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節、單元分析(按章節或單元進行教材的分析、包括每單元知識的要點,課時的安排等)第五單元 教材分析 本單元為八年級下美術第五單元教學內容,共2個課時。本單元主要圍繞天人合一的景象開展關于古典園林和城市綠地的了解、探討和主題式活動。第一課時主要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三大之美和造景方法,嘗試借用古人的造景手法表現古典園林,知道古典園林的意境之美,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意境。第二課時主要圍繞城市綠地設計開展分析和討論,知道城市綠地設計可起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環境、提供休閑娛樂的作用。嘗試運用手工的方式,改造城市綠地設計,感受古典與現代的融合。最后通過單元活動,綜合鍛煉學生的主題式活動的能力,提高綜合能力的發展。 單元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古典園林秀色》——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概念,學會欣賞中國古典園林的方法,知道園林的三大之美,掌握造景的三大方法,完成學習單。 第二課時《城市綠地設計》——了解現代城市綠地設計的作用,知道城市綠地設計的方法與步驟,嘗試運用素材改造城市綠地設計。 預設教學方法 1.教師主導:古典園林與皇家園林的區別、古典園林的發展歷程、拙政園的欣賞、蘇州河夢清園案例分析。 2.學生自主:辨析園林造景手法、感悟中國古典園林之美、城市綠地設計的構思與表現。 3.師生互動:園林三大之美的分析、造景手法的分析與交流、單元活動的構思與創作。 單元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概念,學會欣賞中國古典園林的方法,知道園林的三大之美,掌握造景的三大方法;了解現代城市綠地設計的作用,知道城市綠地設計的方法與步驟,嘗試運用素材改造城市綠地設計。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討論、交流、實踐等方式,學會欣賞中國古典園林,并理解其中造景手法,嘗試分析作品;初步了解現代城市綠地設計的作用、方法與步驟,結合古典園林造園元素和手法,改造現代綠地設計。形成綜合性主題活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中國古典園林的經典魅力,體會古代人民欣賞自然美、創造藝術美的智慧結晶,升華對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增強喜愛和敬佩之情。體驗古典與現代的結合,提高創新表現能力,感受現代城市綠地設計的樂趣,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第一課時 古典園林秀色【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概念,學會欣賞中國古典園林的方法,知道園林的三大之美,掌握造景的三大方法,完成學習單。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觀察、分析、思考、交流、實踐等方式,學會欣賞中國古典園林,并理解其中造景手法,嘗試分析作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典園林的經典魅力,體會古代人民欣賞自然美、創造藝術美的智慧結晶,升華對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增強喜愛和敬佩之情。【教學重點】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理解【教學難點】造景手法運用【教學準備】課本、多媒體課件、學習單等。【教學過程】一、欣賞與導入(一)欣賞中國畫《春江花月夜》,感受其中的意境。(對生命短暫的感慨,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月圓人居的向往。)(二)欣賞月夜下的古典園林圖片,并思考:造園者是如何通過園林的設計來表達內心情感的?(造園者在設計園林時,添加了一些圓形圖案來象征著月圓之意。)(三)教師總結,揭示課題。(月洞橋,月洞門,造園者對月亮崇拜的物化。他們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在表現自然的過程當中,去烘托出了深遠的意境,將中國人的詩意與審美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設計說明:通過對中國畫作品的欣賞,感受其中意境,初步走進中國畫中的景色,從而進入古典園林的欣賞,培養學生對園林設計的思考和表達,提高情感表達能力和感悟能力。二、欣賞與感受(一)欣賞蘇州園林: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典范,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二)欣賞御花園,思考:皇家園林與江南園林在布局上有什么區別?1.皇家園林:中軸對稱,御花園坐落在中軸線上,所以御花園的布局也是中軸對稱。講究嚴謹的規則感。2.蘇州園林:其布局貼近自然,布局看上去就讓人覺得很輕松,展現出了江南園林的靈動感。3.教師小結:二者就是規則式布局和自然式布局的代表。規則式:講究對稱,建筑密度高,與皇家等級保持一致。自然式:模仿自然山水,力求自然成趣,靈秀典雅。(三)中國古典園林的歷史發展1.生成期:殷、周、秦、漢2.轉折期:魏、晉南北朝3.全盛期:隋、唐(園林開始追求詩畫情趣,以詩入園、因畫成景,促成文人園林的興起)4.成熟期:宋、元、明、清(文人園林占主導,風格可概括為簡遠、疏朗、雅致、天然四個方面,文人畫的畫理介入造園藝術,深化了園林意境的內涵。)(四)欣賞拙政園:明清園林的代表之作,中國四大名園之一。1.歷史:始建于明正德四年,由當時遭貶還鄉的御使王現成買地拓建為園。王現成與文征明交往甚密,而文征明也成為了當時文人造園的代表人物,其曽先后五次繪拙政園圖,為拙政園留下了詩書畫意的痕跡。這也是拙政園的奧妙之所在。占地5.2公頃的拙政園雖然面積碩大,但卻完全展現了江南園林靈秀典雅的特點。其以水景為中心,且三部分以水串聯在一起。展現出了池廣樹茂、曠遠明色,平山遠水的江南園林特色。2.欣賞拙政園視頻,觀察鏡頭中出現了哪些造園要素?完成學習活動1:請結合視頻,參考右圖,找找其中出現了哪些造園元素。造成四大物質要素:水、山石、花木、建筑——高度融合,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意境,達到回歸自然的最高境界。設計說明:通過欣賞、感受、交流、對比,感受攝影中色彩變化和光線變化產生的不用視覺變化。提高學生對不同美的認識和理解。三、思考與感悟——園林之美:自然意境美、人文意蘊美、空間意像美(一)園林的靈魂骨架——山水(拙政園以水景著稱,且隨處可見以水為主體的景觀布局)1.問題一:找找水景旁邊一般會有什么景色與之搭配呢?(山石)問題二:為什么在園林中,將水景和山石組合在一起呈現呢?2.小結:【自然意境美】——模仿自然山水,對自然山水的無盡向往,講究“理水疊山”。(在園林中,離水和疊山是不可分割的二位一體。山與水之間,它們彼此密切相關,水景旁多疊石造山,以造山勢的連綿起伏,山與水之間,山依水活,水繞山轉,山水景觀氣脈相連貫。表達了它們對自然的無盡向往。)(二)園林的造景素材:花木1.問題一:花木除了有美化環境之意以為,還有什么別的作用嗎?(古人會用花木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使得花木具有象征意義。)2.小結:【人文意蘊美】——從宋代開始,花木已被人格化,借花木抒情,托物言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園中許多建筑都以所植花木來命名。(分析拙政園的荷花池)——是表達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手段,講究“寄情言志”。(三)園林的觀賞主題:建筑1.觀察圖片,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欣賞?(建筑的外觀,屋頂樣式,裝飾細節)2.問題一:嘗試說說看遠香堂的設計是如何讓觀者從有限空間看往無限空間的呢?(遠香堂內正間的寬度和次間的寬度遠大于《營造法原》書中1:0.8的規定,使得正間形成更為開闊的景觀面。)3.問題二:觀察梧竹幽居亭,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嗎?(梧竹幽居亭四面皆有園洞門,將自然意像的造型融入建筑本體,表現了對自然意像寄托美好情感。由自內環顧外部風景,三元門外景色分別以水、山、建筑為主,美好景色盡收眼底。亭子的特點就是空,因此就有了氣的流動,就能吸收和聚集無限空間的景色,給人豐富的感受。通過亭子移步換景,在大小空間游走時,也就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得更為緊密。)4.小結:【空間意向美】:——講究“移步換景”。園林空間的審美價值在于把景色引進來。構成了空間上無限廣闊的意境。我們也通過移步換景更好的感受了建筑的氣運流通。移步換景能夠營造園林的空間美感。也正是移步換景讓我們在多種造景手法中,更好的感受園林的靈秀生動。設計說明:通過欣賞、觀察與思考,了解園林的三大之美:自然意境美、人文意蘊美和空間意像美,感受中國園林的偉大造詣。提高學生對中國古代園林文化的深度認識和理解,增強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喜愛。四、嘗試與實踐(一)了解園林中的造景手法1.觀察影像和圖片,思考:其中的花窗和門框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呢?圖片中有哪些建筑?亭子與塔有什么關聯嗎?2.交流并分享【框景】:園林中的花窗、門框也是建筑中的一道靚麗風景。它們構成了框景的造景手法。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花窗門框,使游覽者在游覽時,會有片刻的駐足停留,感受框景形成的精美畫卷。框景的形式手法在視覺上讓人關注、期待??墒箍臻g景物突然收緊,給觀者形成了良好的視覺藝術視角,可以更多層次地感受園林景致對景物進行不一樣的認知。實現對建筑美、自然美、意像美的藝術進階追求。【障景】圖片中的景象被景物有意遮擋了,但繞過又有豁然開朗之意。從而增加了游覽者欣賞園林的層次。其利用角度的轉折和變化,使其前面和兩邊的景物時而呈現、時而隱藏,給觀者帶來了豐富的變化感受,從而增進了游覽園林的樂趣和興趣。一覽無余是大忌,造園者利用障景手法展現了園林的別有洞天。(有意遮擋與轉折,含蓄的傳統特質,豁然開朗的觀賞感受)【借景】看似似乎沒有關聯的園內景和園外景通過借景的手法巧妙的聯系在了一起。園內外景通過相互借用和映襯,擴大了園林的空間觀感。借景的手法有很多,除了遠借,還有俯借、應時而借、鄰借。(擴大園林空間,增加空間變化,觀者視角的無限變化)——中國園林藝術的獨特創造,使園林呈現出了更為豐富的意境。(造景手法的巧妙結合)(二)學習活動:請連線分辨圖片中運用的造景手法(障景、框景、借景)(三)欣賞國外的中國園林:文化傳播、藝術共通——文化自信設計說明:通過問題驅動,在欣賞和觀察中發現三種造景手法。鍛煉學習觀察分析能力。五、展示與評價(一)出示評價要求,學生展示交流。(二)教師總結:建議課后云游覽蘇州園林相關連接網站或實地走訪周邊的古典園林,進一步感受古典園林“天人合一”的景致意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