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的學習,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2.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內在邏輯關系,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領悟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 3.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國民革命的相關史實,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明確當代青年的責任。教學內容教科書分析: 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第二十一課,也是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第一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本課的學習對于理解此后中國革命道路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時間上本節課和第二十課是前后相繼的,所以本課在整個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本課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目主要介紹了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經過和影響,尤其要理解五四運動的深遠影響,特別是五四運動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中國革命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目主要介紹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經過和偉大歷史意義;“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一目主要介紹了國共合作的過程和北伐戰爭,以及國民革命的失敗。 教學重點: 1.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 2.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意義。 3.國共第一次合作 教學難點: 1.五四運動的背景,尤其是理解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2.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內在邏輯關系。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讓我們一起跟隨《覺醒年代》來學習《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節課主要學習三個子母,即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要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掌握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內在邏輯關系,領悟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了解國民革命的相關史實,明確當代青年的責任。 二、新課教學 (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教師點撥:五四運動爆發的時間是1919年。也就是20世紀初,那么20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表格。 教師點撥: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從1912年到1928年中國多數時間是處于戰爭狀態。戰爭,無論勝利的一方是誰,最終失敗的都是老百姓。那么當時百姓的生活狀態如何呢?讓我們來看一組照片。 教師點撥:這組照片或許也只能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了。 設計意圖:表格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高效方法,所以利用表格能夠更加凸顯北洋政府時期軍閥的混戰。圖片給人的視覺沖擊更為深刻,所以在講授北洋政府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態的時候利用當時人們的照片,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理解當時人民的痛苦生活,明白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教師點撥:任何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都會特別注重細節的描述。如果大家比較細心的話應該還記得,在第一集有一個片段,是說書人的一段唱詞:“大總統,袁世凱,把祖宗家業往外賣,這個敗家子,賣賣賣,腰桿子不敢直起來。”那么袁世凱究竟做了什么事被扣上了“敗家子”這頂帽子?他都賣了哪些祖宗家業呢? 預設: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 教師點撥:對,他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二十一條”的部分內容。 材料: ·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 ·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 ·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采。 ·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 ·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 ——《二十一條》部分簡述 教師點撥:在“二十一條”中,日本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日本要求“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日本要求“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等等,從這部分內容里面我們就能鮮明地看出日本亡我之心不死。而北洋政府卻置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于不顧,依然與日本簽訂了這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由此激起了國內人民強烈的反日情緒和對政府的不滿。 設計意圖:通過影視作品中和本課有關的細節進行導入,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側面引導學生注意發現身邊的細節,并通過現象看本質。 過渡:在政治上北洋軍閥的統治相當黑暗腐敗,那么在經濟上呢?我們來看兩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據《歐戰前后農商部注冊工業公司年別表》,戰前(1914年8月前)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國年鑒 第一回》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 教師點撥:從材料中的數據我們能夠看出,這個時期民族企業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遇到了“短暫的春天”。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資產階級的力量也就得到了壯大。 材料:民國初年,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及白話文運動的壯大,自由和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及普通市民。新文化運動激發了華夏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和智力基礎。 ——李冬《“五四運動”的由來》 教師點撥:在思想上,正如在影片中陳獨秀所說:“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這是一個因果關系,前者是思想啟蒙,后者是付諸行動。”新文化運動極大地激發了華夏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和智力基礎。 過渡:通過初中的學習,我們知道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會召開巴黎和會呢?中國又是為什么會參加呢? 預設:巴黎和會是為了解決一戰問題而召開的,中國是一戰的戰勝國,所以受邀參加巴黎和會。 材料一:為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十幾萬名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 ——《中外歷史綱要》上 材料二:即將召開的和會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機會,中國可以借此謀求某種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對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所遭到的慘痛后果加以改正。 ——顧維鈞 巴黎和會中國代表之一 教師點撥:中國是戰勝國,這一戰勝國的身份是以十幾萬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代價的。中國第一次成為了戰勝國,國人都很興奮。顧維鈞甚至認為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中國可以借此機會對半個世紀以來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加以改正。 材料: 十四點和平原則 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建立戰后世界和平的綱領 (1)杜絕秘密外交,簽訂公開的合約。 (2)確保海上航行的絕對自由。 (3)取消一切經濟壁壘,建立貿易平等條件。 (4)裁減軍備。 (5)公正地處理殖民地問題時,既要顧及到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也應考慮殖民政府的正當要求。 …… 根據旨在國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特別盟約,設立國際聯合機構。 過渡:再加上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更是增強了國人對這次和會的期望值。所以中國赴巴黎和會的代表團就提出了包括:放棄勢力范圍、關稅自由等七項提案。 教師點撥:但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和會的最終結果是“同意將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益轉讓給日本”,屈辱!莫大的屈辱!中國作為戰勝國,卻依然遭到了宰割,這深深地刺痛了國人。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著重強調國人從滿懷期待到失望的心理落差,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成為五四運動導火線的原因。 教師點撥:但是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巴黎和會上為什么會有山東問題?或者說山東問題是有何而來的呢?請大家現在分組討論這一問題。 問題探究:在巴黎和會上為什么會出現山東問題? 預設: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使山東成為其勢力范圍。后來一戰爆發,日本對德宣戰,實際上占有了山東地區。 教師點撥:中國作為戰勝國,是具有談判的底氣和優勢的,那么日本在和會上提出占有山東的理由是什么呢? 問題探究:巴黎和會上日本要求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所有權益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日本代表牧野伸顯男爵1919年1月27日在五強(美、英、法、意、日)全體會議上宣布:英法意三國曾在1917年2月與日本簽訂秘密協定,承諾在戰爭結束后“援助日本要求割讓德國戰前在山東及各島嶼之領土權”。 ——【美】周策縱 《五四運動史》 材料二:北京政府曾經在1918年9月24日和日本商談秘密借款,把山東省境內建設濟(南)順(德)與高(密)徐(州)鐵路的一切財產收入作為借款的抵押品。同日,日本外務大臣后藤新平提出日本沿膠(州)濟(南)鐵路的駐兵將集中于青島,而派一支隊駐于濟南;護路隊要用日本人擔任警長和教練;鐵路完成后由中日共同共同管理。駐日公使章宗祥在換文里回答:“中國政府對于日本政府右列之提議,欣然同意。” ——【美】周策縱 《五四運動史》 教師點撥:其實早在1917年英法意三國就同日本簽訂了秘密協定承諾將會幫助日本獲取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益。除此之外,在中日借款密約中,面對日本對山東鐵路權益的侵占中國政府“欣然同意”,這也就是原本愿意幫助中國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也很無奈地發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感慨。 總結:這些秘密協定,再加上二十一條和孱弱的國力,這也就注定了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命運。 設計意圖:在此設置“問題探究”環節,通過展示材料,讓學生理解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原因,一方面讓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和分析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要學會全面系統地分析問題,學會運用理性思維。 過渡:因此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和外交上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播放《覺醒年代》中關于五四運動過程的視頻。 展示五四運動的動態圖。 教師點撥:在五四運動中商人罷市、工人罷工、軍人也表示支持,甚至連乞丐都發出不能妨礙學生運動的倡議。因此說五四運動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斗爭,尤其是在運動中工人階級成為了運動的主力軍。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設計意圖:展示材料,分析材料是歷史學科的基本教學方法,為了豐富課堂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在這個環節播放《覺醒年代》中的相關視頻,用動態圖來展示五四運動的經過,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教師點撥:最終,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罷免了曹汝霖、張宗祥、陸宗輿三人的職務;釋放被捕學生;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教師點撥: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下面讓我們一起朗讀我們教材上對五四運動意義的總結: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它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設計意圖:五四運動的意義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齊聲朗讀的形式,一方面增強的學生課堂參與度,另一方面強化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教師點撥:五四運動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中國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大旗的李大釗先生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并與陳獨秀先生先后建立了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從日本留學歸國的有志青年也積極投身于翻譯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事業當中。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教師點撥:隨后便有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同時,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共產黨早期組織紛紛成立,比如北京小組、上海小組、長沙小組等等。 過渡:終于,在1921年的7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成立了! 材料: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教師點撥:下面請同學們找出中共一大的具體內容。 預設:中共一大確立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用革命軍隊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領導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 教師點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請一位同學朗讀中共一大的意義。 預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設計意圖:中共一大的意義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采用學生誦讀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的積極性。 過渡: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在不斷地探索和成長,在1922年召開了中共二大,制定了更加符合中國實際的最低革命綱領和最高革命綱領。 教師點撥:請同學們整理出最低革命綱領和最高革命綱領。 預設:最低綱領是要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最高綱領是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 (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教師點撥:隨著工人運動的開展,我黨越來越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1923年召開了中共三大,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1924年在共產黨人的參與和幫助下,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主張,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由此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運動。 教師點撥:在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教師點撥:但是,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革命領導權的斗爭加劇,尤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運動失敗。雖然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了,但是它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指引著中國革命繼續前進! 教師點撥:下面讓我們再回到這節課的開頭,如果你是今年的高考生,你該如何書寫今年的高考作文呢?給同學們五分鐘左右的時間書寫自己的這個作文的提綱。五分鐘后我們找同學進行回答。 預設:略 教師點撥:其實對于這個問題,陳獨秀先生和魯迅先生都給出了他們自己的答案。陳獨秀先生認為青年應該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魯迅先生則“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教師點撥:對于應當成為什么樣的青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也給出了我們答案。下面讓我們全體起立一起高聲讀出新時代黨和人民對青年的期望。 預設: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屬于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教師點撥:在此,請同學們舉起右手向黨和人民鄭重宣誓:未來有我,請黨放心!請同學們牢記自己肩上的責任和擔當,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做積極有為的新時代好青年!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讓學生假設今年的考生,思考今年的高考作文,一方面在整節課上形成收尾呼應的效果;另一方面以學生實際參與的形式,有助于讓學生明確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同時在最后為了使家國情懷的培養真正得到落實,采用學生起立齊讀和集體宣誓的方法,增強儀式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教師點撥:以上就是我們這節課的所學內容,下面讓我們趁熱打鐵做一道課堂習題。 作業練習 (2019高考全國卷Ⅱ)1919年11月,全國各界聯合會在上海成立,發表宣言:“數月以來,國內之群眾運動,風起云涌,雖受種種壓迫,而前仆后繼,不少顧卻;大義當前,絕不退讓......全國各地,知合群自救為萬不可緩之圖。”這說明,當時參加聯合會的各界團體(B) A、對社會改造道路認識趨于一致 B、愛國覺悟得到提高 C、反思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弊端 D、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三、板書設計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在整冊書中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理解并掌握本節課知識,有助于理解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本課在實現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更側重于家國情懷的落實,所以通過設置齊聲朗讀、集體宣誓等方法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但是在本課的授課過程中美中不足的是課堂教學形式不夠豐富多樣,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這是需要今后不斷學習改進的,這也是這節課給我的寶貴經驗。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