》,載《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師】: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推行察舉制的歷史背景。【生】:漢初原有選官制度已經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封建經濟的恢復發展;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師】:閱讀教材,歸納察舉制是如何選拔人才的?【生】:察舉指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察舉分??坪吞乜?,??茷闅q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中的舉孝廉圖(局部)【師】:這幅圖片反映的就是墓主人被推舉為孝廉的情景。察舉的流程包括:皇帝下詔定薦舉科目、丞相列侯公卿郡國按科目察舉人才、各地所薦舉人才集中京都,皇帝親自策問、依據對策高下仿次授官。察舉制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積功勞為官和征辟等也是兩漢官員選拔的重要補充。出示表格:察舉標準 實施結果西漢 才、德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現,是漢武帝時期鼎盛局面出現的重要原因東漢前期 鄉舉里選(人才在地方上的聲望)東漢后期 門第族望 被察舉人成為舉薦人的門生、故吏;累世公卿局面形成;后期“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師】:根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察舉制。【生】:積極:有利于促進階層流動,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消極:東漢后期,察舉制已被地方豪強勢力控制,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師】:東漢后期,察舉制已被地方豪強控制。漢末天下大亂,察舉制崩壞,為九品中正制取代。4.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示材料:【師】: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曹丕為什么要實行九品中正制?【生】:原因:東漢末年政治社會動蕩,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察舉權;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社會基礎。九品中正制示意圖【師】: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如圖所示,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府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據《資治通鑒》記載,其主要內容為:“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背⒃诘胤街菘ぴO置中正官,由地方的中正官主持當地士人的評定,寫出評語,稱為“狀”。將所評定的人分成9個等級,即9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由朝廷依等次選授官職。【師】:那么我們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是機構設置,即郡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中央有司徒正,任官有吏部尚書;二是以九品評定人物;三是以品授官。這樣的制度來選拔官員有什么影響呢?【生】: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師】:是的,九品中正制在實行初期的確為國家選拔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但是后來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制度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同學們來看一下這則材料出示材料:臣聞:立政者,以官才為本,官才有三難,而興替之所由也。人物難知,一也;愛憎難防,二也;情偽難明,三也。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愛憎決于心,情偽由于己。公無考校之負,私無告訐之忌。用心百態,求者萬端。廉讓之風滅,茍且之欲成。天下讻讻,但爭品位,不聞推讓,竊為圣朝恥之。——《晉書》卷45《劉毅傳》【師】:材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出現了什么問題?【生】:世族把持選舉,徇私枉法;人人望品,吏治敗壞。【師】:九品中正制發展到后期選拔官員變為重家世,輕才德,甚至只看中家世,不看才德,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師】:剛才我們一起了解了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的選拔制度,那么選拔出來的官員是否稱職?如何對在任的官員進行考核呢?(二)官員的考核1.秦漢——上計制【師】:秦漢官員的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通過教材找出上計制的含義。【生】:秦漢時期每年歲末,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稱為上計。出示圖片:【師】: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制定了一些考核的法規,但是這一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大都流于形式。2.曹魏、西晉、北朝: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師】:上計制度實際上是一種工作匯報,有可能存在虛假的情況。鑒于此,秦漢時期還建立了對官員進行巡視監察的監察制度。(三)官員的監察1.秦漢——御史大夫: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漢晚期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漸成為最高監察官)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出示材料:《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師】:御史大夫在秦朝時期是什么職位,有什么職能?【生】:御史大夫在秦朝是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還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出示材料: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元壽二年復為牧。——《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上》【師】: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監察制度做出了什么改變?【生】: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設刺史1人刺史秩卑權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國,糾舉強宗豪右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師】:魏晉南北朝時期,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為適應這一社會階級的變化,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又做了怎樣的改革呢?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的選拔隋唐至兩宋:科舉制出示材料:(開元七年和開元二十五年)諸秀才試方策五條。文理俱高者為上上,文高理平、理高文平為上中,文理俱平為上下,文理粗通為中上,文劣理滯為不第。【師】:科舉制始于隋代,在史學界已為大多數學者所認同。雖然對科舉制始于哪一年還有不同意見,但是有一點共識,那就是將隋代實行進士科取士作為科舉制的開端。在科舉制后來的發展中,進士科一枝獨秀,并逐漸代替、合并了其他諸科,成為考試取才的主導科目,乃至唯一科目。于是,把進士科的創置作為科舉制的起始,就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標志。【師】:唐朝的科舉分為制舉與常舉。制舉是由皇帝特別下詔令舉行,隨時設科,名目繁多,常見的有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等。制舉主要是選拔“非常之才”,在科舉中不占主要地位??婆e主要是常舉,分為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武則天時還增加了武舉和殿試,殿試即由皇帝在殿上親自考選士人。在眾多科目中,士人主要趨向的是明經與進士兩科。出示材料: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N紳(指士大夫)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為不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指中了進士的人),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溆欣纤烙谖膱稣?,亦無所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進士》“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日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師】:請根據材料分析科舉制的影響?【生】:有利于鞏固與中央集權之加強。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有利于推動學風文風興盛,詩學發達。淳化三年,諸道貢士凡萬七千余人。先是,有擊登聞鼓訴校試不公者。蘇易簡知貢舉,受詔即赴貢院,仍糊名考校,遂為例。既廷試,帝諭多士曰:“爾等各負志業,效官之外,更勵精文采,無墜前功也?!?br/>——(《宋史》卷155《選舉志一》)【師】:兩宋時期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師】:通過科舉考試選拔的官員是否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如何讓對他們進行考核呢?(二)官員的考核1.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分為九等,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2.宋朝——考核稱為“磨勘”: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方官。(三)官員的監察1.隋唐時期:御史臺出示材料:(唐朝監察御史韋思謙)嘗謂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岳,震懾州縣,誠曠職耳。”——《舊唐書》卷88《韋思謙傳》(出使巡察)事無巨細得失,皆令訪察奏聞,所以明四目、達四聰。——《舊唐書》卷128《顏真卿傳》【師】:隋唐時期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2.宋朝——臺諫合一宋朝承襲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除此之外,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出示材料: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規定:“或詔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賞逾制,誅求無節,冤濫未伸,并仰諫官奏論、憲臣彈舉?!?br/>神宗元豐年間規定諫官的職責為“同掌規諫諷諭。凡朝政闕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違失,皆得諫正”。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詔御史六員,三分察,三言事”。八年又詔:“監察兼言事?!?br/>【師】:在宋代以前,臺諫機構本屬兩個系統,御史只管彈劾,肅正紀綱;諫官只管諫諍,獻可替否。御史彈劾的對象是文武百官,諫官諫諍的對象是皇帝。兩宋時言諫和監察制度,出現了重要變化,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言諫機構職權行使的對象有所擴大,開始將宰相和各職能部門包括在言諫范圍之內;二是御史開始兼領言諫之責,臺諫呈現出合一趨勢。諫官與御史臺官員一樣擁有了監察的權力。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的選拔1.元朝:恢復科舉制元朝官員的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隨著上層統治者漢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元朝在1313年頒科舉詔,宣布次年開考,恢復了科舉制,但仍然時斷時續。元朝科舉錄取的人數不多,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2.明清時期:科舉制的變化明清時期科舉制仍是選官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考核與監察制度也更趨嚴密。【師】: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參加考試的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會試由禮部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考中者稱為“貢士”;殿試在會試后舉行,由皇帝主持,通過者為“進士”。▲進士題名碑這些進士題名碑記載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現存于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師】:閱讀“歷史縱橫”內容,了解明朝科舉考試中的南北卷制度明朝為了保證科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從1427年起,在會試中實行南北卷。會試錄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來,南北卷演變為南北中卷,錄取比例也逐漸穩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錄取人數分別占會試錄取總人數的55%、35%和10%。【師】:隨著明清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明清時期官員的考核制度更加嚴密。(二)官員的考核1.明朝:考滿和考察①考滿:明朝官員考核結果分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2.清朝——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三)官員的監察1.元朝元朝的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2.明清時期:“科道”出示材料:據《明史》卷 73《職官志二》記載:“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賈玉英著《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史》【師】:明朝的都御史負責就查內外百官,彈劾一切不法人員,此外,還有代皇帝巡按各省的職責,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力。洪武十五年(1382 年),罷諫官,設六科給事中,以監察六部。明朝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給事中各一人,從七品。給事中,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均為從七品。【師】:明朝的六科給事中是直屬于皇帝的獨立監察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有自己的官衙,負責皇帝制赦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兼有糾劾百官之權,御史和給事中都只是從七品官員,品級雖低,但權力很大。都察院名義上是最高的監察機構,但管不了六科。六科在工作中與都察院的十五監察御史有不同意見,可“科道互駁,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決。清朝時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師】:中國古代的監察機關是國家機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它為皇權服務的本質沒變,但其職權之所以不斷擴大,是因為它是中國古代防止官員貪腐的一道重要防線,對于維護國家統治,發揮官僚機構職能,提高官員素質以及保證國家機器運轉,起著積極作用。課后總結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官員選拔與管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積累了豐富經驗,完善了國家制度,為社會治理供了人才保證,為人類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先秦期官員選拔經歷了世官制、薦舉和功勞制的發展過程。漢到魏晉時期,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上計考核制與刺史巡視監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這一時期官員選拔與管理的主要內容。隋唐開始的科舉制以考試取人,擴大了范圍,是一種更合理更科學的選官制度,對歷代封建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明清科舉制仍是選官要途徑,考核與監察制度也更趨嚴密。中國古代官員標準從注重血緣、門第到重品行才學;選拔方式從世襲、地方舉薦、官員評定到國家統一考試選拔,越來越公平、公開、科學,官員選拔逐漸制度化。板書設計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選官制度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戰國:薦舉功勞制漢代:察舉制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舉制考核制度秦漢時期:上計制隋唐:官員考核歸吏部宋朝:磨勘明朝:考滿和考察清朝:考課制度監察制度秦漢: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代刺史制度隋唐:御史臺宋朝:臺諫合一明清:都察院和六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