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第八課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核心考點1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一、文化的民族性1.文化具有民族性(1)民族文化的含義: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2)民族文化形成: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或多或少借鑒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二、文化具有多樣性1.文化多樣性的原因:①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2.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點撥提升】1.文化多樣性的意義:(1)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2)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不論是中華文化,還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造的成果,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2.我們強調“指導思想一元化”和“文化發展多樣化”,二者是否沖突呢?(1)文化發展必須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抵制錯誤思潮的影響。中華文化的發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保證文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2)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必須尊重文化多樣性,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立足社會實踐,推動文化創新。[易混易錯]1、發展文化必須要消除差異,實現大同。×【解析】錯在“消除”。2、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3、文化多樣性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解析】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4、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解析】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5、要認同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本民族文化。×【解析】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核心考點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一、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1.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關系: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2.原因:①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不僅不會成為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障礙,反而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②正是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③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偉畫卷。3.推動文化交流:(1)背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2)要求: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大題有法寶]有人認為:文化交流既能夠減少文化差異,又能夠增強本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如何評價此觀點 ①文化交流不會減少文化之間的差異,相反,加強文化交流,可以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從而有利于體現和發展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②文化交流只是提升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必要條件,一種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國際社會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文化交流有利于但不一定能增強本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二、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1.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關系: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2.原因:①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②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3文化交融的意義:(1)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才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2)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易混易錯]1、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孤立的,也是完全封閉的。×【解析】民族文化的發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完全封閉的,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借鑒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2、文化多樣性能使世界各國人民相互尊重、同步發展。×【解析】錯在“同步發展”,不可能實現同步發展。3、文化交融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解析】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4、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是文化交流的障礙。【解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與交流,不僅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礙,而且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5、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解析】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6、堅持文化交流,就是堅持相互認同,消除差異。×【解析】堅持文化交流,就是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7、文化交流就是文化交融。×【解析】文化交流不能等同于文化交融。【點撥提升】1.文化交融是指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強調的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鑒,既豐富本民族文化也能繁榮世界文化。不能說成文化趨同或逐漸統一。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不能等同、不能混淆:(1)二者的界定和表現不同。①文化交流是彼此間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通文化的有無,促進文化豐富和發展。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語言、報刊、網絡等)使得文化得以傳播。②文化交融強調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滲透,難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2)二者側重的結果不同。①文化交流側重的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傳播開來,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②文化交融側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甚至是沖突碰撞之后發展升華,產生新文化的過程。③文化交流發生的是量變,文化交融發生的是質變。(3)二者的意義不同。①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②文化交融的意義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③二者的區別在于文化交流間接促進文化發展。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3.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礎上的。4.文化多樣性與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關系:(1)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前提。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得世界文化呈現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時也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鑒、學習提供了可能。(2)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促進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堅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3)開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來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之間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過程。5.理解進行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對文化發展的意義和態度:(1)意義:①通過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博采眾長,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②可以推動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本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③可以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2)態度:①進行文化交流,首先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尊重差異,理解個性。③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核心考點3正確對待外來文化一、面向世界、博采眾長1.反對兩種激進的觀點: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點撥提升】文化復古主義:在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死守傳統的教條,不肯對傳統文化持揚棄的態度,不愿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這是一種食古不化的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全盤西化論:在批判封建專制文化、宣傳西方科學、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總體上是一種錯誤的理論,是一種數典忘祖的民族虛無主義,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2.對策: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①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②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③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點撥提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理論依據:(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是尊重文化多樣性的體現。(3)在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交流和交融,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二、立足國情、交流互鑒1.原因:(1)必要性:古代的學問不能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2)重要性: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3)意義: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2.要求: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點撥提升】文化交流互鑒為什么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1)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我們之所以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是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2)我們要躋身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就必須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3)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體現了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我”是文化交流的主體,首先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只有立足于我國的國情,才能準確地把握我國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明確文化交流的正確方向、指導思想、根本方針、目的任務和途徑道路,才能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達到吸收外來營養,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目的。[易混易錯]1、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解析】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2、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屬于文化復古主義。×【解析】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屬于全盤西化論。3、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4、只有吸收外來文化的成果,才能為解決中國的問題發揮積極作用。【解析】只有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才能為解決中國的問題發揮積極作用。5、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時,要尊重外來文化,要反對封閉主義,全盤吸收外來文化。【解析】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時,要尊重外來文化,要反對封閉主義,吸收外來文化有益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