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課走向社會主義一、教學目標:知曉三大改造的內容和完成過程、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容和一五計劃的內容、理解三大改造的重大意義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提高分析利用史料的能力、增強對于中國政治生活的了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三大改造的內容和完成過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容、一五計劃的內容難點:三大改造的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三、教學方法:討論法、談話法、講授法四、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播放武漢長江大橋的紀錄片視頻,激發對一五計劃的好奇心,引出新課——走向社會主義。新課講授:(一)、政治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間:1954年9月地點:北京重要決議(內容):①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根本大法)→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反映人民利益【思考】憲法的頒布具有怎樣的意義? 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 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選舉國家領導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意義:①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知識拓展】:兩會是對自1959年以來歷年召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由于兩場會議會期基本重合,而且對于國家運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故簡稱做“兩會”。兩會每5年稱為一屆,每年會議稱X屆X次會議。根據中國憲法規定:“兩會”召開的意義在于將“兩會”代表從人民中得來的信息和要求進行收集及整理,傳達給黨中央。“兩會”代表是代表著廣大選民的一種利益的,代表著選民在召開兩會期間,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選民們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地方每年召開的人大和政協也稱為兩會,通常召開的時間比全國“兩會”時間要早。(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確立: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概念解析: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1、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原則:自愿互利方法: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2、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改造方式:引導手工業者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同時,我國對手工業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主要也是采取合作社的方法把個體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結果: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改造方式、結果3、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改造背景:①資本主義工商業是建國初期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②私營工商業有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消息方面③公私合營經濟出現并有所發展單個企業公私合營:在私營企業中增加公股,國家派駐干部(公方代表)負責企業的經營管理。利潤分配實行 “四馬分肥”。全行業公私合營: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十年內每年由國家按照企業合營時核定的私股額,發給股息,年息為5%,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滿,公私合營企業最后轉變為國有企業。評價: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問題探究】三大改造的意義及局限性:① 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②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造的局限性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缺點。(三)、工業化——一五計劃(1953- 1957)實施背景: ①新中國成立前夕,經濟頻臨崩潰;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②我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是個落后的農業國③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基本任務: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目的:①為了擺脫工業落后的面貌;②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特點:①優先發展重工業;②重點發展區域在東北地區。歷史意義:①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②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新中國工業化起步)課后小結:★政治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三大改造★經濟建設:一五計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