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科目 歷史 教學對象單位提供者 課時 1課時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的標題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其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分為:在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在思想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經濟上收鑄幣權于中央、實行鹽鐵專營專賣、實行均輸法、實行平準法;在軍事上北擊匈奴。正是由于漢武帝從這四個方面鞏固了大一統局面,才使得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學生特征分析 在學習了第9課《秦統一天下》后,學生已經了解統治者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鞏固政權的思維邏輯。因此,在學習本課時,學生可以輕車熟路地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學習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作用。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賣、北擊匈奴等鞏固大一統的措施。相關史實,逐一分析很無敵所采取的相關措施。 識讀《西漢形勢圖》,感受漢武帝開拓疆土取得的成就。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閱讀課后《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圖表,結合相關史實,逐一分析漢武帝所采取的相關措施。 識讀《西漢形勢圖》,感受漢武帝開拓疆土取得的成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漢武帝為維護國家統一所做的努力,認識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長期的任務。四、教學策略與設計 本課將采取讀圖法、提問法、講解法、比較法進行講授。 讀圖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在課本所展示的圖片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提問法則能有效檢測課前的預習效果;講解法有利于學生將課本內容連貫地結合起來,形成清晰的邏輯思維;將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與作用和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措施與作用相比較,有利于學生能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教學重難點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措施與作用。教學過程 溫故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課前溫習對于學生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因此,課前溫故這個環節非常必要。讓學生課前3分鐘進入教室,拿出課堂所用書籍,全班大聲讀記第11課內容,3分鐘后提問。 授新 1. 導入新課 問:同學們,我們先看一下本課的標題是什么? 答: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問:那么,什么叫做大一統呢? 答:…… 講解:既然大家不知道,那么請同學們拿起筆記一下:大一統,即中央加強對政治、思想文化、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其目的在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統治。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漢武帝是如何從政治、思想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大一統王朝的。 講授新課 “推恩令”的實施 提問1:什么是“推恩令”? 學生甲: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 提問2:那漢武帝為什么要實行“推恩令”呢? 學生乙:因為漢朝初年,諸侯王實力強大到可以興兵造反的地步,如七國之亂;地方上的豪強地主也兼并土地,橫行鄉里。這使得社會秩序非常混亂。所以,漢武帝才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 提問3:那漢武帝下詔實行“推恩令”之后,諸侯王的實力有沒有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力有沒有加強? 學生丙: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后,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提問4:為了更好地監視地方官吏及豪強,漢武帝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丁: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13個州,每個州派1人為刺史,監視地方官吏及豪強。 教師補充內容:漢武帝除了實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外,還采用酎金法、附益法、左官律、遷天下富戶于長安的做法,來削弱諸侯王及地方豪強地主的實力。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提問:同學們,我們回想一下,西漢建立之初,統治者提倡的是哪一家的思想? 集體回答:道家思想,提倡黃老之說。 教師講解:大家回答得很正確。可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黃老“無為而治”的學說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而就在此時,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認為,這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便采納了他的建議。接下來,我們在課本上找一下,除了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外,漢武帝還做了哪些事情來進行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 學生回答:在長安興辦太學,以《詩》、《書》、《禮》、《易》《春秋》為教材。 教師補充:設立五經博士,為太學生講授五經經義。 鹽鐵專賣 提問:請大家閱讀課本,看看漢武帝時期面臨哪些經濟上的問題? 回答:私人可以鑄幣,鹽鐵經營權掌握在地方豪強手中。 提問:那漢武帝是怎么解決這些問題的? 回答:收鑄幣權于中央; 各地設鹽鐵官,把鹽鐵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專營、專賣; 統一調配物資; 平抑物價。 教師補充:統一調配物資即為均輸法,平抑物價即為平準法。通過實施這些措施,使得漢朝的財政狀況大大改善,為漢武帝推行其他政策奠定了經濟基礎。 北擊匈奴 多媒體展示茂陵、衛青墓、霍去病墓圖片。 教師講解:秦漢時期,我國北方面臨的主要敵人就是匈奴。漢朝建立之初,由于經濟凋敝,無法與強悍的匈奴對抗。漢高祖劉邦甚至還一度被圍困在山西平城白登山,無法依靠實力脫困。因此,漢初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經過了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西漢已經強盛起來,漢朝有了對抗匈奴的經濟基礎。大家在書上找一下,漢武帝對抗匈奴的措施。 回答: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隊伍,大舉反擊匈奴。 教師詳解:衛青、霍去病三次大戰匈奴,匈奴被迫遷移到漠北; 漠北戰役(抗擊匈奴的高潮):公元前119年。匈奴 人被迫西遷。 經過政治、思想文化、經濟、軍事上的大一統,漢朝進入鼎盛時期。 板書設計 “推恩令”的實施 背景:諸侯王、地方豪強勢力強大。 解決辦法:實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酎金法、附益法、 左官律等。 影響: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背景:統治者奉行“黃老之說”,諸子百家學說也很盛行。 內容: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正統思想; 在長安興辦太學; 以《詩》、《書》、《禮》、《易》《春秋》為教材; 設立五經博士。 影響:使儒家學說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鹽鐵專賣 背景:私人鑄幣猖獗;豪強掌握鹽鐵經營權。 解決辦法:收鑄幣權于中央; 實行鹽鐵專營、專賣; 實行均輸法、平準法。 影響: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 北擊匈奴 背景:漢初,國家實力不足,實行“和親”政策。經過70多年的發展,到漢武帝時 ,國家強盛起來。 措施:組建騎兵隊伍,北擊匈奴。 著名戰役:漠北戰役 公元前119年 使匈奴被迫西遷 作業布置 課堂筆記 課堂總結 在我國歷史上,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從政治、思想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大一統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課后自省 本課內容非常有條理,授課的時候我仿照了第9課“秦統一中國”的模式,從政治、思想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逐一講解。在課堂進行過程中,盡量以學生為主體,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在課本中搜尋所需要的答案。這既能提高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也能增強他們的成就感。本課中也出現了一些生字,如偃、黜,比較難寫、難記,需要提醒學生在課后反復練習。 總體來說,這節課進行得比較順利,學生也基本掌握了課堂內容,但還是要多加練習才能鞏固學習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這節課所用的方法值得借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