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設計一、教學課題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二、教學對象高中一年級學生三、教學課型新授課四、教材分析宏觀運籌:歷史上的地位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社會轉型期,是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期,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大發展、政治大動蕩、思想文化多元化都推動著時代的發展,促進民族交融不斷加強,并具有從地方分權走向中央集權的趨勢,此時期在文化上又為中國傳統文化奠定基礎。中觀觀察:單元上的地位本課是隸屬《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該單元以歷史發展時間順序為脈絡,階段性地展示中國自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大一統封建國家建立的過程。本課是該單元的第2課,它在單元中上承早期國家的形成及殷商之制,下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秦朝,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內容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是理解第3、4課秦漢大一統國家建立與鞏固的前提。微觀把握:主要內容及其相互關系本課共有三個子目,分別為:本課內容有三個子目,教材內容設置滲透和貫穿了三個唯物史觀內容“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定時期的文化反映一定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在與同學們共同學習本課的過程中,運用唯物史觀有助于同學們深入理解本課內容。五、學情分析已知 在初中已學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相關史事,對于列國紛爭、商鞅變法和百家爭鳴等基本知識較為熟悉。經過第一課的學習,對于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有所理解。未知 對于歷史對象之間的聯系缺乏理解,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結構。對文字資料尤其是抽象的歷史概念、歷史結論無法提起興趣,也較難建立起認知。能知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思想活躍,對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歷史知識十分感興趣。高一學生相對初中學生,理性思維的能力有較大提高。在思維能力方面,高一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能夠對歷史概念做出簡要闡述,對因果關系做出初步分析。基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學策略為:運用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材料研析法幫助學生掌握內容;通過史料解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形成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歷史核心素養。六、教學目標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1.通過研讀多種史料,探析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之象,初步掌握史料實證的基本方法。(史料實證)2. 通過研讀不同時期楚國國君的論述,分析不同論述的含義,并能夠分析其不同的原因。(歷史解釋)3.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能夠比較地圖的差異,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其出現差異的原因。(時空觀念)4. 通過教師講解及探究學習,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與百家爭鳴、變法運動的關系。(唯物史觀)5. 通過了解商鞅變法的革故之處,體會其變法的開拓性;了解華夏民族認同,養成正確的民族觀,感知春秋戰國時期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奠基作用。(家國情懷)七、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了解老子、孔子學說 依據:學習發展需求;課標要求。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政治變動以及孔子、老子的學說是理解該時期社會存在、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知識基礎。教學難點: 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明確變法運動、百家爭鳴與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的關系。 依據:知識特點;學生認知能力。授課對象為高一新生,邏輯思維還未發展成熟,部分學生的學習層次尚停留在識記層次,對于學生來說知識理解有難度,邏輯推理有難度,思想升華有難度。八、教具、學具與教法1、教具、學具:黑板、粉筆、多媒體課件2、教法:講授法、問題教學法、材料研析法3、學法:史料實證法、問題探究法九、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提問學生本課的題目中包含的兩件事具有怎樣的內在邏輯聯系。針對學生回答加以引導、總結。通過初中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如果以一個詞概括春秋戰國,那一定是“大變革”,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也是依靠這個詞聯系起來的。諸侯紛爭,是大變革中政局變革的表現,即為變革之象。而變法運動則是為了應對一系列的變革之象而產生的應對之策。那么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除了諸侯紛爭,還有哪些變革之象?而面對這些變革之象,除了政治家以外,還有哪些群體進行了相應的應對。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走進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思考教師設問,積極作答,能夠根據教師總結掌握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內在關系。 初步考察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為后續深入講解唯物史觀作鋪墊。梳理本節課邏輯關系,便于學生理解學習。新課講授 壹、變革之象一、政局之變論語中記載,孔子曰: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做出了這樣的論斷,下面讓我們來一起探究下,孔子的這句話有哪些合理之處,又有哪些局限性?1.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老師帶領同學們回顧西周時期實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沖突和矛盾,政治清明穩定,周天子處于“天下共主”的地位,讓學生認識到制作禮樂和發令征伐的事情都是由周天子決定。同時引導學生和孔子的言論進行相互印證。2.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教師講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中國歷史進入了東周時期。這時宗法分封制已經實行了近30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系逐漸疏遠,同時由于分封制給予了各諸侯國較大的自主權,諸侯國強大后,中央的控制效果逐漸減弱。周平王死后,桓王即位,在桓王統治時期,與這個叫鄭的諸侯國產生了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刀兵相見。結果周王室竟然輸了,桓王的肩頭還被箭射中了,狼狽撤軍。鄭國日后假惺惺地前去慰問,而這個時候桓王是怎么做的?他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桓王被射中了,只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這說明什么,周王室的實力已經無力與鄭國抗衡,沒有了實力也就沒有了話語權,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就喪失了。我們剛才所說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也就結束了。周天子不再是“天下共主”,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國君便覬覦“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不斷擴張勢力,掀起爭霸戰爭,齊國、晉國、楚國、吳國和越國先后建立霸權,這些諸侯國的國君也被成為春秋五霸。這個時期戰爭頻仍,政治動蕩,天下處于無道之中。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一去不返,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來臨。隨后引導學生和孔子的言論進行相互印證。3.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提問學生,孔子的這句話有沒有什么局限性。隨后講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之后,就停止了嗎。顯然沒有。禮樂征伐的來源還在發生著變化。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權力進一步下移,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史稱三家分晉,齊國大夫田氏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史稱田氏代齊。提問學生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最終的權力都到了誰的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演變為了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板書)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間展開兼并戰爭,最終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周朝傳統的統治秩序被完全破壞,社會處于動蕩之中。正如課本第十頁史料閱讀所講,“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泯然道德絕矣。”,大國爭霸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這一時期帶來的積極意義。 思考初中所學的相關內容,對于孔子言論是否符合史實產生探究興趣。學習西周到戰國時期權力不斷下移的史實,能夠將史實與孔子言論進行互證,認識到此時期權力逐步下移。學生思維轉折,思考此時期戰爭頻仍背景下所出現的進步方面。 以三句話講解此時期政治變化,條理清晰,方便學生學習理解。回顧前課所學,為學生認識到此時期政治變化做鋪墊。使學生認識到西周到春秋的政治變動,初步感知這一時期的政治變化。引導學生認識到春秋到戰國的政治變動,感知這一時期的政治變化,使學生認識到此時期權力的逐步下移。引導學生比較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尋找兩張地圖的不同之處。(提示學生比較之處:1.諸侯國的數量之變化2.地圖中新圖例之變化)提問學生,引導學生發現:1.諸侯國數量減少2.出現了長城引導學生由產生的變化出發,挖掘這些變化之下更深層的歷史信息。 根據教師提示比較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尋找兩張地圖的不同之處。挖掘兩張地圖不同之處所反映的深層次歷史信息,并能初步掌握歷史信息推理能力。二、夷夏之變引導學生繼續比較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尋找兩張地圖的不同之處。(提示學生比較之處: 2.地圖中新圖例之變化3.北部民族數量之變化)提問學生,引導學生發現:1.諸侯國數量減少2.出現了長城引導學生由產生的變化出發,挖掘這些變化之下更深層的歷史信息。隨后重點講解春秋時期的民族關系和戰國時期的民族關系。解讀材料:材料一: 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 ——《左傳·閔公元年》材料二: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資治通鑒》春秋時期以中原為中心,東西南北的少數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華夏。 “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我們從兩個地圖對比中可以發現,北方的部族數量明顯減少,他們逐漸融入了華夏。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關系從夷夏有別,到夷夏交融,夷漸入夏。 思考教師設問,根據現象層層推理蘊含在現象之后的本質原因。感悟此時期的民族交融。 培養學生讀圖、識圖能力,鍛煉學生比較歷史地圖,提取信息的能力。培養挖掘材料信息的能力,初步鍛煉學生的歷史信息邏輯推理能力。引導學生直觀感受到此時期民族關系不斷交融。引發學生思考對于相同問題但存在不同歷史陳述的原因,鍛煉學生的歷史解釋的能力。三、經濟之變教師講解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方面出現的現象,引導學生由現象推導其影響。農業: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商業: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四、階級之變教師帶領學生由“鐵犁牛耕”出發推導生產力發展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由“井田瓦解,私有確立”出發推到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 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出現了如此多的變革之象:政局之變:禮崩樂壞,分封制瓦解夷夏之變:華夏認同,民族交融經濟之變:鐵器牛耕、生產力大發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階級之變:奴隸主貴族階級沒落; 新興地主階級興起不同確立的人們面對這變革之象,又會采取怎樣的方式應對,下面讓我們走進應對之策。 緊跟教師思路,層層推理,初步掌握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核心素養,鍛煉學生邏輯推理能力,使學生明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唯物史觀基本原理。貳、應對之策一、百家爭鳴講解百家爭鳴的基本含義,列舉百家爭鳴代表人物與其基本觀點。小組探究:我為百家代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某一代表人物的觀點,說明其觀點是為了應對哪些變革之象。 了解百家爭鳴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開展小組探究,選取某一代表人物的觀點,說明其觀點是為了應對哪些變革之象。二、變法運動結合地圖出示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引導學生根據各國變法措施總結其共性,明確戰國時期變法的普遍內容。選取其中典型的商鞅變法進行著重講解。小組探究:我為商鞅代言教師首先引導全體學生通過古文材料,歸納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隨后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一則商鞅變法的措施,構建邏輯,闡明該項措施的制定依據。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食貨志》材料二: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史記·商君列傳》材料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五: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史記·商君列傳》教師設問:商鞅變法何以功成?總結學生回答,啟發學生掌握評價一場改革的基本角度。 根據教師講解明確戰國時期變法的普遍內容,開展小組探究,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一則商鞅變法的措施,構建邏輯,闡明該項措施的制定依據。 通過“我為百家代言”,“我為商鞅代言”兩個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同時讓學生通過小組探究認識到所有的思想、措施都是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為之后從具象內容中抽離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做鋪墊。課堂總結(3min) 總結本課基本內容,從變革之象與應對之策中抽離上位概念: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商鞅變法對于秦國有哪些深遠的影響,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又是采取了哪些措施,欲知后事如何,下節歷史課分解。 回顧本課所學,初步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總結本課基本內容,便于學生加深理解與認識。從變革之象與應對之策中抽離上位概念: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使得本課教學由具象上升至抽象的上位概念,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