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第 學期單元備課單元備課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第二單元單元知識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為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內容,上承原始社會相關內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下啟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重在夯實夏商周時期的基礎知識。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奴隸社會,它開創(chuàng)的王位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隨后的商朝,創(chuàng)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特征的文明成就。到了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實行分封制,通過各級貴族維系國家的統(tǒng)治。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統(tǒng)治權威衰落,整個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兼并戰(zhàn)爭、制度變革和思想學術的繁榮,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 課標分析 ⑴了解夏商周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yǎng)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⑵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fā)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⑶了解夏商周時期是中國王朝產生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青銅器和甲骨文反映了當時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⑷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zhàn)國七雄的局面,知道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及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⑸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y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y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⑹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與發(fā)展,探究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 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夏朝創(chuàng)立了世襲制,了解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影響。 3.通過閱讀教材,了解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知道司母戊鼎;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了解春秋時期經濟的發(fā)展,知道春秋爭霸的原因、表現(xiàn)、影響。 5.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戰(zhàn)國七雄,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戰(zhàn)役,知道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了解變法的內容,分析變法的影響。 6.通過閱讀教材,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原理、作用。 7.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百家爭鳴的出現(xiàn)及影響,知道老子莊子與道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與儒家思想、墨子與墨家思想、韓非與法家思想。 8.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jù)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單元教學重點: 分封制、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商鞅變法、百家爭鳴。單元教學難點: 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隸制的進步性和殘酷性;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歷史作用; 百家爭鳴的影響。單元教學措施: 【教師活動】提問: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和社會變革”單元內容如何概括? 第二單元的知識結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早期國家指的是夏商西周時期,這是我國早期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迄今發(fā)現(xiàn)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商朝的青銅冶煉技術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諸侯,對疆域的控制更加穩(wěn)固。 社會變革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是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度漸趨瓦解。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促進了農業(yè)發(fā)展。各諸侯國的變法推動了社會進步,思想文化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學生活動】觀看PPT,了解單元概述 1.知識點概括 【教師活動】講解本單元8個重要的知識點。 【學生活動】傾聽教師講解,理解課標對本單元內容的描述。 2.具體知識點講解 (1)夏商周三代更替 【教師活動】講述該知識點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重點分析夏朝建立后制度的變化。展示堯舜禹時期部族聯(lián)盟首領位子承繼方式的材料和啟繼任夏朝首領的材料,提問學生選拔首領的標準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教師概括伴隨著夏朝建立,啟繼承王位,標志著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由之前的選賢與能,變成了血緣關系。 (2)西周分封制及其作用 【教師活動】重點分析分封制的內容與作用。出示克盉及其內部銘文,提問學生克是以什么身份被封為燕的諸侯;克可以從周天子那里獲得什么東西;克到達燕地后,需要做一些什么。 教師概括分封制的對象和內容,層層分封最終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等級結構。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克以周王室的身份前往燕,獲得了土地和人口,需要為周天子鎮(zhèn)守疆土。 (3)青銅工藝的成就與甲骨文 【教師活動】介紹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講述中國青銅器的發(fā)展歷程。展示夏朝青銅器,指出它們主要是飲食所用器具;展示不同級別的人使用的青銅器配置,提問學生青銅器的功能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師概括青銅器從食器演變?yōu)槎Y器。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從主要為食器變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教師活動】展示甲骨文中“婦好娩女”拓片,提問學生甲骨文的功能是什么。 教師概括甲骨文有記事的功能,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展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指出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甲骨文有記事功能。 (4)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教師活動】講述該部分重點知識,展示生產工具的演變。提問學生鐵器的優(yōu)點是什么,以及鐵農具的使用和推廣有什么影響。 教師概括與石器相比,鐵器更加鋒利耐用,硬度也更高;相比銅器,鐵器更硬不易折斷,鐵礦分布更廣,價格相對便宜,而且鐵器比青銅器更耐用、鋒利,更加適用于日常生活。鐵質農具和牛耕的出現(xiàn),促進了農業(yè)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fā)山林、擴大耕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鐵器更加堅硬耐用,使用推廣鐵農具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教師活動】講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變化,出示城濮之戰(zhàn)與長平之戰(zhàn)的情況對比表,提問學生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與春秋時期戰(zhàn)爭相比有何不同。 教師概括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投入兵力多、時間長、傷亡重,春秋時期戰(zhàn)爭的目的是爭霸,而戰(zhàn)國時期是兼并。大規(guī)模的兼并戰(zhàn)爭使得社會動蕩,但同時也加強了社會統(tǒng)一的趨勢。 【學生活動】觀察表格,思考回答: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規(guī)模更大。 (5)商鞅變法 【教師活動】講述商鞅變法的內容,提問學生這些內容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教師概括變法可以集權、富國和強兵,對于秦國實力的增強以及之后完成統(tǒng)一,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政治方面可以加強中央權力,經濟方面可以讓國家富裕,軍事上可以讓國家軍隊戰(zhàn)斗力更強。 (6)都江堰水利工程 【教師活動】講解都江堰部分的知識點。 【學生活動】聆聽、思考。 (7)老子和孔子 【教師活動】講解老子與孔子的思想主張及代表作。展示孔子核心思想“仁”,及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提問學生何為“仁”? 教師解釋就是有愛心,有同情心,凡事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仁”的思想包含著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孔子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每個人都以此為標準,做到修身、律己,然后推廣到自己的家庭,最后一步步治國、平天下,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仁”就是關愛他人、理解他人、幫助他人。 (8)“百家爭鳴”的影響 【教師活動】講解主要學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分析“百家爭鳴”的巨大影響。 【學生活動】聆聽、思考。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指出夏商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對中華文明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單元課時安排: 第1課時:第4課 夏商周的更替 第2課時: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第3課時: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第4課時:第7課 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第5課時:第8課 百家爭鳴 第6課時:單元復習單元評價設計:(仿宋三號) 1.《禮記》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其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這里“天下為家”的含義是( ) A.天下為大家所共有 B.天下為一家所私有C.天下一家和睦團結 D.天下處處可以成家 【答案】B 【解析】《禮記》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其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边@里“天下為家”的含義是天下為一家所私有。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禹死后,啟憑借強大的勢力繼承了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所以B項符合題意;而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 2.(2022年山東東營)古時《三字經》“夏傳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開創(chuàng)了(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答案】B 【解析】古時《三字經》“夏傳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開創(chuàng)了世襲制。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B項正確;原始社會末期實行禪讓制,西周盛行分封制,秦朝推廣郡縣制,排除ACD。故選B項。 3.(2022年四川成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廩”(指糧倉)、“畎”(指田間水溝)、“園田”(指為農田施肥)等字,這反映出商代( ) A.手工業(yè)的新發(fā)展 B.私有觀念的產生 C.農業(yè)技術的進步 D.賦稅負擔的繁重 【答案】C 【解析】根據(jù)題干材料“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廩”(指糧倉)、“畎”(指田間水溝)、“園田”(指為農田施肥)等字”可知,商代有了糧倉、有田間水溝,還為農田施肥,這反映出商代農業(yè)技術的進步,C項正確;題干材料體現(xiàn)的是商代農業(yè)技術的進步,與手工業(yè)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體現(xiàn)的是商代農業(yè)技術的進步,沒有體現(xiàn)私有觀念的產生,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賦稅負擔的繁重,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2年北京)西周初年的整體戰(zhàn)略是穩(wěn)定西北,開發(fā)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wèi)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翼,東控徐準。(見圖)這反映出西周統(tǒng)治者( ) A.制定刑法,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 B.躲避戰(zhàn)亂,多次遷移國都 C.實行分封,擴大統(tǒng)治范圍 D.發(fā)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 【答案】C 【解析】根據(jù)題干“西周初年的整體戰(zhàn)略是穩(wěn)定西北,開發(fā)東南……齊、魯是前哨,衛(wèi)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翼,東控徐準”結合所學知識,這反映出西周統(tǒng)治者實行分封,擴大統(tǒng)治范圍。西周初年,周王根據(jù)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wěn)定政局,擴大統(tǒng)治范圍,C項正確;“躲避戰(zhàn)亂,多次遷移國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制定刑法,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發(fā)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項。故選C項。 5. (2022年四川達州)2022年春晚舞臺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銅面具,讓國人領略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奪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銅器中最重的是 A. 四羊方尊 B. 利簋 C. 司母戊鼎 D. 青銅面具 【答案】C 【解析】商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銅器中最重的青銅器,C項正確;四羊方尊重量34.5公斤,利簋重7.95千克,青銅面具可重達100公斤,排除ABD。故選C項。 6.(2022年四川樂山)河南安陽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帶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萬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該文字是 ( ) A.甲骨文 B.陶文 C.玉石文 D.金文 【答案】A 【解析】根據(jù)題干“河南安陽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帶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萬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 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一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備的文字,對我國文字的形成和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的,A項正確;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符號,與“甲骨上的文字”不符,排除B項;玉石文與題干“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不符,排除C項;金文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晚于甲骨文,排除D項。故選A項。 7.(2022年湖南湘潭)以下是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據(jù)此可知( )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A.漢字的傳承發(fā)生異變 B.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簡到繁 C.漢字的發(fā)展一脈相承 D.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隸書,漢字“中國”的字形有相似之處,其演變是一脈相承的,C項正確;從材料可知,漢字的傳承沒有發(fā)生異變,排除A項;從材料可知,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繁到簡,排除B項;漢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會意等,排除D項。故選C項。 8.古代重慶是巴族的主要活動地。在已發(fā)現(xiàn)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精美的劍、矛、鉞、戈等巴式銅兵器。由此可推斷當時的巴族( ) A. 有較發(fā)達的稻作農業(yè) B. “武舞”與“跳歌”并存 C. 掌握了金屬冶鑄技術 D. 尚處于氏族部落階段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巴式銅兵器”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巴族掌握了金屬冶鑄技術,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銅兵器”與農業(yè)、祭司無關,AB錯誤;氏族是以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自然形成的人類共同體,材料與之不相關,因此D錯誤。綜上故選C。 9.如圖農具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生產技術進步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xiàn)鐵農具和牛耕,戰(zhàn)國時期得到擴大、推廣,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農業(yè)發(fā)展,所以B項符合題意;骨耜是河姆渡人從事水稻種植的主要生產工具,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耬車是西漢時期的播種工具,所以C項不符合題意;曲轅犁是唐朝時期農民改進的耕地工具,所以D項不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B。 10.(2022年廣東)《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內容豐富。其中,不僅提到252種動植物,還描述了動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也有選擇農作物良種的概念。這表明,《詩經》( ) A.文筆清新節(jié)奏明快 B.內容通俗易懂 C.蘊含樸素科學意識 D.韻律典雅優(yōu)美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不僅提到252種動植物,還描述了動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也有選擇農作物良種的概念”可得出《詩經》蘊含樸素科學意識,C項正確;文筆清新節(jié)奏明快、內容通俗易懂、韻律典雅優(yōu)美與材料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 (2022年山東聊城)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簡稱的由來大體有三種:第一,取全稱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第二,因境內山、河、湖而得名;第三,由古地名或古國名演化而來。下列省份簡稱的由來屬于第三種的是( ) A.河南湖南 B.江西陜西 C.遼寧浙江 D.山東山西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山東簡稱魯,山西簡稱晉,都是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國名演化而來的,D項正確;河南簡稱豫,湖南簡稱湘,江西簡稱贛,陜西簡稱陜,遼寧簡稱遼,浙江簡稱浙,都與古國名無關,排除ABC項。故選D項。 12.“他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終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偉業(yè)。”這里的“他”是( ) A.周武王 B.齊桓公 C.晉文公 D.楚莊王 【答案】B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春秋第一個霸主。齊國齊桓公在位時,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故選B。 考點: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問題。 材料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材料二 (1)材料一記錄的是中國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言論?指出他是哪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根據(jù)載體不同,史料可以分為①文字史料、②實物史料、③口述史料等類型,分別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屬于上述哪種類型(寫出對應的序號即可)。請寫出至少兩種獲取史料的方法。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分別舉例論證近代中國社會的“沉淪”和“上升”。 【答案】(1)孔子;儒家學派。 (2)材料一:①。 材料二:②。 方法:上網(wǎng)查閱,到圖書館(博物館)查閱,實地調查,人物訪談等。 【解析】 (1)根據(jù)材料一《論語》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因此材料一記錄是中國古代孔子言論。據(jù)所學知識,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2)材料一是著作,因此屬于文字史料;材料二是出土的雜劇陶俑,屬于實物史料。可以通過上網(wǎng)查閱,到圖書館(博物館)查閱,實地調查,人物訪談等獲得史料。單元教與學活動設計: 情境1、學會計算歷史年代,了解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制作史前時期歷史發(fā)展時間軸,編寫簡要的歷史大事年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時空觀念。 情境2、觀察并識讀《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圖》《周初分封諸侯國示意圖》《春秋爭霸形勢圖》《戰(zhàn)國形勢圖》《都江堰示意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了解史前時期中國古人類主要遺址及分布特點,他們的生產生活——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情境3、通過解讀二里頭一號宮殿復原圖、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的銅牌、二里頭出土的銅鼎、商代銅爵、戴枷奴隸陶俑、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銘文、三星堆青銅面具、刻有文字的甲骨、知識拓展:金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鐵農具、春秋護頭銅胄、山東臨淄春秋殉馬坑、勾踐劍夫差矛、銅冰鑒、戰(zhàn)國銅壺、人物掃描商鞅、商鞅銅方量、李冰石像、都江堰、知識拓展:“震不跨”的都江堰、老子像、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論語》書影、孔子像、墨子像、相關史事:“諸子”的“子”、孟子像、《韓非子》書影、知識拓展:《詩經》和“楚辭”等圖文資料,獲取有效信息,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認識圖文資料是了解古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情境4、搜集史前時期相關的圖片,將歷史圖片進行分類,配上文字說明。在此基礎上,開展“圖說歷史”的活動,以黑板報、手抄報、歷史圖集等方式進行交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史料實證。 情境5、查閱、整理夏商周時期對社會生產起促進作用的技術發(fā)明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相關材料(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鐵農具、牛耕技術、都江堰工程),組織一場微型的古代科技圖片展,從而更好地理解生產技術對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作用,樹立熱愛勞動、追求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家國情懷。 情境6、查閱、整理夏商周時期周武王、齊桓公、商鞅、李冰等杰出人物的相關材料,組織開展故事會,學習體會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家國情懷。 情境7、搜集夏商周時期出土的二里頭遺址銅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銅器,山東臨淄春秋殉馬坑等舉辦出土文物鑒賞會,認識出土文物在考古中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史料實證。 情境8、選擇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如商鞅變法,在查閱史料的基礎上,編寫歷史劇的腳本,分配角色,進行排練,成熟后在班級或校內演出。 情境9、圍繞中國古代歷史上重大的、綜合性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展開討論,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各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xiàn)”等。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