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面對新高考、新教材,學習歷史應樹立長遠的“大歷史觀”,從長遠的社會發展中觀察歷史的脈動,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運用歷史的發展軌跡來對各種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本課作為一輪復習課程,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主線引導下,從魏晉分裂、政權更迭、民族交融等問題中,讓學生理解魏晉時代特征,即在分裂亂局之下,孕育眾多回歸統一的因素。最終理解古代中國在歷史長河中,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和延續大一統的獨特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的課程標準為:“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等新的成就。”本課作為第二單元開篇,介紹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在歷史分裂時期,也存在各種新的成就,推動中國再次回歸大一統的歷史。作為一輪復習,考向研析是必要的。往年舊教材高考當中,本課較多作為選做題,常見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新教材新高考地區尚未出現高考真題。雖然本課不是高考熱點,但作為過渡階段,學習本課有利于承上啟下,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因此,復習重點為課標三個關鍵知識點,并掌握此時期的階段特征。學生情況分析授課對象為高二學生,在高一新課中已了解了基礎史實。但由于高一第一學期時間緊,尚未分科,課程內容并不充分,因此需要通過一輪復習再次鞏固基礎,并進行思維提升和針對訓練。學生不僅要了解基本的歷史史實,也要注意到時代特征,在古代史的大框架下認識問題。教學目標總體目標: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等新的成就,和此階段的時代特征,并能運用到做題上。能通過對地圖、文字史料的分析,理解魏晉時期的新成就和時代特征(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能通過分析魏晉分裂中孕育統一的眾多因素,理解民族認同、民族交融的重要性和中國走向統一的必然性。(素養目標: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等新的成就(二)教學難點東晉士族專權、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階段特征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學案 多媒體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史料 課本 (二)教學方法 課前預習學案、課堂講授、討論與當堂針對訓練相結合板書設計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 分裂中孕育統一考向研析政權更迭分裂中孕育統一衣冠南渡:江南開發東晉士族專權到南朝回歸皇權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在秦朝確立大一統,兩漢鞏固大一統四百多年后,中國再次陷入了分裂,持續了三百多年的紛爭局面,是如何再次回歸到大一統的歷史軌道上的。今天我們將復習第5課的內容,來理解魏晉歷史發展的軌跡 。 學生齊讀知識提綱;聽講,回憶所學內容 教師簡要回顧上一單元的內容,并展開第二單元和本課的主線,讓學生理解本課的定位。目錄展示 聽講 快速明晰本課框架。一、考向研析 1、展示課標: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等新的成就。列舉新高考新教材地區最新模擬題分析考向,明確復習重點 1、看題分析考點2、明確復習重點 清楚課標,明確考向。二、政權更迭 展示魏晉政權更迭圖,要求學生當堂背誦記憶。并引導學生從整理脈絡中分析時代特征: 背誦記憶基礎史實2、通過圖文歸納答案 1、清晰認識當時的宏觀形勢和微觀變化,記憶史實2、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能力三、分裂中孕育統一1、衣冠南渡:江南開發 1、在了解政權更迭脈絡基礎上,了解西晉末年衣冠南渡史實:材料一: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建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中原士族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南渡人口約90萬,約占北方總人數的1/8還要多。南朝時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思考:衣冠南渡,對江南地區有何影響?2、學生回答總結后,教師強調在此時期由江南開發后出現的第一個趨勢:南北差距縮小引導學生認識第一個回歸統一的因素。3、在地圖上強調地理位置“洛陽-建鄴”教師提出: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是“江南地區開發的關鍵因素”,更重要的是,遷走的這部分人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中原士族的遷徙不僅促進了江南的開發,還影響南方形成了特殊的政治模式。從而順利引出下一個部分 觀看地圖,結合學案預習成果,回答問題。聽講,理解江南開發對國家回歸大一統的意義 培養學生跨學科素養,學會看地圖通過史料實證,得出結論認識江南開發更深遠的意義4、理解人口南遷的不同影響三、分裂中孕育統一2、東晉士族專權到南朝回歸皇權 承接衣冠南渡史實,自然過渡材料二。材料二:東晉建立之初,高門士族瑯邪王氏當權,時稱“王與馬,共天下”。此后,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這幾家士族都是在戰亂中從北方移居到南方的。思考: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的模式,皇權是加強還是削弱?為什么?學生通過課文和材料,思考士族與皇權的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王與馬”的關系:晉元帝(司馬睿)在晉室諸王中既無威望,又無實力,更無功勞,只有門閥士族的砝碼,才能增加他的政治分量。講解歷史概念:東晉士族專權特征:世家大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世家大族與皇權的關系:互相支撐、互相依存3、教師引出:既然皇權暫時做出了隱忍退讓,那么矛盾的激化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引出下一階段 1、閱讀教材、史料2、思考、筆記 掌握必備歷史概念三、分裂中孕育統一2、東晉士族專權到南朝回歸皇權 1、材料三:南朝宋齊梁陳 —— 劉宋 與 陳朝 東晉士族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 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宋。 557年,寒門出身的陳霸先登基稱帝,建立陳朝,其最高統治集團,庶民地主出身占了62%。自此,寒族全面上位。思考:劉裕、陳霸先登基稱帝,皇權是加強還是削弱?為什么?通過南朝與東晉對比,學生較容易理解,士族力量的削弱,和皇權的回歸。2、教師總結:在南朝開始士族不斷被削弱沖擊,寒族重新上位,皇權加強;士族與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結束。延伸:在北方,原來留在北方的士族力量有限,依附于少數民族政權。所以無論是南方北方,從東漢末年以來,造成國家割據的這股勢力被大大削弱,歷史回歸到皇權專制的常態,這必然是有利于國家統一。引導學生認識到第二個回歸統一的因素。 閱讀教材、史料感受魏晉歷史發展軌跡3、當堂針對訓練 理解古代皇權專制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2、感受魏晉發展的時代特征與軌跡。3、講練結合,鞏固知識點三、分裂中孕育統一3、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 前面講了南方。接下來回到北方:1、教師講解材料四兩幅地圖:圖一西晉內部八王之亂后,少數民族趁機起兵,造成的五胡亂華局面圖二是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前秦戰敗后, 北方又陷入混亂割據的局面學生思考:西晉、前秦的短暫統一,以及統治崩潰后的混亂局面,反映了怎樣的發展趨勢?引導學生認識當時各民族雖有交融,但更多以暴力的方式,并且民族矛盾比較突出。2、展示十六國的族屬和國號,讓學生感受,當時少數民族政權普遍有漢化或顯示正統的意圖。民族融合已然是一種普遍趨勢。3、教師講解:鮮卑族統一了北方,在各族混戰的年代,作為少數民族政權,要如何鞏固政權,是個難題。必然面臨激烈艱辛的民族融合。從而引出材料五:材料五:樹立新方向: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漢族的文化問題。 思考:北魏孝文帝如何解決“最大的問題”?效果如何?4、學生回答完后,教師應做總結補充:強調孝文帝改革:徹底封建化,向農耕文明轉換。從制度到生活方式、再到文化、心理,將鮮卑徹底融入華夏文明。它是讓中國歷史回歸到大一統很重要的一步,因為它樹立了一種方向,就是融合。5、按政權更迭順序,再補充史料實證:北周,滅佛、重振禮制;北齊反漢化。最后就是北周統一了北方。 所以這時期,一個是局勢趨于簡化,另一個更重要的是,游牧和農耕民族的融合。這為隋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引導學生認識到第三個回歸統一的因素 看地圖,思考充分閱讀課本與材料,完善答案 夯實基礎。2、培養學生跨學科素養,學會看地圖3、價值觀培養:理解民族認同、民族交融的重要性和中國走向統一的必然性。小結 1、梳理本課主線,在300多年分裂中眾多回歸統一的因素經濟差距、文化認同、政治模式:①江南開發,南北差距縮小②從士族專權到傳統皇權回歸③民族交融不斷深入理解古代中國在歷史長河中,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和延續大一統的獨特性。并進行當堂針對訓練,鞏固知識點。2、最后總結魏晉的階段特征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可以輕松整理。3、結束語:中國歷史的連續性是舉世無雙的,它是一個動態進程,是在各種波動和“變態”中體現出來…… 在此過程中南北方互相影響,出現了很多沿用許久的制度,如府兵制、均田制、租調制、三省制……推動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豐富其多元一體的內涵。 聽講,筆記當堂針對訓練 3、思維導圖整理階段特征 1、簡要總結,明確主線。認識中國大一統歷史的獨特性。3、注重階段特征把握和應試能力教學反思本課作為一輪復習課程,結合考向,以“分裂中孕育統一”為主線,串聯其本課主要的三個知識點:政權更迭(內容較為繁復,需背誦記憶)區域開發(江南開發)民族融合(常為選做題出現)通過此主線,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大框架內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通過較為新穎的設計,讓學生更為直觀去觀察魏晉歷史的脈動,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亂局之下政治力量的博弈。最終理解為何古代中國有天下“分久必合”的說法,以及中國歷史獨一無二的連續性的由來。通過教授魏晉時期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師生都能更深刻的感受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以及“多元一體”的文化內涵。不足的是,由于新教材備考經驗和資料不足,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好在學生當堂訓練反饋的情況良好 ,能夠較好完成本課的目標。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