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 世界大家庭 綜合練習--2023-2024學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級上冊
一、非選擇題
讀下圖,回答問題。
1.甲圖所示為 聚落,乙圖所示為 聚落。
2.據丙圖中信息分析,ABC三處聚落選址的共同環境因素是
(至少2條)。
3.ABC三處最可能優先發展為城市的是 。
4.一般而言,地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人口密度較________(大、小);印度和加拿大相比較,人口密度較小的是________。
5.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其中鄉村聚落大多沿下列哪些地方分布( )
A.河流 B.山麓 C.荒漠 D.公路
6.【共同命運 中非合作】
材料一:2017年5月31日,由中國公司承建的肯尼亞蒙巴薩—內羅畢鐵路建成通車。蒙內鐵路的修建歷時三年,是東非鐵路網的起始段,連接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和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港,全長480公里。
(1)圖中A的地形區名稱是________,蒙內鐵路段的地勢特征是______,蒙巴薩港位于維多利亞湖的____方向。
材料二:旅游業是肯尼亞的支柱產業。肯尼亞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全國有65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11%。其中在蒙內鐵路第二標段144公里的施工戰線上,有120公里需要穿越察沃國家公園。
(2)根據兩則材料分析蒙內鐵路修建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材料三:1963年12月14日中國與肯尼亞共和國建交,并于1978年簽訂貿易協定。此后,雙方關系發展迅速。2017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中國國際商會組織中國企業參加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辦的“第三屆肯尼亞中國貿易周”就是最好的證明。
(3)雙方關系發展迅速得益于中國的什么政策?
材料四:中肯關系是中非關系的縮影,至今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對非投資存量超過250億美元。超過2500家中國在非企業為當地創造了10多萬個就業崗位。中國為非洲近年來的經濟增長所做的貢獻世界有目共睹為,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注入正能量。
(4)中非合作共贏體現出當今時代的主題是什么?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說說中非合作的意義。
7.讀“聚落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聚落可分 和 兩大類.
(2)A、B、C三處聚落都屬于 聚落,三處聚落分布的共同特點是 ,原因是,A、B、C三處聚落最有可能優先發展為城市的是 .
(3)A聚落附近森林資源豐富,在此地建一處造紙廠是否合理?為什么?
8.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
9.分析表格中提供的數據,回答問題。
發達國家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發展中國家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美國 31 910 印度 440
英國 23 590 尼泊爾 220
德國 25 620 巴西 4 440
法國 24 170 中國 780
瑞士 38 380 埃塞俄比亞 100
(1)表中的發達國家分布在____洲和____洲。他們中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是____。
(2)表中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____洲、____洲和南美洲。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是____。
(3)目前世界上有很多發達國家,除表中列出的國家外,你能再列舉幾個國家嗎?
(4)從南北半球看,發達國家多分布在____半球,發展中國家多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____半球。
(5)你如何理解當今世界的“南北差距”“南北對話”“南南合作”?
10.觀察世界三大宗教的代表建筑物,回答下列問題
(1)有三位老漢分別是英國的湯姆、沙特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和中國的李明,在一次旅游時乘上了同一架飛機.他們分別使用不同的語言,信仰不同的宗教,到下圖所示的宗教場所進行宗教活動.湯姆使用的語言是________,信仰________教,每個星期天要到________(填字母)去做禮拜.穆罕默德所在的國家位于西亞地區,這里的人種主要是________人種,使用的語言是________,信仰________教,他的宗教活動在________(填字母)進行.老李使用的語言是________,信仰佛教,他的宗教活動是在________(填字母)進行.
(2)三位老漢要在一起交流各自的生活情況,他們最有可能使用的語言是________.
11.巴黎圣母院是一個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景點,2019年4月15日晚巴黎圣母院塔樓起火,火災持續14小時。巴黎圣母院的宗教建筑風格所體現的是( )
A.印度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蘭教
12.某城鎮周圍地區計劃發展:蔬菜和花卉業;林業;水稻種植業;漁業.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C處地形為 ,最適宜發展 ;
(2)B處遠離城區,為平原地形,且靠近河流,適宜發展 ;
(3)D處為湖泊,最適宜發展 ;
(4)A處為城市郊區,適宜發展 ;其理由是 .
1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中南半島第一大河湄公河,源于中國境內的瀾滄江。昌都、景洪、萬象、巴色和金邊都是瀾滄江一湄公河沿岸城市。(如圖《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示意圖》)
【材料二】湄公河流域內各地每年都要經歷一次強度和歷時不同的干旱。2015年底至2016年初,湄公河流域遭遇百年大旱。應湄公河沿岸國家的請求,中國自3月15日至4月10日通過中方境內景洪水電站對下游實施應急補水,幫助緩解旱情。
(1)上圖為該流域內三城市的氣候資料圖。其中②表示上圖中哪一城市的氣候資料?請說明判斷理由。(只判斷,不說明理由不得分)
(2)據圖分析,湄公河流域內的干旱主要發生在什么季節?發生干旱的自然原因什么?
【材料三】綜合新聞:
★2019年3月1 8日至24日,中國和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國家舉辦了第二屆瀾湄周活動,增友情,促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帶來了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合作的新發展。瀾湄六國“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瀾湄合作旨在深化六國睦鄰友好合作,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共同發展,建設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
★泰中羅勇工業固執行董事、商級顧問徐根羅說,湄公河流域國家資源豐富,但許多商品仍處于空白狀態,中國許多優勢產業可以和這些國家進行產能合作,填補這一地區的技術、產品空白,推動湄公河流域的工業化進程。
(3)結合材料,試從區域經濟發展原則的角度,分析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合作的合理性。
14.讀圖,回答問題。
(1)世界最大的半島:① ,該地主要信仰 教。最高的山脈:② 最高的高原:③ 河流:C
(2)讀圖,因為 ,所以圖中亞洲河流流向的特點是 。
(3)請描述C地的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該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
15.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勻的,但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讀下圖,回答問題。
(1)據甲圖分析,從地形類型看,世界約有56%的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________地區。試舉一例世界人口稠密分布區:________。
(2)據乙圖分析,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________半球;按緯度來說,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緯度地區。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共同的氣候特點是________。
(4)我國的人口分布以________線為界,東南多,西北少。
16.讀圖回答:
(1)A是________語分布區,該地居民大多信________教.
(2)B處分布著最廣的是________人種.
(3)C地區說________語,該地區的居民多信仰________教.分布著________人種.
(4)E是________國,該國家人口數量世界第________,居民所說的是________語.
17.根據下列材料,思考環境對聚落的影響.
材料一:新疆地區聚落多分布在綠洲上,廣大沙漠地區人煙稀少.
材料二:我國大慶地區原來荒草叢生,自從開采了石油之后,就迅速發展成為人口眾多的城市.
材料三:深圳原來是個小漁村,因緊鄰香港,受政策扶持得以迅速發展為窗口城市.
材料四:山區中的城市一般呈條帶狀分布而且規模較小.
材料一說明 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材料二說明 對聚落發展的影響;
材料三說明 對聚落發展的影響;
材料四說明 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參考答案:
(1)城市 鄉村 (2)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運交通便利 (3)B
【詳解】試題分析:
(1)由圖可以看出,甲圖表示的是牧區,屬于鄉村聚落,乙圖表示的是高樓林立的城市聚落。
(2)由圖丙可以看出,圖中三個地方的共同特點都是沿河分布,都有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
(3)丙圖中的三個地方,最可能優先發展為城市的是B,因為這里位于多條河流交匯處,地形平坦、自然條件優越。
考點:本題考查聚落的有關知識.
4.大;加拿大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般來說,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人口稠密,所以地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人口密度較大。印度和加拿大比較,加拿大地廣人稀,其人口密度較小。
5.ABD
【詳解】試題分析:人們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從規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萬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幾十個人的村莊。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鄉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故選ABD。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了聚落的形成。
6.(1)東非高原西北高東南低東南。
(2)地形:鐵路沿線地勢起伏大,地形復雜;自然環境:沿線野生動植物繁多,注意生態平衡。
(3)改革開放。
(4)和平與發展。政治角度: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經濟角度: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任意答出2個方面)。
【詳解】(1)根據材料中的經緯網可知A是東非高原;根據等高線可知蒙內鐵路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地圖方向判斷原則“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可知蒙巴薩港位于維多利亞湖的東南方向。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蒙內鐵路修建的難度需要從地形、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
(3)根據材料“1963年12月14日中國與肯尼亞共和國建交,并于1978年簽訂貿易協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雙方關系的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
(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關于中非合作的意義可從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
7.(1)鄉村;城市;
(2)鄉村;沿河分布地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B;
(3)不合理.A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建造紙廠會給下游河段帶來嚴重污染.
【詳解】試題分析:依據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因素來解答此題.
解:(1)聚落按勞動生產方式的不同分為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鄉村聚落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等活動;城市聚落主要從事工業和服務業.
(2)從圖中農田和果園可判斷三地聚落皆為鄉村聚落,從分布上來看都位于河流沿岸,其中B位于河流交匯處,地形平坦開闊,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最有可能發展成為城市.
(3)A位于河流上游,建造紙廠會污染河流,威脅河流下游沿岸人們的身體健康.
答案:(1)鄉村;城市;
(2)鄉村;沿河分布地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B;
(3)不合理.A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建造紙廠會給下游河段帶來嚴重污染.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培養了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8.正確
【詳解】根據所學的知識可知,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故正確。
9.(1)歐 北美。瑞士。
(2)亞、非。巴西。
(3)瑞典、芬蘭、丹麥、挪威、比利時、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
(4)北,南。
(5)針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分布的南北差異,國際上把這種差別說成是“南北差距”。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稱為“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試題難度一般。
【詳解】(1)讀表可知,表中發達國家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瑞士,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讀表可知,瑞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高。
(2)讀表可知,表中發展中國家有印度、尼泊爾、巴西、中國和埃塞俄比亞,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其中巴西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高。
(3)目前世界上有很多發達國家,除表中列出的國家外,還有瑞典、芬蘭、丹麥、挪威、比利時、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等。
(4)據所學知識可知,從南北半球看,發達國家多分布在北半球,發展中國家多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5)據上題分析可知,“南”一般指發展中國家,“北”一般指發達國家;針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分布的南北差異,國際上把這種差別說成是“南北差距”。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稱為“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10.(1)英語;基督;A;白色;阿拉伯語;伊斯蘭;B;漢語;C
(2)英語
【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湯姆是英國人,所以他的語言是英語,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基督教的教徒到教堂去禮拜。圖A是基督教教堂。穆罕默德是阿拉伯人,說阿拉伯語。阿拉伯人信仰的是伊斯蘭教,他們要去清真寺做活動。圖B是清真寺。老李是中國人,中國人的語言是漢語。信仰佛教的人要去寺廟做活動,圖C是寺廟。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語是世界上的通用語言,因此,他們說英語可以交流各自的生活情況。
11.B
【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歐洲人普遍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因此巴黎圣母院的宗教風格是基督教,B選項符合題意;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筑風格與材料無關,未體現,ACD排除。
12.(1)山地;林業;(2)種植業;(3)漁業;(3)乳畜業;位于城市郊區,發展肉、乳、蛋、禽生產,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又增加農民的收入.
【詳解】試題分析: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農業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內容之一.
解:(1)觀察圖示可知,C地位地形陡峭的山地,易發生水土流失,應發展林業,大面積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2)B地位于遠離城市的平原地區,氣候、水源條件較好的地方,適合發展種植業,種植糧食作物;
(3)D地是湖泊,可以發展漁業,搞水產養殖.
(4)A地位于城市郊區,可發展乳畜業,種植蔬菜,發展肉、乳、蛋、禽生產,以滿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又增加農民的收入;
故答案為(1)山地;林業;(2)種植業;(3)漁業;(3)乳畜業;位于城市郊區,發展肉、乳、蛋、禽生產,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又增加農民的收入.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農業.讀圖認真分析該題.
13.(1)昌都 昌都位于青藏高原,地勢高,冬冷夏涼,冬季氣溫低于零攝氏度,其他城市冬季氣溫均在零攝氏度以上(冬季氣溫是判斷的主要依據,一定要寫到)
(2)冬季春季(寫一個)湄公河流域冬季、春季降水明顯減少,且氣溫較高
(3)只有因地制宜地考慮不同地區的特點,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和方式,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地發揮各地的優勢,不同區域還可以開展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上下游國家互動合作,在水資源問題上互幫互助。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統籌國內外區域開發與國際經濟合作。湄公河流域國家發揮自己資源豐富的優勢,而中國利用自己的優勢產業與這些國家進行產能合作,填補這一地區的技術、產品空白,推動湄公河流域的工業化進程。(觀點和材料)
【分析】根據“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區域合作,進行分析解答。
【詳解】(1)據圖分析可知,其中②表示的是昌都市的氣候資料。是因為昌都位于青藏高原,地勢高,冬冷夏涼,冬季氣溫低于零攝氏度,其他城市冬季氣溫均在零攝氏度以上。
(2)據圖分析,湄公河流域內的干旱主要發生冬春季節。此時為湄公河流域的旱季,降水較少,蒸發量大。
(3)只有因地制宜地考慮不同地區的特點,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和方式,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地發揮各地的優勢,實現互利共贏。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上下游國家互動合作,在水資源問題上互幫互助。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統籌國內外區域開發與國際經濟合作。湄公河流域國家發揮自己資源豐富的優勢,而中國利用自己的優勢產業與這些國家進行產能合作,填補這一地區的技術、產品空白,推動湄公河流域的工業化進程。
【點睛】考查“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區域合作。
14. 阿拉伯半島 伊斯蘭 喜馬拉雅山脈 青藏高原 長江 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從中間向四周流,呈放射狀分布 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利: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弊:季風氣候具有不穩定性,易發生旱澇災害。(利弊兩方面分析)
【詳解】(1)觀察地圖可知,①阿拉伯半島是世界是最大的半島,該島上的人為白色人種,多信仰伊斯蘭教,多為阿拉伯人。②世界最高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③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C處的河流是長江。
(2)讀圖可知,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所以圖中亞洲河流流向的特點是從中間向四周流,呈放射狀分布。
(3)C地地處長江流域,氣候類型是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這種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有利的一面是: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弊端是:季風氣候具有不穩定性,易發生旱澇災害。
15.(1)平原;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2)北;中低
(3)溫和濕潤
(4)黑河——騰沖
【詳解】(1)根據甲圖分析,從地形類型看,世界約有56%的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上人口稠密分布地區有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2)根據乙圖分析,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北半球;按緯度來說,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的共同特點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河流。氣候較為溫暖濕潤。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的人口分布以黑河騰沖一線為分界線,東南多,西北少。
16.(1)英;基督
(2)黑色
(3)阿拉伯;伊斯蘭;白色
(4)中;一;漢
【分析】整體分析:該題以讀世界主要語言分布示意圖為切入點,考查的是世界語言的分布、宗教和人種的分布,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詳解】(1)讀圖可知,A是英語分布區,該地居民大多信基督教.
(2)讀圖可知,B處分布著最廣的是黑色人種.
(3)讀圖可知,C地區說阿拉伯語,該地區的居民多信仰伊斯蘭教.分布著白色人種.
(4)讀圖可知,E是中國,該國家人口數量世界第一,居民所說的是漢語.
17.水源;礦產資源;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地形因素.
【詳解】試題分析:沙漠干旱、綠洲有水,說明水源影響聚落分布;石油豐富帶動聚落發展,說明礦產資源影響聚落發展;緊鄰香港,地理位置優越,便于經濟發展,說明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影響聚落發展;山區城市呈條帶狀分布是受地形因素的制約.
解:材料一說明水源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材料二說明礦產資源對聚落發展的影響;
材料三說明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對聚落發展的影響;
材料四說明地形因素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故答案為水源;礦產資源;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地形因素.
【點評】本題考查了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解答時認真閱讀材料,盡可能的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
答案第1頁,共2頁
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