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2.3河流地貌的發育 課型:新授課主備: 審核: 時間:知識目標:了解河谷在不同發育階段的地表形態特點理解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能根據相關資料說明河流地貌的成因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區域認知力提高學科綜合能力C.培養學生愛國思想和國防教育的價值觀。【教學重點】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教學難點】溯源侵蝕、下蝕、側蝕的區別【教學方法】課件演示法、學思結合法、合作探究法、講練結合法【教學過程】【復習導入】通過古詩“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導入新課。活動一 河流的相關概念【自主學習】教師展示圖片,介紹相關概念,學生讀圖加以體會。 活動二 河流侵蝕的類型【探究一】學生觀看視頻,對比分析河流三種侵蝕的區別,完成下面表格。侵蝕類型表現結果溯源侵蝕下蝕側蝕活動三 河谷的演變過程【探究二】根據下圖描述河谷演變過程。教師點撥:河流上游流水侵蝕作用強,河谷呈“V”形,到中下游地區,河谷展寬,呈槽形。一般河谷都有從“V”形至槽形演化的過程。 【復習】回憶必修一河流地貌內容,并進行總結。活動四 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探究三】根據下列兩幅圖探究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師生共同總結并完成下面表格: 地形區聚落分布聚落形狀原因高原山區平原【課堂檢測】右圖為河谷發育階段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1.按河谷發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順序,正確的排序是( C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2.階段④表現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D )A.地殼上升 B.斷裂下沉C.變質作用 D.流水沉積下圖為“某河漫灘剖面示意圖”。河漫灘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沒的部分,位于河床一側或兩側,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的沉積作用形成。讀圖完成3-4題。3.容易形成河漫灘的河段是( D )A.河流落差大的河段B.流量季節變化大、崎嶇峽谷河段C.水位季節變化小的河段D.流量季節變化大、地勢平坦河段4.若圖中河床各處巖性相同,圖中流水侵蝕作用最明顯的位置是( B )A.甲 B.乙 C.丙 D.丁長江下荊江河段,平均每29km即有一條比較大的故道,故道的分布密度在我國河流中極為罕見。下圖為不同時期下荊江河段河道形態圖。讀圖完成5-6題。5.能夠正確表示下荊江河段故道形成過程的是( D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④③① D.④③①②6.故道及其周邊應主要用于( C )①發展水產養殖 ②房地產開發 ③蓄洪泄洪 ④糧食種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江南水鄉華北平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