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tǒng)編八年級上冊12課 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情境教學是由我國著名語文教師李吉林提出的教學理論。歷史學科情境教學,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材料營造真實的歷史情境,輔之以問題教學,最終達成“深度學習”的目標。本課以“夢”為核心,教學立意設計為:民國初年人民的“迷夢”、《新青年》同人的“驚夢”、新文化運動的覺夢。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均采用客觀真實的歷史資料,創(chuàng)設真實的歷史情境,讓學生“神入”歷史現(xiàn)場,并通過多個問題設計,讓學生逐步突破重難點,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課標分析:2011版初中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2017版高中課標對新文化運動一節(jié)的要求是“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初中課標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處于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的第一、第二層次,整體來看屬于“表層學習”,契合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也為高中的“深度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初高中的區(qū)分和銜接。教材分析:本課選自初中歷史統(tǒng)編版八年上冊第12課。從全書來看,本課所屬單元“新時代的曙光”,上承近代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余暉,下啟現(xiàn)代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幕,處于“除舊布新”的過渡階段。從單元來看,本課是“新時代的曙光”中的第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對北洋軍閥統(tǒng)治日益失望,開始從文化層面尋求救國之道,他們發(fā)動的新文化運動,直接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更間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因此本課也是“四史教育”的重要理論資源,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大歷史”與“小歷史”的聯(lián)系。從課文內容來看,本課分為兩個子目,分別講述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內容、意義,但對于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教材的敘述語焉不詳,同運動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割裂,啟示教師應當站在大歷史的角度對之進行整合。學生情況分析知識結構: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二學生。他們從電視劇(《覺醒年代》等)、通俗歷史作品等途徑初步獲取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而不系統(tǒng)的。根據(jù)建構主義、認知學派等教育心理學知識,教學中需要注意建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促使學生形成完善其知識結構。思維能力:根據(jù)皮亞杰等人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初二學生基本處于具體運算到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期,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還處于形成階段。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既要講授具體的歷史知識(5W),也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假設、討論等活動。初二學生精力旺盛,表現(xiàn)欲強,但同時也容易對冗長課堂學習產生一定的倦怠感,因而需要用圖像、視頻資料來吸引注意力,并用問題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情感態(tài)度:初二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他們對于國家、民族、責任、理想等概念比較模糊,容易受到小視頻、電視劇等影響,需要學校對之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以確保學生健康成長。教學目標總體目標:知道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和影響知識與能力:了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知道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和主要陣地,能夠列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意義。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和閱讀文字和圖片史料,認識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和主要主張,知道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價值差異(史料實證)。通過問題探究、小組合作,養(yǎng)成論從史出的能力,學會利用史料論證觀點,初步形成歷史解釋的素養(yǎng)(歷史解釋)。能夠將新文化運動置于近代改革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等人的思想主張,形成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關心,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物及其思想、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新文化運動將矛頭指向孔教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視頻(二)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引領法、情境教學法、史料教學法學法:合作討論法、自主學習法、史料探究法板書設計《大夢誰先覺?——新文化運動》板書設計一、迷夢(一)軍閥的美夢(二)民眾的夢魘二、驚夢(一)兩大陣地(二)思想革命(三)道德革命(四)文學革命(五)馬克思主義三、覺夢(一)局限性(二)進步性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2分鐘 出示《覺醒年代》海報。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個年代叫做“覺醒年代”,此前人們應該是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 由覺醒想到“迷夢”,進而理解本課的主線——“夢”。 創(chuàng)設情境,建構起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引出覺醒與“夢”的關系。一、迷夢:新文化運動的背景(10分鐘) (一)軍閥的美夢本節(jié)導入:出示詩歌“風云變幻感滄桑,拒虎誰知又進狼。無量金錢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蔡濟民:《書憤》,《中華民國公報》,1912年7月18日”。引導學生思考“虎”、“狼”分別指的是滿清和袁世凱。詢問為什么蔡濟民會說1912年的共和國是“假共和”?材料一:袁世凱祭天圖、尊孔祭孔時間軸材料二:蓋倫理問題不解決,則政治學術,皆枝葉問題……孔教之精華曰禮教,為吾國倫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廢為吾國早當解決之問題,應在國體憲法問題解決之先。——陳獨秀《憲法與孔教》,《新青年》1916 年第2卷第3期問題(組)1:(1)閱讀材料一,結合上節(jié)課“北洋軍閥黑暗統(tǒng)治”,思考辛亥革命后的社會是怎樣的情形?(2)結合材料和課本,思考袁世凱為何尊孔復古,討論陳獨秀是想通過何種手段解決“假共和”的局面?(二)民眾的夢魘材料一:(材料可替換為各類靈學雜志的圖片)1916年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神戶組織的所謂“中國精神學會”…1917年俞復等發(fā)起組織盛德壇和靈學會,1918年初,他們出版了《靈學叢志》……民國大佬黎元洪和洋人莊士敦都是此道中的熱心人物。就連受過近代教育的哲人嚴復也為之辯護……在新陳代謝的歷史進程里,最落后的東西又總是最頑固的東西。——據(jù)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版,344頁材料二:他們以為父對于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唐俟(魯迅)《我們怎樣做父親》,《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6期材料三:(可替換為貞節(jié)牌坊圖)謝貞烈女,江西人,字金氏。子婚,禮未成而夫死,女自矢相從于地下。臨夫喪,一慟不食而死。——李生 《挽金門謝貞烈女》,《申報》,1913年8月1日10版(注: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學情,文字材料可作為主體材料,也可作為解釋材料,教師需要對此類材料進行翻譯)問題2:(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民眾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2)根據(jù)以上多則材料歸納新文化運動的原因。 帶著問題進入本課的正式學習。分析和解讀材料。理解新文化運動發(fā)生的直接原因。參考回答1:混亂、動蕩、黑暗,出現(xiàn)了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名存實亡,等等。參考回答2:利用孔教建立君主專制。陳獨秀希望廢除孔教、倫理革命等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參考答案1:麻木、愚昧、缺乏科學精神;被儒家的綱常倫理束縛。參考答案2:辛亥革命后的動蕩局面,使得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必須進行文化革新。人民群眾被封建迷信、綱常倫理束縛,亟需一場觀念的變革。 通過詩歌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醒學生注意到辛亥革命后,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 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建構起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引出新文化運動的原因。出示圖片材料,緩解學生的學習疲勞。通過出示相對簡單的文字史料,并加以解釋,逐步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二、驚夢:新文化運動的內容(20分) (過渡:陳獨秀等人是怎樣打破軍閥美夢、喚醒被夢魘纏繞的國民呢?)(一)兩大陣地材料一:各國大學,哲學之唯心論與唯物論,文學、美術之理想派與寫實派……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則……今有《月刊》以宣布各方面之意見,則校外讀者,當亦能知吾校兼容并收之主義,而不至以一道同風之舊見相繩矣。——蔡元培《北京大學日刊發(fā)刊詞》材料二:陳獨秀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后,其文學革命主張乃成了“全國的東西”,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陳獨秀入北大后,一批北大教授加盟《新青年》,使雜志真正以全國最高學府為依托……《新青年》遂由一個安徽人主導的地方性刊物,真正轉變成為以北大教授為主體的“全國性”刊物。——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為視點》,《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21-40頁問題(組)3:(1)閱讀教材總結新青年的兩大陣地、重要時間節(jié)點(2)閱讀材料一和教材“人物掃描”,總結蔡元培的辦學思想。(3)閱讀材料二和教材56頁注釋,思考《新青年》遷往北大,對新文化運動有何影響?(二)思想革命“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潔、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1號問題4:(1)(教師引導回顧新文化運動的背景)閱讀教材和材料,歸納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主張。(2)思考這種核心主張同既往運動相比有何進步意義?(教材58頁課后活動)(三)道德革命材料一:(可替換為講述“她”的故事)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fā),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材料二:女子死了丈夫,便守著,或者死掉;遇了強暴,便死掉;將這類人物,稱贊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國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唐俟 (魯迅)《我之節(jié)烈觀》,《新青年》 1918 年 第5卷 第2期材料三:君為臣綱,則民于君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父為子綱,則子于父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夫為妻綱,則妻于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為臣,為子,為妻,而不見有一獨立自主之人者,三綱之說為之也。——陳獨秀《一九一六年》,青年雜志》,1916年1卷5號問題5:(教師引導回顧新文化運動的背景)閱讀教材和材料,歸納劉半農、魯迅等人的思想主張(四)文學革命材料:教材第58頁第一段、知識拓展問題(組)6:(1)閱讀教材58頁,總結文學革命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小組討論是否可以完全廢除文言文,只學白話文。(五)馬克思主義材料一:因為俄國大革命的成功,馬克思主義對西方資本主義不留情的批判,并提出了構建一種新社會的理想, 使得另一部分知識分子在英美法為代表的“西方” 之外, 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西方” ……同時對于“德先生”與“賽先生”的詮釋很快發(fā)生分裂。——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258頁材料二:自1918年10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5卷第5期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克的勝利》開始,《新青年》逐漸從宣傳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向宣傳馬克思主義轉變。據(jù)統(tǒng)計, 自第5卷第5期至1926年休刊, 《新青年》總共發(fā)表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文章200余篇, 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王連花《<新青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10期49-56頁.問題組7:(1)1918年以后,《新青年》的內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2)結合材料,說明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閱讀教材,從教材中獲取有效信息。參考回答1:略參考回答2: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參考回答3: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兩大陣地,擴大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參考回答: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愚昧和專制。參考回答:深入到思想層面參考回答:反對三綱五常,提倡新道德參考回答: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參考回答:自由討論參考回答:宣傳馬克思主義參考回答2:十月革命的勝利 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充分挖掘教材的資源,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yǎng)學生閱讀材料、總結觀點的能力。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加深印象。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回歸教材,減輕學習負擔。開放性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歷史解釋的能力。三、覺夢:新文化運動的影響(8分) (一)局限性材料一:至(宣統(tǒng))三年十月……共69246374戶;凡口數(shù)男1 3966 2410,女9993 2208 ,共2 3959 4668口。——趙爾巽:《清史稿》卷120《食貨志》(注:民國初年沒有人口普查,但民國人口當比清末更多)材料二:早期《新青年》,每期印數(shù)僅1000本……1917年8月, 群益書社感到實在難以為繼, 一度中止出版……1919年初春的“新舊之爭”, 使雜志的最高印數(shù)達到一萬五六千份。——汪原放:《亞東圖書館與陳獨秀》材料三:欲使中國不亡 , 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 , 必以廢孔學、 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 , 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 , 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錢玄同: 《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 , 《新青年》 1918年第 4卷第 4期問題8:閱讀材料,談談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二)進步性新文化運動提倡男女平等、個性解放。大學是否開放女禁,成為當時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1920年春,北京大學首次招收九名女學生入學,開創(chuàng)了中國國立大學男女同校的先例。(教材p57)新文化運動時,在魯迅等人的倡導下,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魯迅《狂人日記》、胡適《嘗試集》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1920年秋,全國各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都改成了白話文。(p58)先進的知識分子在運動的發(fā)展中突破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藩籬,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找到了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開始用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胡繩《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下,人民出版社2010年,846頁問題9:閱讀材料,結合前文所學知識,談談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意義。(注:時間仍有余裕,則播放人民日報出品微紀錄片《百年風華》,約3分鐘。并說明新文化運動同其中人物的關系)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參考回答:傳播力度有限,未能發(fā)動群眾;存在激進化的現(xiàn)象)(參考回答:男女平等;文化普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五四運動做好思想準備……) 引導學生從史料中得出結論,培養(yǎng)歷史解釋能力。能夠調動和運用史料,佐證歷史觀點。盡量使用教材中的資料,減輕初中生的學習負擔。課堂小結 一、迷夢(一)軍閥的美夢(二)民眾的夢魘二、驚夢(一)兩大陣地(二)思想革命(三)道德革命(四)文學革命(五)馬克思主義三、覺夢(一)局限性(二)進步性教學反思初中生的學業(yè)壓力比較大,相對于高中生來說,史料閱讀能力比較弱,因而需要盡量縮減教學設計中的文字材料。首先,可以盡量使用圖表,將文字史料作為說明性材料。其次,出示文字材料,可以對之進行解釋說明,但盡量不要替換為白話文。第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內容、影響與背景高度相關。講透了背景,內容和影響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來。對新文化運動前民眾的文化水平,由于尚未找尋到比較合適的史料,因而未能在背景中體現(xiàn)。由于時間倉促,本設計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PAGE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