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學設計課程定位與資源課標分析 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課標分析:對比隋唐之前的選官制度、政權組織形式以及賦稅制度,分析其變化與創新的背景、過程及趨勢、影響,認識到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 教材分析 從整體上看,依據課標對本單元的敘述,是要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第5、6課的了解是認識隋唐制度變化和創新的基礎,同時,本課也是對第6課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內容的補充。 從局部來看,本課分“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三個子目。分別從政治制度、政權組織形式、經濟管理三個層面介紹了隋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科舉制強化了中央集權,三省六部制加強了君主專制,而賦稅制度則成為了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這三個層面制度的變化和創新共同促進了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 學情分析 在知識基礎上,學生在初中時期已學過與本課相關內容,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儲備,對于本課學習較為有利,但學生的知識架構尚未形成系統網絡,對于隋唐時期制度變化發展的認識尚不夠深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第二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在思維能力上,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此時期學生的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水平,能夠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活動,對于隋唐時期制度創新的原因、影響能夠進行抽象思維活動,且此時期已經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高中歷史學習,對于高中歷史的教學和學習模式都已有所適應,但整體來說其思維不夠成熟,教師應予以引導; 在發展需求上,學生不僅要求知識層次的教授,同時也注重對相關能力和素養的培養。教學目標與要點根據課表要求、教材分析和學情思考,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作出如下設置: 教學目標 1.通過圖片、文字史料與教材的結合,了解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的發展背景、內容及影響,進而更好地認識三種制度的變化趨勢,培養有效解讀史料、自主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通過分析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調制及兩稅法產生背景、內容,認識到三種制度的產生離不開隋唐獨特的時空環境。→時空觀念 3.通過辯證分析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兩稅法的影響,認識到三種制度的利弊之處,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唯物史觀 4.通過對隋唐時期三種制度的講授,認識到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發展的繁榮強大,培養民族責任感和歸屬感。→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科舉制度的影響;三省的職能和作用;兩稅法的背景和內容; 2.教學難點:兩稅法的影響。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上利用建構主義思想,以圖片和文字史料為基點,通過隋唐時期制度變化與創新歷程的總結概括(素養立意),引導學生思考本課核心問題,即變化的原因及趨勢(問題導向),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對本課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生本位)。 教學方法 ①合作探究法:以分工合作和討論探究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 ②史料分析法:通過圖片、文字史料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信息提取和總結概括能力; ③文史結合法:以文學內容反思歷史史實,加強知識的形象理解與記憶。課程脈絡與流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兩張引入新課 考試制度也不是近代才有的,大家知道高考制度的前身我們可以說是什么制度嗎?對,我們古代的科舉制就已經有了分科分級考試,可以說是高考的前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古代的“高考”——科舉制。 通過講述與高中生切實相關的高考,來引入古代的選官制度。以高考切入,讓學生意識自發地將高考與新課講授中的選官制度作隱性對比,利于學生對選官制度的深入理解。新課講授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選官制度 脈絡梳理 1.出示兩份文字史料(內容為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內容)以及圖片史料(九品中正制下的官員品級),輔之以教師的講授、分析,介紹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的產生背景、主要內容和影響,思考:科舉制的產生背景。 2.對比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消極影響思考科舉制產生的合理性,并請同學們根據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總結概括,完成“科舉制發展過程表”,然后結合圖表及所給文字材料進一步思考、分析、概括科舉制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核心問題:選官制度的發展歷程及趨勢 結合教材及所學,歸納總結,完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展歷程表”,根據完成的表格合作探究、討論概括選官制度的發展趨勢。 通過時間軸的展示加深學生對于選官制度發展趨勢的印象,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通過表格制作和文字史料的閱讀,強化學生對于科舉制發展歷程的認識和對科舉制影響的理解,認識到科舉制對中央集權的影響。 通過對選官制度發展趨勢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總結概括的能力。羽儀三省遍,漁獵五車通 ——三省六部制 脈絡梳理 通過對圖片材料(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尚書臺、三省六部制等結構圖)的對比分析,了解隋唐前中央制度的發展演變及結構特點; 核心問題:三省六部制的職能和作用 根據文字材料(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運行流程相關史料),引導學生總結概括三省六部制的職能和作用。明白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的具體職能以及三省之間存在著“相權分割,牽制補充,提高效率,加強皇權”的具體作用。 通過展示圖片、文字史料,加強學生對于三省六部制發展演變的認識和三省職能作用的理解,認識到三省六部制既有對相權的削弱,對皇權的加強,同時也有對君權的節制。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 ——賦稅制度 大概念解讀:賦稅制度的內涵 通過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對于賦稅制度描述的解讀,明確賦稅制度是維護國家統治的必要工具,其對象大抵為地和人兩方面,一方面征稅,另一方面為服役。具體內涵隨歷朝歷代實際時空條件而各有變化。(注重引導學生對歷史時空的重視,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 脈絡梳理 1.以流程圖加漫畫人物的形式將隋唐之前的賦稅制度串聯起來,其中著重講授租調制到租庸調制的發展演變,以教師講述結合漫畫內容,引導學生思考體會租調制到租庸調制發展的原因、影響,為深刻理解兩稅法產生原因做鋪墊。 2.通過對兩稅法內容、影響相關史料的分析講解(主要通過對《舊唐書》、《翰苑集》、《全唐文》等相關摘取史料的解讀),引導學生用辯證地眼光去看待問題,認識到兩稅法制度本身的優劣以及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核心問題:賦稅制度的變化趨勢 通過展示《中國古代稅收制度的演變》中相關選段,引導學生去學會利用材料觀點進行思維發散,在總結兩稅法和租庸調制異同的基礎之上,嘗試通過發散的角度去多維認識隋唐時期賦稅制度的變化趨勢 以流程圖的形式強化學生對于賦稅制度內容變化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通過史料閱讀和對比探究,自主思考討論兩稅法的內容和影響,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分析和概括能力,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兩稅法的影響,突破難點。板書設計 通過氣泡圖的形式將本課內容完整、系統架構出來,緊扣“變化和創新”的核心,利于學生梳理本課內容,深化對于本課三個子目間的邏輯理解。課堂小結 以“變”、“新”為本課核心,緊扣主題去認識隋唐時期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的變化創新,學習完本課后,我們需從整體上把握好賦稅制度對于選官制度里中央集權加強和三省六部制下軍職專職強化的經濟支撐作用,這三者的協同“變”、“新”共同促進了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 沒有哪個制度是最好的制度,也沒有那一制度能夠保持不變,長存不滅,中國歷代的制度都是每個朝代特定時代的產物,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趨時適治而已,一定要與時俱進才能長治久安。事異則備變,中國建黨百年以來,也未有制度不更新而仍然存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也不斷豐富,改革開放程度愈加深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為新時代新青年的你們,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同制度創新一樣,能夠做到自我創新與發展,做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學反思(教學前)1.圖片、文字材料含量較多,解讀時間較長,課時時長較長(個人覺得可采取變換解讀方式的手段來緩解解讀時間占用太多的問題,以提升講解效率) 2.課程的實際操作情況還需根據生源質量、教育背景等綜合因素的作用,需根據實際及時調整。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