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第四單元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教學設計【教學立意】本單元介紹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從村落、集鎮和城市的出現分析不同居住環境的形成原因和影響。城市化是近代以來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也體現了人類居住環境方面革命性的改變。本課在教學設計中希望通過對“城市化的演進”、“居住條件的改善”、“公共設施的完善”、“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等四個子目的梳理,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產生的深刻影響,啟發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從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觀念。【教材分析】《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是高中統編歷史教材選擇性必修2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中的一課。本課介紹了近代以來 “城市化的演進”、“居住條件的改善”、“公共設施的完善”、“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等幾個問題,各子目之間存在內在邏輯,方便教師開展教學,此外,教師補充“城市化問題的解決”這個環節,可使本課的立意更為完整、更為凸顯。【學情分析】本課是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課程,高中生經過對必修課程的學習,對城市化已有一定的了解,史料研習、時空定位能力有所提升,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但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閱歷尚淺,對社會現象和現實問題的理性認識仍有待加強。【教學目標】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的演進過程。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居住條件的改善和基礎設施的發展。認識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并思考解決之道。【重點難點】重點:城市化對近代以來人類生活的影響。難點:近代以來中外城市化的原因、存在問題及解決。【課型課時】新授課 1課時【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情境導入法;史料教學法;問題引領法【教學過程】課堂導入:請同學們觀察圖片,這是美國摩爾購物中心。大家思考一下,這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是如何演進的?又有哪些意義和問題?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設計意圖: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對本課學習的熱情,有利于深入學習。授課過程:教師活動:通過幻燈片展示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表現。概念:城市化又稱城鎮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聚集,鄉村地區向城市地區轉變的過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和必然結果。表現:1、城市人口不斷增長,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3、城市生活方式逐漸取代農村生活方式。一、城市化發展之因教師活動:展示近代英國城市化興起的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思考英國城市化興起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活動:研讀史料,思考問題并作答。合作探究:英國城市化興起的原因材料一:“英國城市化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是一個突變的過程,不是以封建城鎮為依托發展起來的,而是在一些村莊和工礦區發展起來的。”英國歷史上進行了長達幾個世紀的農業革命、商業革命,不僅為英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基礎,而且為城市化積累了資金、提供了廉價勞動力。18世紀早期,英國城市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0%~25%,1801年為33%,而到1851年時英國已有580多座城鎮,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54%,英國已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國家。材料二:英國國會1836年批準建設新鐵路,到1855年其鐵路總里程已達12960公里。 運河方面,自從1761年開鑿第一條運河,到1842年,英國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運河,曼徹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運河樞紐;交通運輸業的發達極大地加強了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使處于這些交通樞紐的地區迅速成為集商貿、工業和服務業為一體的城市或城鎮。材料三:同時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觀念也在影響農村,城市的比較利益的優勢也誘導廣大農村的農民逐漸離開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教師概括歸納:①圈地運動和農業革命帶來了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②商業革命興起了一批新型港口城市。③工業革命更是大量促進新型工業城市的涌現。④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一批城鎮的興起。⑤城市新生活的誘惑,廣大農民自發涌人城市。合作探究:近代中國城市化的原因和特點教師活動:展示中國城市化的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城市化興起的原因和特點什么。學生活動:研讀史料,思考問題并作答。材料一:在此期間,城鎮人口由1843年的2072萬人,至1894年增至2351萬人,從占總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萬人,從占總人口的5.1%上升至10.6%……從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戰爭前,全國通商口岸34個。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開放的……中國各地工廠有外資工廠、官辦和商辦工廠、民族資本主義工廠三大類。材料二:時至今日,農村破產日益劇烈,農民痛苦日益深刻,……農民莫不紛紛離村,徙居城市。教師提問并總結近代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原因:列強侵略下工業文明對中國的沖擊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推動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商品經濟活躍通商口岸的開放近代中國城市化發展過程的特點:過程:起步晚,發展緩慢,在外力沖擊下形成分布: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和平津等地設計意圖:通過史料教學,培養學生閱讀史料、查找和提煉信息的能力。課堂討論:(幻燈片展示圖片)1992年之后,中國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原因是什么?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持續發展;勞動力人口的增加;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前期城市化的積累;市場與政府的推動;人們的思想解放;交通運輸的改善等。教師活動: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中國城市化發展階段,引導學生思考數據反映的實質問題。學生活動:分析數據,分小組討論,整理思路進行作答。城市化發展之果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歸納:1、居住條件的改善(1)居住條件的改善的原因①城市的發展。②建筑技術的革新。住宅的進步:①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電梯,并在樓房住宅中普及,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②19世紀70年代,比利時的一個住宅項目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③20世紀以來,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廣,私人衛生間等快速普及。城市服務(1)社區服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中的社區蓬勃發展,社區的功能也從最早的慈善救濟發展到教育、醫療、服務、娛樂、綠化等各個方面。(2)生活服務①購物中心:倉儲式商場、超市、購物中心等紛紛出現,很多購物中心將商品銷售、金融服務、餐飲和娛樂休閑等功能整合到一起。②文化娛樂:城市中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館的數量越來越多,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多樣。3、基礎設施的發展(1)原因:城市經濟的發展、規模的擴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2)歷程:①西方國家a、鋼鐵管道用于水網建設,自來水與排水系統逐漸普及到百姓家中。b、煤氣燈、電燈的出現創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②中國a、近代:中國近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此后,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事業逐漸發展,但是,當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b、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進。自來水、天然氣等通到家家戶戶,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逐步標準化和 環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達,人們可以乘坐公共汽車、電車、地鐵等多種交通工具出行。【課堂探究】以城市交通為例,分析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對社會生活有哪些意義?①為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促進了城市規模的擴大,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②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縮短時空的距離,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發展之困1、環境污染工業化之后,倫敦的工廠如雨后春筍,高大的煙囪林立,處處濃煙滾滾,能見度極低。……(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說的,“凡是可以用來形容倫敦的也可以用來形容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紀后期的英國,呼吸系統的疾病,特別是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和氣喘等,已成為非常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工業廢氣、汽車尾氣導致空氣污染;生活與工業廢水造成水源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廠,煙塵不斷排放到大氣中。工廠沿河而建,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生活與工業廢水排進合流,造成城市水污染。隨著汽車的普及,汽車尾氣污染等新問題。2、貧富分化在整個工業革命時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終處于貧困……在19世紀上半葉的曼徹斯特,社會下層……成員平均壽命只有17歲……工人意識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們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緒,并匯合成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工業化、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聚集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工人階級生活貧困。19世紀,城市的工人住房擁擠昏暗,條件惡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和干凈水源。3、交通擁堵美國1950年城市公路里程為32.3萬英里,到2000年達到85.9萬英里,但新拓出的道路很快就被洶涌的車流淹沒。2011年美國單位車輛平均年擁堵時間達到38小時。私人汽車的普及,使交通擁堵成為城市的普遍問題。隨著城市的發展,居住區與工作區逐漸分隔,為解決遠距離出行的交通問題,人們越來越依賴汽車。課堂小結:本課主要講授了近代以來城市化的發展歷程,城市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進步之處,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能力城市化給現代人的生活帶來的便捷,也珍惜當下的生活來之不易。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自覺的愛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城市。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宣傳口號所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板書設計】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一、城市化的演進1、西方近代城市化的演進2、中國近代城市化的演進二、城市化的進步之處1、居住條件的改善2、基礎設施的發展三、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課后探究:總結針對城市化帶來的問題應采取哪些措施?【教學反思】本課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可以用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圖片導入新課,用已知的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引出本課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此外,以圖表等資料直觀地說明城市化的相關問題,培養學生獲取圖表信息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