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 第2課 物質、意識、運動、規律認識論 第4課 認識、實踐、真理(唯物)辯證法 第3課 聯系、發展、矛盾社會歷史觀 第5課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基本規律、人民群眾價值觀、人生觀 第6課框架引領1、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什么?矛盾問題的精髓是什么?2、矛盾的含義、基本屬性及其關系。3、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4、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5、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6、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7、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地位、意義。溫故知新課堂導入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認識論)新課講授4.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學習目標1.準確理解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別和聯系,準確理解實踐的含義和特點。2.理解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3.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參加實踐活動,獲取直接經驗。1.什么是認識?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及其關系?2.什么實踐?(含義、基本形式、特點)3.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來源、動力、標準、目的)認識如何反作用于實踐?4.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5.為什么說“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自學導讀01認識與實踐閱讀與思考上述三種關于認識的觀點有何不同 老子提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荀子提出,沒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認為人的知識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學習積累而成。柏拉圖提出“認識即回憶”,認為存在一個獨立于現實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識來源于對其中“理念”的回憶。看到了人獲得間接經驗的重要性,但否認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的知識和才能是后天在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的。是一種唯心主義,認為存在脫離客觀世界的“理念世界”,認識來源于對“理念”的回憶。1、認識(1)含義:認識是 主體 對 客體 的 能動反映。主體人類特有≠動物性質積極的≠被動的反映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注意:意識和認識。1.體系不同: 意識屬于唯物論,認識屬于認識論。對應的概念不同: 意識與物質對應 認識與實踐對應2.含義不同: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含主動形成和被動接受)。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主動形成)3.層級不同 意識包括感覺和思維;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P48第一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2)認識的形式和階段P48第一段感覺:看到顏色、聞到味道、觸摸到形狀等(個別屬性)知覺:對蘋果整體認知表象:當蘋果不在眼前時,根據記憶可以浮現它的樣子。概念:用語言概括出蘋果的本質屬性,具有抽象性。判斷:哪種是蘋果,哪種不是蘋果。推理:根據蘋果落地,得出萬有引力規律。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生動的直觀”“抽象的思維”認識與實踐知識歸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區別 是對事物的現象、外部聯系、各個方面的認識 是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的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聯系 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 ②感性認識是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③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實踐是 人們 改造 客觀世界 的 物質性活動。實踐的主體≠動物 人類特有≠認識2、實踐P49第二段客體、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主觀思維活動≠認識活動實踐有三層含義: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實踐是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這意味著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中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1)含義橋梁【客觀】設計方案【主觀】修建橋梁【實踐】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思考:如何理解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判斷下列實踐活動屬于什么形式?1.修建港珠澳大橋2.秋收起義3.雜交水稻的培育4.老師講課①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例如:興修水利、植樹造林②變革社會的實踐例如:革命(在階級社會)改革(社會主義社會)③科學實驗活動例如:自然科學試驗(如太空育種試驗);社會科學試驗(如改革試點)注意:實踐除了三種基本形式之外還有其他形式,例如教育、藝術、醫療等實踐。實踐的基本形式2、實踐的形式認識與實踐(3)實踐的特點① 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例:農民伯伯種小樹苗實踐的主體(農民伯伯)實踐的手段(鋤頭等工具)實踐的對象(小樹苗)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也是客觀的。認識與實踐能動性關鍵詞:藍圖、計劃、方案、規劃② 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界的實踐中表現創造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如社會制度的更替實踐是能動性活動原因實踐主體(人)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社會的過程中創造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如電視機、電腦、空調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認識與實踐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a.社會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b.歷史性:人的實踐活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問題:(1)港珠澳大橋是一人之功還是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2)如果把時間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橋能建設成功嗎?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 認識與實踐知識歸納:實踐的特點實踐的特點 理解 側重點 關鍵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 ②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 受客觀因素的影響 主體、對象、手段、工具、環境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①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 ②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 ③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 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計劃、方案、布局、藍圖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①社會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歷史性:人的實踐活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社會性、歷史性 合作、共同、團隊、當時條件、歷史階段0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側重于“從無到有”)注意:認識的來源≠認識的途徑人類認識的來源是實踐,而且也是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不是唯一途徑。認識途徑直接經驗:通過實踐獲得間接經驗:通過讀書學習或從別人那里獲得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側重于“認識從舊到新,從不全面到全面”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實踐產生新問題和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改造著人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推動著人們去探索研究(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是根本(第一位)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主、客觀的比較和對照驗證認識的真偽)主觀認識和認識的對象都不能充當標準。①客觀事物②主觀認識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無法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多數人公認的觀點科學理論權威的話原有的認識實踐(主觀見之于客觀)(橋梁)主觀認識客觀世界原因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歸宿)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歸宿。②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紙上談兵)情景探究 重點突破(強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注意:1、認識的過程圖式:實踐——認識——實踐2、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原理總結: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對人的實踐活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①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參加社會實踐。②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理性認識 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直接現實性實踐反作用決定感性認識 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含義: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思維導圖4.11.(2022·全國乙卷)穿山甲原來被作為重要的藥用野生動物,近年來受人類活動影響我國穿山甲數量急劇下降,在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穿山甲未被繼續收載。2020年6月5日,國家林草局發布公告,將穿山甲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人們對野生動物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這表明( )①認識只有不斷變化才能正確指導實踐②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促進社會文明進步③認識發展的目的在于不斷創新原有觀點④社會實踐的需要是認識發展變化的動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練習2.(23湖北)“十三五”期間,水產育種人聚焦漁業種苗問題,突破水產育種的“卡脖子”難題,填補多項技術空白,寫好“藍色種業”大文章,使得漁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說明:①科研意識轉變程度決定科研水平達到的高度②實踐提出的問題引導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③實踐主體的能動性是檢驗科技進步的標準④創新能力的提高推動實踐發展和認識深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練習3.(23全國乙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給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這一論述的認識論根據是①發展著的社會實踐不斷向認識提出新的課題②社會實踐為認識發展創造了越來越優越的條件③滿足社會實踐的需要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和歸宿④社會實踐為驗證認識正確與否提供了客觀標準A.①② B.①③ C.②④B練習14(23全國甲卷)為解決傳統菌業生產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1983年,林占熺團隊引進某原產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經過不斷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適應范圍廣的優質草種;1986年,該團隊“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新技術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創造性地實現了菌與草的結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將菌草的漢語拼音確定為菌草的英文名稱。隨著研究的深入,林占焓團隊創立了“菌草學”這門新興學科,拓展應用菌草技術于沙漠治理、飼料生產和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開發等領域,菌草新興生態產業逐漸成型。(1)社會實踐的需要推動我國菌草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運用認識論的知識對此加以闡釋。(12分)練習【參考答案】①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林占熺團隊引進某原產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經過不斷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適應范圍廣的優質草種;1986年該團隊“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新技術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創造性地實現了菌與草的結合;隨著研究的深入,林占焓團隊創立了“菌草學”這門新興學科,拓展應用菌草技術于沙漠治理、飼料生產和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開發等領域。練習祝你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新課件).pptx 人類探測火星的歷程已有很多年,中國后來者居上.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