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單元主題:大一統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大單元教學設計單元主題 秦漢大一統的建立和鞏固,使中華民族走向多元一體單元內容: 本單元主要有7課,分別按照政治、經濟、文化的類別來編排。第9課到13課,主要內容是關于秦朝和兩漢的政治發展,重點內容有秦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體制,秦的暴政和速亡,西漢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東漢光武中興;第14課到15課是關于兩漢時期的經濟文化,重點有絲綢之路、造紙術、張仲景、華佗和《史記》。單元學情: 本單元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秦朝開啟了中國大一統的局面,首次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進行了統一,讓大一統的觀念融合發展;兩漢時期對大一統進行鞏固,繼續對大一統進行深化。課題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課型 新授課課時 1課時課程標準 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單元主題 秦漢大一統的建立和鞏固,使中華民族走向多元一體。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的標題是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通過集體備課,我們將本單元的單元主題確定為:大一統,本課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為主要內容,從正向證明鞏固大一統的具體措施,下一課將從反面證明如何避免威脅大一統,正反結合,相輔相成,讓學生全方位、立體化地認識大一統。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12課,主要學習四塊內容:“推恩令”的實施,“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和鹽鐵專賣、北擊匈奴。這四塊內容共同構成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是秦中央集權制的鞏固和延續,這也為以后學習唐宋元加強鞏固中央集權打下了基礎。因此,本課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的知識點在歷年的考試中常有體現。2.學習者分析:3.學習目標確定:4.學習評價設計:學習者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因為剛接觸歷史這一學科,缺乏綜合分析能力,尤其是史料分析能力不足。因此本課教學中將利用情景教學法、史料閱讀法、問題探究法、直觀展示法、列表歸納法等方法,通過多媒體組織教學,完成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確定 知道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大一統”王朝的主要史實。 知道“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含義和作用。 感知漢武帝為維護國家統一所作的努力,認識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是中華民族長期永恒的任務。 重點:推恩令的實施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難點:“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學習評價設計 通過課堂的問題回答和學生活動展示,進一步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 通過課堂的練習檢測,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課后作業能夠提出自己的思考。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從課題導入,引出大一統的概念。引導學生回顧秦朝大一統的措施,可由于秦朝短暫而亡,大一統局面受到沖擊,經過西漢初年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西漢吸取秦速亡的教訓,出現了中國古代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鞏固奠定了重要基礎。 回顧秦朝大一統措施和西漢之初的“文景之治”。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歷史概念,落實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通過回顧知識,形成聯系性的知識脈絡。一、大一統之由(背景) 可漢武帝為何要鞏固大一統呢?當時的社會出現了什么問題?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案上的材料,指出漢武帝時期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方面出現的問題。 出示材料:(附學案) 材料一:《西漢前期形勢圖》 材料二: 材料三: (冒頓單于派人送一封信給西漢王朝皇太后呂雉)“如今你的丈夫也去世了,你成了老寡婦,咱倆如此悶悶不樂,不如搭伙過日子,豈不美哉?” 呂后回信:“我呂雉年老色衰、牙齒都掉了、走路都站不穩了。如果這樣做會玷污了您的。” ——整理自班固《漢書》 小組合作,總結概括漢武帝時期所面臨的的危機。 (一)政治:諸侯勢力過大豪強地主驕橫 (二)經濟:地方豪強財力雄厚國庫空虛 (三)思想:社會思想混雜動搖社會安定 (四)軍事:匈奴不斷襲擾侵犯西漢國威 通過對漢武帝時期社會背景的探究,讓學生能身處歷史環境中考慮社會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二、大一統之策(措施) (一)政治:實施“推恩令” 過渡:而當時的少年天子劉徹才僅僅16歲,比大家大不了多少,那還是一個懵懂的青春期少年,可他并沒有退縮,而是勇敢扛起時代的重任,一步一步解決西漢王朝的問題。你能結合課本57—61頁的知識,總結概括漢武帝應對危機,分別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方面實行哪些措施? 首先針對諸侯勢力過大的問題,漢武帝沒有直接暴力削藩除國,而是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了推恩令。 出示材料:推恩令示意圖。 師:結合課本58頁的知識,說說什么叫做推恩令?誰推的恩?(漢武帝)誰受到恩惠?(諸侯嫡長子及其子弟)推恩令前后諸侯領地有什么變化?(越來越小)誰才是背后最大的獲益者?(漢武帝)為什么呢?推恩令表面上是漢武帝在推廣自己的恩德,其實是增加分封的人數,削減諸侯的封地,一邊削你的地,一邊還要讓你感恩戴德,實屬高招、妙招! 過渡:面對豪強地主的驕橫無理,漢武帝還設置刺史制度。 出示材料: 一、豪強強占田宅超過定制,以強凌弱; 二、長官背公向私,侵漁百姓; 三、長官不恤百姓,肆意殺人; 四、長官任人不當,徇私棄賢; 五、長官的子弟付勢欺人,為非作歹; 六、長官與豪強勾結,背令枉法。 ——改編自《刺史六條》 師:刺史是誰派去的?刺史主要監視哪些人和哪些方面? 過渡: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經濟:鹽鐵專賣 過渡:面對地方豪強財力雄厚,而中央卻國庫空虛,漢武帝又是如何巧妙構思的呢? 出示材料:《西漢鹽鐵工官分布圖》 師:漢武帝想從根本上把國民經濟命脈(鹽鐵的經營權)的從豪強地主手里轉移到國家手里,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 師:鹽鐵專賣主要打擊了誰?(豪強地主) 而誰又從中獲利呢?(百姓:保證正常的生活所需;中央政府和皇帝:巧妙地削弱地方財力,讓大量財富集中于中央,充盈國庫。) 除此之外,漢武帝還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出示材料: 師:五銖錢因為重量較輕,攜帶方便,通行達七百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久的錢幣之一。 過渡:漢武帝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讓老百姓吃得起、用得起,生活安定、經濟發展,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經濟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 思想:“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過渡:最難控制的就是人的思想,面對諸子百家思想混雜的社會局面,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師:什么叫做“罷黜”?(抑制)百家指哪幾家?包含儒家嗎?為什么漢武帝最終采納選擇了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呢? 出示材料: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忠君守禮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 ————整理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師:董仲舒不斷汲取各家思想之精華,適應社會發展和君主統治所需,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 師:新在哪里?(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主要是以“仁”為核心,倡導民貴君輕,但是漢武帝時期卻以忠君守禮為核心,忠君代表以君主為核心,以法令、權威來讓臣民懾服,加強中央集權,這是哪家的思想? 法家。由此可見此時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各流派理論,符合君主集權的需要,受到漢武帝的贊賞,也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鞏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 師:漢武帝又是采取什么方式,統一思想,尊崇儒術的呢? 出示材料: 師:秦朝為統一思想,實行了焚書坑儒,漢武帝運用了另一種方式——辦學(太學等機構)講經,“經”主要指哪家學派的經典?(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秦漢都是在統一思想,哪種方式更有智慧呢?為什么? 師:漢武帝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加強中央對思想的控制。并且西漢時期入仕從政必須要通曉儒學,這就意味著西漢的統治階層皆是儒士,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各個階層思想方面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過渡:漢武帝通過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措施,西漢國力相比西漢初年來說得到了提升,面對邊疆匈奴的侵擾,漢武帝又將如何應對呢? 軍事:北擊匈奴 師:西漢與匈奴的交戰中,最有名的就是漠北戰役,請大家觀看視頻,結合教材60頁,找到這場戰役的幾個關鍵詞(時間、將領、結果、影響)。 播放視頻:《漠北戰役》 師:漢武帝通過北擊匈奴,進一步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在軍事上加強了中央集權。 通過戰爭與匈奴不斷交流,漢武帝沒有摒棄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也相互融合,慢慢地形成我們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 觀察推恩令前后領地變化,分析得出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 解讀史料,認識刺史監視的對象和內容。 理解歷史概念,形成正確的歷史解釋。 秦漢對比,分析秦漢統一思想的不同方式,感受漢武帝的雄才大略。 觀看視頻,了解漠北戰役。 通過史料實證,結合教材內容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得出漢武帝實行的相應的解決措施,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觀念和唯物史觀。三、大一統之思(影響)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會產生什么影響? 出示材料:《西漢疆域圖》 出示材料: “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 師:漢武帝時期,廣西、貴州、云南等地首次納入中央版圖,奠定了今日中國版圖的基礎。 “漢武帝將漢初“文景之治”時的兩百余萬平方公里拓展到四百余萬平方公里。而人口經過暴增之后,已經達到6000萬上下,占當時世界的總人口的60%。” ——整理自葛劍雄《中國歷代疆域變遷》 師:西漢疆域相比秦朝和西漢初年“文景之治”時更加遼闊,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占世界總人口數的60%。 出示表格: 師:回顧本課,漢武帝在政治上實施“推恩令”,經濟上鹽鐵專賣,思想上“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軍事上北擊匈奴,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對邊疆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鞏固了大一統。西漢王朝由此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力強盛,這是一個比“文景之治”更加繁榮開放的治世,西漢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而建立這一切的漢武帝: 出示材料: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他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武大帝》 師:少年天子漢武帝有勇氣、有擔當,運用的智慧解決了社會問題,用自己的胸懷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世界開始真正認識到中國,國家有尊嚴、民族有自信的大國形象開始出現在世界舞臺之上,讓漢不僅僅成為一個王朝的名字,更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師:大一統促進國家繁榮、社會發展,因此它成為后世追求的一種典范。 大一統促進民族融合,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相互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大一統是一種胸懷。 大一統促進中華民族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強烈的認同感,成為你我心中無法割舍的家國情懷。 總結本課知識,探究漢武帝大一統的影響。 通過進一步闡述大一統的重要影響和意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落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板書設計 單元主題:大一統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一、政治:實施“推恩令” 二、經濟:鹽鐵專賣 三、思想:“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四、軍事:北擊匈奴課堂練習 1.(2021·山東省·歷年真題)“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進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國歷史上他第一次確立了儒家在國家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他”是( ) A. 漢武帝 B. 漢高祖 C. 隋文帝 D. 明太祖 2.(2021·湖南省·歷年真題)漢武帝為籌措對匈奴作戰的經費,向地方富商借貸,但有些富商大賈唯利是圖,不關心國事,擔心朝廷不能獲勝而不肯借貸。對此,漢武帝( ) A. 頒布推恩令 B. 統一度量衡 C. 實施鹽鐵官營專賣 D. 命張騫通西域 3.(2021·山東省·歷年真題)西漢時期,漢武帝為打破“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從以逆京師”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A. 頒布“推恩令” B. 實行鹽鐵專賣 C.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設置西域都護 4.(2011·湖北省·歷年真題)秦統一六國后,建立起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修筑萬里長城。漢通過休養生息、解決王國問題、獨尊儒術和北擊匈奴,出現了“大一統”。從上述內容可以概括出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為( ) A.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B. 社會變革 C.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 D. 國家的產生和發展 5.(2021·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年真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九年級1班的同學以“感悟中華文化”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請你幫他們一起完成。 【觀影片】第一組同學通過觀看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對國寶“嘉平石經”開展探究。 ——摘編自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解說詞 最早把儒家經典定為“官方法定教科書”的是漢代哪一位皇帝?這一做法與他接受董仲舒的哪項建議有關?熹平石經具有怎樣的歷史價值?學習延伸 查閱相關書籍,談談大一統對我們今天社會的影響; 2.根據相關資料和今天所學,你認為漢武帝有哪些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