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第 一 學期教案課 題 第 四 單元第 20 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 總(1)課時主備人 使用人 授課 日期 2023 年 月 日背景 分析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是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 20 課內容,本課學習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成就。魏晉南北朝是政權分離、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時期,這時期的民族交融促進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也推動江南經濟的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為科技和文學藝術的繁榮提供了良好條件。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上乘兩漢、下啟隋唐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學習 目標 通過歸納列表等方式,了解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成就。 通過了解賈思勰、祖沖之、王羲之等人的個人經歷和成就,學習他們身上的刻苦鉆研、勤學苦練精神,增強科學研究、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 3.通過學習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成就,體會科學和人文的價值,培養(yǎng)對古代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接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美的熏陶,提高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學習 重點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祖沖之和圓周率。教學 難點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發(fā)展的原因。教學 準備 多媒體、視頻教學 評價 整節(jié)課基本上按照五步六學,同桌互助的教學理念為基礎,主體進行設計,通過導學、自學、互學、助學、思學、固學六個環(huán)節(jié),并以短視頻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xiàn)本課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與學活動過程 個性修改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播放視頻《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師引導:魏晉南北朝,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主要分為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由于長期的封建割據(jù)和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受到特別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特定的時代條件,決定了該時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絢麗多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思想、文學、藝術,既繼承與發(fā)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鑒、吸納了異域文化的成果,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二、出示導學提綱、學生自主學習(自學、互學) (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知識,完成導學提綱上的問題,然后同桌互助解決疑惑點記錄反饋老師。)(8分鐘)要求:迅速準確記憶、同桌互相提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助學) 互助探究一、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看視頻結合課本, 《齊民要術》屬于哪一門科學?賈思勰是怎樣寫成《齊民要術》一書的? (2)《齊民要術》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體現(xiàn)了怎樣的農學思想? (3)“齊民”和“要術”的含義是什么?這部書對于農業(yè)生產有什么作用?歷史地位怎樣? (快速準確記憶重點問題(5分鐘)要求:迅速準確記憶、同桌互相提問,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答案提示: 農業(yè) (2)內容:①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 ②強調農業(yè)生產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③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寶貴思想。 體現(xiàn)的思想:④農業(yè)生產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農業(yè)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 (3)地位:《齊民要術》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yè)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農書”影響:這部農業(yè)科技著作體現(xiàn)以民生為本的精神,對后世農學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過渡: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科學方面,除了農學以外,數(shù)學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績。其中,祖沖之對圓周率的推算是當時杰出的成就。 互助探究二、科學家祖沖之 (1)最早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shù)點以后的第七位的科學家是誰?利用什么技術推算出這項成果的?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 (2)說說祖沖之在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3)探究: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為什么能在科學技術的道路上獲得成功?他們的成功對你有何啟示 (快速準確記憶重點問題(8分鐘)要求:迅速準確記憶、同桌互相提問,然后全班交流) 答案提示: (2) 探究:(小組討論)補充材料: 材料一:祖沖之十分重視古人研究的成果,但又決不迷信古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決不"虛推(盲目崇拜)古人",而要"搜煉古今(從大量的古今著作中吸取精華)"。 材料二:賈思勰為編著《齊民要術》,不休不眠,嘔心瀝血,苦戰(zhàn)了十多個春秋。他自己概括《齊民要術》的寫作過程是:“采捃經傳,愛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 答案提示: 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與他們熱愛科學、刻苦鉆研、親身實踐是分不開的。他們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獻身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過渡: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在很多領域領先世界,賈思勰和祖沖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還有其他科學家 也是成就卓越,例如課后“ 知識拓展”欄提到的酈道元和《水經注》。而在文化藝術領域,出現(xiàn)了書法家鍾繇、胡昭、王羲之等,畫家顧愷之,石窟藝術等。 互助探究三、書法、繪畫與雕塑 看視頻根據(jù)課本,完成下列問題 (1)書法在何時成為專門的藝術供人們欣賞?列舉出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書法成就。 (2)東晉時期最著名的畫家是誰?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3)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藝術成就突出。如果你要想?yún)⒂^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應分別去我國哪省的哪一城市?石窟藝術的修建,反映了哪一宗教的盛行?為什么說石窟藝術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晶? (快速準確記憶重點問題(8分鐘)要求:迅速準確記憶、同桌互相提問) 答案提示: (1)原因:漢代造紙術的發(fā)明,使書寫的載體變得快捷便利,也為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人們對書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動了書法藝術的持久發(fā)展。東漢以后書法逐漸成為一門藝術。鍾繇:擅長行書、草書、隸書;獨創(chuàng)楷書書法,后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胡昭:擅長行書、草書、隸書。王羲之(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②《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2)東晉,顧愷之。擅長人物畫,線條優(yōu)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3)①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統(tǒng)治者為宣揚佛教,開鑿石窟。②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③繼承了秦漢以來雕塑藝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吸收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特點,堪稱宏偉精巧的雕刻藝術品。 總結歸納 (思學)課堂小結 魏晉南北朝文化是中國南北分裂、民族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上承先秦、秦漢文化的輝煌,下啟隋唐、宋元文化的鼎盛,是中華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 類別朝代代表人物成就農學北朝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數(shù)學曹魏劉徽“割圓術”南北朝祖沖之數(shù)學: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shù)點以后的第七位數(shù)字;《綴術》②天文:制定《大明歷》。機械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書法曹魏鍾繇獨創(chuàng)楷書書法,后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胡昭西晉時設置書博士,規(guī)定用鍾、胡書法作為標準書體。東晉王羲之被譽為“書圣”, 他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②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備受唐太宗喜愛。北魏魏碑繪畫東晉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雕刻南北朝佛教盛行石窟雕塑出名。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五、板書設計 六、隨堂練習(固學) 1.(2022年海南)《齊民要術》一書綜合整理了西周以來的農藝科學文獻,記錄了當時農藝的實踐經驗,涵蓋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知,這部書(D ) A.圖文并茂,藝術水平高 B.語言生動,可讀性強 C.家喻戶曉,傳播范圍廣 D.內容豐富,綜合性強.割圓 2.(2022年福建)諺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過了小滿十月種,十日不種一場空”體現(xiàn)了先民(A) A.強調不誤農時 B.主張種植水稻 C.關注農具革新 D.重視因地制宜 3.(2022年云南昆明)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吸收漢魏諸家之精華,集書法之大成,時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下列書法作品中,最能體現(xiàn)王羲之行書風格的是(A) A. 《蘭亭集序》 B. 《張猛龍碑》 C. 《顏氏家廟碑》 D. 《九成宮醴泉碑銘》課后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