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案 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案 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 學 設 計
教學目標
(1)歷史概念:南京臨時政府、《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政黨政治、宋教仁案、北洋軍閥、中國國民黨、二次革命、“訓政”、《訓政綱領》、“國民大會”“憲政”、革命根據地、中華蘇維埃、“三三制”原則、《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1954年憲法、1982年憲法、依法治國。
(2)從時空觀念角度梳理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認識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
(3)運用唯物史觀對中國近代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關于政治制度的探索進行評價,認識其創新之處與缺陷。
教學重難點
重點: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共和制的過程;北洋政府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及其失敗;南京國民政府的“訓政”和“憲政”;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制度;抗日根據地的民主制度;解放區的大行政區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訓政綱領》;中國共產黨的政權建設和制度探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課前準備
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但清王朝以良弼為首的頑固派不甘失敗,組織“宗社黨”反對革命。為了掃清革命阻礙,彭家珍自告奮勇,決定舍身前往刺殺“宗社黨”領袖良粥。1912年1月26日晚,在良弼乘車回到府邸時,彭家珍向他投出炸彈,良弼重傷,于兩天后斃命。23歲的彭家珍被彈片擊中,壯烈犧牲。爆炸行動前,彭家珍在絕命書中寫道:“共和成,雖死亦榮;共和不成,雖生亦辱。與其生受辱,不如死得榮。”
與彭家珍一樣秋瑾、林覺民、徐錫麟、陳天華、鄒容、黃興等為了共和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直到流盡最后一滴血。彭家珍說“共和成,雖死亦榮”,那么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后,共和就真的成了嗎?志士們的心愿達成了嗎?讓我們走進課堂《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新課講授】
一、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師】: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這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的誕生。通過教材學習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時間、意義等內容。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1)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①時間:1912年1月1日
②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③國旗:五色旗
④紀年:采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
⑤意義: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誕生。
五色旗
【師】:孫中山為何要讓位給袁世凱?又為何急著頒布《臨時約法》?
【生】:資產階級實力不足,主觀妥協。防止袁世凱獨裁,維護民主共和。
【師】:《臨時約法》為中國設計了怎樣的“共和制”?它有何價值?
(2)《臨時約法》的頒布
①時間:1912年3月11日
②機構:臨時參議院
③目的:防止袁世凱獨裁(直接),維護民主共和(根本)
④原則:主權在民、平等自由
⑤政權結構: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多數黨產生,總統命令需要國務員副署才可生效。
⑥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⑦意義: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是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1912年3月8日,參議院通過了臨時約法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中華民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臨時大總統……總攬政務,公布法律……受參議院彈劾后,由……特別法庭審判之。
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自由;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在總統之外復設總理,是為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的標志。但規定的責任內閣制并不完備,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確定總統府與國務院孰為最高行政中樞。由于總統府和國務院都被賦予了相當的行政權,而《臨時約法》又“并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于是導致了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二元化政體格局。……從民初政治的實踐上看,斯時真可謂政爭不斷。
——楊天宏《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劃》
【師】:結合《臨時約法》出臺的背景,概括它在制度設計上存在的不足之處?
【生】:存在“因人設法”的局限;總統府和國務院職權不明,無法真正限制袁世凱權力;雙行政中樞導致政爭不斷、政局動蕩。
【師】:辛亥革命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創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為共和“徒有虛名”,其實際的意義在于思想啟蒙,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2.北洋政府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
【師】:辛亥革命后,隨著專制政權的土崩瓦解,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
通過“歷史縱橫”了解民國初期的黨派
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 力的分合。其中,同盟會、共和黨、統一共和黨為三大黨,共和黨擁戴袁世凱,統一共和黨接近同盟會。
(1)主要表現:1912年8月國民黨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成為國會中多數黨的領袖,將負責組織責任內閣。
宋教仁極具政治抱負,他主張中國應如西方實行責任內閣制的國家,組成“強大真正之政黨”,以兩大黨輪流角逐內閣首領而使政治進入良性競爭。……(宋教仁)同盟會改組。
——汪朝光《中國近代通史·民國的初建》
1913年2月國會議席,參眾兩院870個席位中國民黨占292席。國民黨以絕對優勢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孫中山主張立即研究由本黨組織“政黨內閣問題”宋教仁說“大局已定,政黨責任內閣一定可以成功”并表示將轉道滬寧赴京,準備以多數黨黨魁身份出面組織中國第一屆責任內閣。
——汪林茂《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
【師】:想一想宋教仁組織責任內閣會不會成功?
(2)失敗:宋教仁的當選威脅到了袁世凱的獨裁統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刺殺,之后國民黨發動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鎮壓下去。此后,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就任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這意味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多黨競爭性民主嘗試被袁世凱扼殺,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宋教仁被刺殺
【師】:大權獨攬的袁世凱,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以及籌安會,都積極為復辟帝制營造輿論。1915年,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不久,在革命黨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對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中再也找不出一個能統御整個北洋派的人。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軍閥割據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亂不堪。
1912.8 1913年初 1914年1月 1914年5月 1915年8月 1916.1.1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師】: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在1914年《中華革命總章》中正式提出實現憲政民主須經歷“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此后革命實踐的艱難曲折更讓孫中山堅信“三階段”方略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晚年的他一再重申并做了集中的闡發。
(1)孫中山的“訓政”思想
軍政:以黨建國,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后來指武裝打倒軍閥,實現國家和獨立。
訓政:以黨治國的維權統治時期,開啟民智,培養民眾民主意識。政府派出人員到各縣籌備自治,對人民進行民權訓練。
憲政:還政于民,人民行使直接民權。
(2)國民黨的一黨專制:“訓政時期”(1928年國民黨完成形式上的統一至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
出示材料:
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
——孫中山《國民政府建國大綱(1924)
“在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和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黨政府總攬執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
——《訓政綱領》(1928)
【師】:對比閱讀兩個綱領,該如何評價南京國民政府的“訓政”?
【生】: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就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
(3)憲政時期(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之后):1948年,國民黨打出“行憲”的招牌,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國民黨從此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外衣。
出示材料:
1948年3月,“行憲國大”在南京召開,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規定在“戡亂時期”,總統“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定,為緊急處分”,而“動員戡亂時期之終止,由總統宣告”。也就是說,總統實際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決定一切重大事宜,等于擁有幾乎無限的權力;只要總統愿意,就可以無限期地擁有“緊急處分權”。“臨時條款”的通過,滿足了蔣介石繼續獨攬大權、個人獨裁的愿望。
——《中國近代史·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內政外交》
【師】:為什么國民黨的“憲政”意味著為其獨裁統治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生】:國民黨實行憲政是還湯不換藥的,中國并沒有因此走上真正的民主憲政之路,部分民主黨派逐漸與國民黨決裂而投向共產黨,隨著國民黨在政治上獨裁,內戰,國統區的經濟逐漸崩潰等,最終導致國民黨的憲政崩潰。
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1.創建人民政權——蘇維埃政府(土地革命時期)
(1)背景:背景:1927—1930年夏,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建立。
蘇維埃,俄語意即“代表會議”或“委員會”,是指俄國無產階級于1905年革命時期創造的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組織形式。它是一種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隨時選舉和更換。
(2)革命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建立: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①最高權力機關:全國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
②頒布法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土地法、勞動法;
③建立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④政府主席:毛澤東;
⑤政權歸屬: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群眾;
⑥政權性質: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國家;
⑦成立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2.建設抗日民主政權——邊區政府(抗日戰爭時期)
(1)背景: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逐步擴大。
(2)目的: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3)措施:
①在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上,中國共產黨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
②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
在抗日時期,我們所建立的政權的性質,是民族統一戰線的。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何反動派的民主專政。
——《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
③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實行“三三制”原則。
【學思之窗】
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師】:閱讀材料,談一談你對“三三制”原則的認識?(政權性質、作用和意義)
【生】:三三制是中共在抗日根據地為爭取團結各階級抗戰而采取的政權組織原則,突出體現了邊區政權的統一戰線性質和中共與各抗日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擴大參政議政的群眾基礎,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
3.建立解放區人民政權——解放區政府(解放戰爭時期)
(1)背景:解放戰爭占據變化和解放區日益擴大;鞏固新興人民政權的需要。
(2)措施:
設置六大行政區,在行政區設置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最高一級的地方政府機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
(3)意義:加速解放戰爭的勝利,鞏固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4.新政權的理論建設——《論人民民主專政》(新中國成立前夕)
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1)內容: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2)意義:《論人民民主專政》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師】:通過表格學習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的制度探索。
時期 背景 探索 意義
土地革命時期 革命根據地不斷涌現,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建立 1931年11月,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制定憲法大綱 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根據地逐步擴大,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實行三三制原則 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
解放戰爭時期 戰局的發展變化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 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 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通過教材梳理我國根本制度的發展過程。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1)核心: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一組織形式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
(2)發展過程:
①初步確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正式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中央到地方正式建立起來。
③遭到破壞: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指導思想的影響,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是遭受嚴重破壞和挫折。
④恢復完善:“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如改進選舉制度,把直接選舉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實行差額選舉;擴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固定任期;賦予省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
【師】:結合【史料閱讀】談一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如何體現?
【生】:它有利于保證國家權力體現人民的意志;體現民主集中制原則,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保證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權力的統一;有利于民族團結,集中力量辦大事。
2.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材料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代表共662人,其中團體代表235人、區城代表116人,黨派代表165人、人民解放軍代表71人、特別邀請人士75人,充分體現了會議代表的廣泛性,體現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大團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師】:通過材料和教材思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何地位?其建立的標志是什么?其主要內容是什么?
(1)正式確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2)初步發展: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據我國階級狀況發生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了民主黨派的發展前途問題,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
(3)遭到破壞:“文革”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到破壞。
(4)恢復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提出了一整套關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的理論與政策。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人憲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走上了制度化軌道。
比較項 人民大表大會制度 人民政協
性質 國家權力機關 統一戰線組織
職能 決定國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務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產生與組織方式 人大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 政協委員由各方協商產生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4.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師】:通過教材思考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什么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什么決定,這個決定的核心內容是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是怎樣體現的?同學們帶著問題學習這一知識點。
(1)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年11月)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2)十九屆四中全會(2019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核心內容:大會全面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深刻闡述了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等制度體系,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是怎樣體現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
(4)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課后總結
民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但辛亥革命的果實很快落入袁世凱手中。北洋政府建立之后,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由于袁世凱的獨裁、國民黨內部力量渙散,雖黨派林立但實力不足等,政黨政治名存實亡。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實行國民黨“一黨專政”,并在1948年還成功披上了“憲政”的合法外衣。但最終由于國民黨統治不得人心,走向崩潰。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布了臨時憲法大綱、土地法令等,實行了一系列與當時根據地相適應的制度,對蘇維埃制度進行了探索。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探索實行了“三三制”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制定《共同綱領》與1954年憲法,確定了國體與政體,建立國家政權組織體系,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奠定了制度基礎。
板書設計
第3課 中共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2.北洋政府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建立
2.抗日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建立
3.解放區人民政權的建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3.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916.1.1袁世凱正式稱帝,去世后北洋軍閥混戰
國民黨
建立
“籌安會”
成立
袁世凱解散國民黨和國會
公布《中華民國約法》
國民黨大選獲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远县| 蓝山县| 泰州市| 东莞市| 达日县| 清水县| 衡南县| 正镶白旗| 太原市| 集安市| 杭锦后旗| 商南县| 双城市| 南华县| 广德县| 固始县| 泸西县| 高雄县| 包头市| 垫江县| 肃北| 凤翔县| 乐清市| 通州市| 蓝山县| 栾川县| 虎林市| 彩票| 乌兰浩特市| 汉沽区| 福安市| 呼图壁县| 博爱县| 哈密市| 新巴尔虎右旗| 英吉沙县| 安新县| 博客| 湟源县| 石屏县|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