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第16課 《三國鼎立》課程標準 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教學目標 1.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戰爭過程,提升復述重大歷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提高對比、分析的能力;識讀《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三國鼎立形勢圖》,學習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史實。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形成是歷史的進步。教學過程設計師生活動 課后反思一、創設情境,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1、出示曹操的詩《龜雖壽》,學生齊誦詩歌。 2、設問: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向? 3、師: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戲劇中的曹操又是怎樣一個人? 4、展示戲劇舞臺上的白臉曹操和史書上的曹操圖片。 5、師:戲劇舞臺上的曹操被刻畫成一個陰險狡詐、兇暴多疑的奸臣。史書上的曹操,是一個多謀善斷、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同一個歷史人物,人們對他的看法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異?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6課《三國鼎立》去了解真相吧。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問題。 1、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特點、影響。 2、魏蜀吳三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3、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一勝一敗的原因是什么?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 1、展示曹操詩歌《蒿里行》和《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設問:詩中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根據右側形勢圖及所學知識說說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景象:《蒿里行》描繪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 原因:東漢末年州牧郡守擁兵割據,戰亂不斷。 教師補充講述: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給東漢政權以沉重打擊。朝廷在無力鎮壓的情況下,令各地豪強地主與地方長官自行組織武裝對抗農民軍。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地方勢力逐漸膨脹形成了大大小小、獨霸一方的軍閥。 設問:當時的軍閥主要有哪些?媒體展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示意圖》,讓學生了解。教師結合《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示意圖》講述:當時的軍閥主要有:袁紹占據青、冀、幽、并四州(今河北中南部、山東北部、山西一帶),曹操占據兗、豫二州(今山東西南部、河南帶),陶謙占據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袁術占據揚州北部(今長江下游、淮河下游),劉表占據荊州(今湖南、湖北),孫策占據江東(今長江以南東部)韓遂、馬騰 占據涼州(今甘肅),公孫度占據幽州遼東郡。 師述:他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彼此長期混戰,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5、設問:在北方,是誰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生答:曹操) 6、師:曹操要統一北方,必先擊敗實力雄厚的袁紹。那么,曹操的勢力是如何發展壯大? 7、學生閱讀課文80頁,說說曹操的勢力是如何迅速發展壯大的? 政治上:1、“挾天子以令諸侯”;2、招賢納士。(東漢選官主要看門第、望族為依據;曹操打破門第觀念,不以出身為選官標準。) 經濟上:1、招募流亡農民墾荒;2、組織士兵屯田。 過渡: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曹操與袁紹展開了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 【以弱戰強,統一北方——官渡之戰】 學生觀看官渡之戰視頻,歸納官渡之戰的概況。 2、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完成表格的填寫。 3、學生各抒己見:曹操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呢?教師結合官渡之戰的示意圖加以講解。 4、教師用諸葛亮說過的一段話加以印證。 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亦人謀也。——諸葛亮 師述正所謂: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若使許攸謀見用,山河焉得屬曹家。 展示200年及208年東漢末年形勢圖,教師補充講解:官渡之戰后,北方諸郡紛紛歸附,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曹操趁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207年,征服烏桓,北方實現了統一。以此理解官渡之戰的影響,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6、師: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寫下了《龜雖壽》這首詩。 7、設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的什么雄心壯志?(統一天下。) 過渡:曹操統一了北方,又想乘勢統一全國。于是揮師南下,與孫劉聯軍展開交戰,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 【揮師南下,火燒赤壁——赤壁之戰】 1、學生觀看赤壁之戰視頻,歸納赤壁之戰的概況。 2、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完成表格的填寫。 3、學生各抒己見: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什么會失敗?教師結合官渡之戰的示意圖加以講解。 ①官兵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軍中瘟疫橫行。 ②曹操驕傲輕敵。 ③孫劉聯軍制定了正確的戰術。 ④當時統一全國的條件不成熟(教師補充講解:曹操統一北方后,北方經濟尚未得到恢復和發展。劉備還沒有一個鞏固的勢力范圍。孫權的江東也正在開發之中。) 4、問題思考:明朝人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在描寫赤壁之戰時有“蔣干盜書”“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但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卻不見于史書記載,你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說說你的想法。 文學作品和真實歷史之間是有區別的。小說中作者為了增加趣味性,會適當地進行文學加工,比如對曹操的評價。 過渡:赤壁之戰后,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分天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1、引導學生完三國建立情況的表格填寫。 2、教師強調指出:魏國的建立者是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曹操也沒稱帝,他是在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帝的) 3、引導學生歸納三國統治的措施及影響。 4、知識拓展:利用課后活動知識拓展,讓學生了解諸葛亮治蜀的主要事跡,用唐代杜甫的詩《蜀相》進行評價: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5、展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和《三國鼎立形勢圖》,學生根據圖一到圖二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歷史意義?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局面 ,實現了局部統一,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此后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所以,我認為是歷史的進步。 三、總結擴展 1、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圖示法小結全課: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幾年后,為統一全國,曹操揮師南下,赤壁之戰曹操大敗歸北。此時,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設問:《三國演義》中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認為這句話正確嗎?請用史實加以證明。 3、師述: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最后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請聽下回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