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西漢與東漢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課標要求及教學立意一、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措施,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 二、教學立意: 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程的核心與靈魂,同時也對課程內容起著鏈接的紐帶作用。筆者將本課的課程立意放在“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上,力圖探求漢朝在從秦朝手中接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后是如何改造秦制、來鞏固國家的統一的,試圖讓學生了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滅亡的原因,并掌握分析分體、解讀史料的方式與方法。教學背景分析一、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一課上承《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是《中外歷史綱要》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最后一課。時間上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囊括整個漢朝,內容上包括西漢與東漢的衰亡以及兩漢時期輝煌燦爛的文化。漢朝前承秦朝大一統的開創性局面,后啟中國社會大一統的穩定局面,為后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有四個子目,前三個子目在時間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又有與課標內容高度契合的知識,第四個子目主要內容是介紹兩漢時期的文化。根據課標要求,本課試圖將重放在前三個子目,第四個子目僅做歸納與簡略介紹。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面向的學生群體為新高一學生,對于漢朝的基本事實,學生在中學已經有所了解,但是在細節上并不熟悉,尤其是東漢這部分的歷史。學生在初中對漢朝歷史的學習也過于表面化并且存在著一定的斷裂性,這就需要通過教師的講解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動態地看待歷史。 本課的時間跨度大,本質上是用一節課講完漢朝的歷史,內容多且相對枯燥。與秦朝許多開創性的制度不同的是,漢朝更多的是將秦朝的制度繼承下來并且不斷修繕,使其適應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目標通過文景之治、漢武帝時期的繁盛、光武中興、黨錮之禍、黃巾大起義等歷史事件的了解,把握漢朝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理解漢朝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掌握農民起義原因與過程。 通過對不同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發展、衰亡的學習,掌握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通過閱讀地圖、路線圖等形成對歷史事件立體、動態的認識。 通過對史料的分析,知道漢朝郡國并行制度、刺史制度、中外朝制度、察舉制度等建立的原因,學會用客觀、辯證、全面的觀點看待歷史。 通過對漢朝興衰的了解,能夠感悟到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與衰亡的原因,感受兩漢時期人民創造的燦爛的文化,形成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尊崇之情。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措施,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教學難點 二、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西漢與東漢一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二、西漢的強盛1、郡國并行制度的建立與推恩令的實行 2、刺史監察制度的確立 漢承秦制3、皇權的加強與中外朝制度的建立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5、經濟措施6、邊疆政策 三、東漢的興衰 1、東漢建立的背景 2、光武中興 3、黨錮之禍 4、黃巾起義四、兩漢的文化 1、史學2、文學3、科技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西漢海昏侯墓的圖片,從奢華的出土文物出發,向同學們簡要介紹海昏侯其人,作為西漢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死后的儀制卻與列侯別無二致,此外其隨葬品中出土了大量的儒家經典等。海昏侯墓很好地反映了漢朝的政治生態與文化習俗。 觀察課件中的圖片,跟隨老師思考問題。 從考古學熱點切入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教師用平實的語言,簡要介紹從秦末農民戰爭到西漢創立之間的歷史,提問西漢最初的社會局面是怎樣的?同時展示材料一,使學生通過分析材料1了解西漢建立之初的社會經濟局面。 材料1: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五石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盡,自天子不能具骍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 邀請學生閱讀課本并回答漢初統治者恢復社會局面的措施。 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教師以材料2中漢文帝舉例,展示漢初統治者無為而治的具體措施以及文景之治時期的特點,并且通過材料3的閱讀、分析,了解到文景時期對社會的恢復效果 材料2: 每逢災荒之年,漢文帝往往令諸侯不必進貢,開放以往屬于皇家所專有的山林池澤,使民眾能夠通過采集漁獵及副業生產保障溫飽,度過災年,扭轉經濟危局。 漢文帝時代,直接從事耕作的農民的負擔得以減輕。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曾經兩次宣布將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還宣布全部免去田租。 漢文帝即位不久,就廢除了誹謗妖言之罪,認為這一罪名使得眾臣不敢盡情直言,而皇帝也無法得知自己的過失,允許臣下大膽提出不同的政見。 漢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按照犯罪情節的輕重,規定不同的服役期限。 --王子今《秦漢史:帝國的誕生》 材料3: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 ” ——班固《漢書》 在教師的帶領之下,閱讀并且分析材料,歸納材料中漢文帝的做法,了解文景之治對西漢經濟的恢復。 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以及對材料的歸納能力。二、西漢的強盛 一、 教師介紹漢承秦制的基本概念,使學生了解西漢向秦朝學習的具體制度。從而引出對郡國并行制、丞相制度、監察制度內容的介紹。 教師設問:通過展示西漢異姓、同姓諸侯國分布圖設問西漢為什么要實行郡國并行制度?并展示史學家的觀點,引導學生總結西漢實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 材料4: 漢初統治者從秦的滅亡取得鑒戒。除確認虐用其民是秦亡的主要原因外,又把秦未行分封和秦速亡聯系在一起。認為周行分封,享年八百;秦以孤立,十五年而亡。 --汪篯:《汪篯漢唐史論稿》 封建之殘念,戰國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腦際。于是戍卒一呼,山東響應,為古代封建政體作反動,而秦遂以亡。 --錢穆《秦漢史》 一方面是這樣的制度能拉攏當時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不惜代價分化瓦解敵人;另一方面是這樣的制度有利于君主集中權力。 --李凱:《歷史解釋與歷史連續性—以漢初郡國并行制為例》 引導學生分析諸侯分布圖中的因素,詢問學生這兩幅圖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西漢初諸侯國面積大,勢力大的特點,從而引出對七國之亂的介紹。 七國之亂示意圖 教師以吳王劉濞為例,向學生們介紹文景時期諸侯勢力大,與中央沖突不斷的問題。 教師通過圖示法向學生介紹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實質,是不用一兵一卒就是諸侯國瓦解。 材料5: 一方面,“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戶邑以封子孫,致使王國里不斷分出若干由郡統轄的小侯國,一時諸王的子孫都得以成為列侯。 另一方面,對于一直渴望削弱地方諸侯勢力的王朝中樞來說,這一政策收到了《漢書·諸侯王表》所謂“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的效用,中央政府不必專意打擊損抑,各個諸侯國已經在實際上自行解體。 --王子今:《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二、展示漢朝十三州監察圖,并設問,漢武帝為何要建立刺史監察制度? 通過展示漢武帝的六條問事,向同學們介紹刺史制度設立之初的政治生態,而六條問事即是對刺史制度設立的原因。 材料6: 一條,強宗豪右田宇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 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 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 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襖祥訛言。 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 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鑒。 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 --《漢書·百官公卿表》 三、作為漢承秦制之一的丞相制度也是漢武帝改革的關鍵,教師通過介紹漢武帝與田蚡的故事,闡述漢武帝初期相權過大的現象,并設問學生“漢武帝是如何解決相權過大的問題的?” 材料: 擢助為中大夫。后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枚皋、膠倉、終軍、嚴蔥奇等,并在左右。是時征伐四夷,開置邊郡,軍旅數發。內改制度朝廷多事。屢舉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起徒步,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詘。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漢武帝為削弱丞相權力而親自處理政務,開始更多地利用尚書這個辦事機構。以后,尚書的職權逐步擴大,尚書令秩祿也逐步增高,達千石。尚書臺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雖是以后的事情,但漢武帝時期尚書的地位、用已經開始起了性質的變化。 --林劍鳴《秦漢史》 引導學生歸納出漢武逐漸削弱相權的過程,并展示漢武帝年代丞相的下場示意圖使學生了解漢武帝后期,丞相的地位已經下降的事實。 在思想上,漢武帝并沒有采取秦朝時期法家的思想,而是按照董仲舒的建議采取了儒家思想作為正統,董仲舒推行儒家的理由是什么呢? 材料7: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 董仲舒傳》 通過帶領學生分析材料,了解董仲舒尊崇儒術的原因是統一。同時向同學們董仲舒時代儒學的特點,引導學生歸納出這是儒學有著天人合一、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外儒內法的特點。 材料8: 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皆尊天也,雖謂受命于天亦可。 — — 《春秋繁露·為人者天地》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陰陽義》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仁、義、禮、智、信。 具體而言,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因最具實用價值,仍然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只不過由于法家名聲不佳,往往暗用明不用,注意用儒術加以包裝、“緣飾”。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最后向同學們介紹漢朝的經濟制度(略)和邊疆政策,尤其是對西域的開辟于中國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 學生觀察圖片,了解漢初郡國并行制的范圍以及從漢初到漢武帝郡國與中央關系的變化,并且跟隨老師思路,總結史學家的觀點。 學生通過識圖,了解到漢初諸侯國強大的原因、七國之亂的大致路線、推恩令的實質。 在材料上,應該掌握概括史料,形成歷史解釋的能力。 掌握基礎知識 培養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以及對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并且能夠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三、東漢的興衰 一、教師通過講授法介紹西漢滅亡與王莽政權被推翻的歷史事件,并邀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填寫光武帝劉秀建立漢朝之后鞏固統治的措施。 二、通過展示東漢末年幾代皇帝的即位年齡、死亡年齡、外戚干政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到東漢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的實質,引出黨錮之禍對政治生活的殘害,并進一步闡述東漢末年發生農民起義的原因。 材料14: 材料9: 竊見比年以來,良苗盡于蝗螟之口,杼柚空于公私之求,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盬之事。 --《后漢書·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饑饉暴至,軍旅卒發,橫稅弱人,割奪吏祿,恃者寡,所取者猥。萬里懸之,首尾不救,徭役并起,農桑失業,兆民呼嗟于昊天,貧民轉死于溝壑矣。 --仲長統《昌言·損益篇》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后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在學習過東漢滅亡的原因之后,向同學們展示林劍鳴:《秦漢史》的目錄,引導學生歸納西漢、東漢滅亡的原因。 學生通過觀察圖,提取關鍵信息,了解東漢政權衰亡的原因,分析兩漢衰亡的原因。 培養學生閱讀史料、讀圖、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四、兩漢時期的文化 這一部分不做重點內容,實際授課過程中,這部分內容很可能沒有時間講授,教師主要應該將文化與政治生活相聯系,歸納出現這種文化現象背后的原因,并將課本中的文化進行歸納,筆者的歸納為:史學、文學、科技(醫藥、農業、天文、數學)課堂小結 學生通過教師的介紹以及相應的教學活動,對西漢與東漢的歷史有所掌握。教學反思1、本課因為時間舉例學生較為久遠,所以難以與學生產生共情心理,學生理解一些內容較為困難。 2、本課使用的材料過多,真正到實踐中學生未必都能接受。 3、本課內容過多,同時存在著一些內容上的重復。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