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七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1.簡述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2.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描述與分類:①了解各國法治發展的歷程。②理解法治的產生。2.解析與論證:①明確我國法治發展的具體成就。②依法治國的目標,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堅持依法治國的原因。3.預測與選擇:①辯證分析我國法治發展的曲折歷程。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4.辨析與評價:依法行政不同于依法執政。該專題屬于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容,考查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較大(1)從命題內容上看,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為常考點(2)從考査形式上看,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有出現,以非選擇題考依法治國的可能性更大。從設問類型上看,意義類、措施類、原因類都有可能,無論哪一類都側重考查學生提取信息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試題常以國家法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為背景核心考點一 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1.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法的產生 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法的本質 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中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法的決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生產方式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法的歷史類型 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法的特征 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法的職能 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提醒 政治職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決定社會職能;社會職能是政治職能的基礎和體現,二者是統一的。2.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和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1)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中華法系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學習西方 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他們的努力最終歸于失敗提醒 中華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法律文明,它強調法律與倫理道德的統一,代表性法典為《唐律疏議》。(2)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3)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①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規,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實現了有法可依②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的作用不斷增強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 通過建立健全科學完備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體制,保證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我國將人權保障貫穿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使人權法治保障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核心考點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原因 ①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總目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體要求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統一起來;堅持依憲執政和依法執政。(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3.比較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區別 實施方式不同 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實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會輿論、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等力量來獲得實施和維護發揮的作用不同 側重點是保證各項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側重點是通過社會輿論與內心信念促使人們自覺養成良好習慣和規范良好道德行為,約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為,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聯系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德治對法治的實施具有指導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國將更好地推動依法治國進程;法治為德治目標的實現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發展與延伸,法治對德治理念的弘揚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2023·湖南·統考高考真題)某市社區治理中,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打破化解矛盾僅靠干部單向協調的思維慣性,充分發動群眾參與,把群眾代表請上“評判席",融入“法理情”,共評共商共斷群眾訴求的是與非,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這種做法( )①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②調動了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③是基層政權轉變治理方式的生動實踐④結合了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規范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基層黨組織領導發動群眾,把群眾代表請上“評判席”,融入“法理情”,共評共商共斷群眾訴求的是與非,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這充分調動了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是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①②符合題意。③:材料反映的是社區治理,屬于基層民主自治范疇,不涉及基層政權,也不能說明題中做法是否是基層政權轉變治理方式的生動實踐,③排除。④:應該是結合了法律的規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而不是“結合了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規范作用”,④錯誤。故本題選A。2.(2022·天津·統考高考真題)新業態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法律問題。2021年8月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提出,及時跟進研究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相關法律制度,抓緊補齊短板,保障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這體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 )A.堅持文明規范執法 B.完善法律實施機制C.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 D.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答案】D【詳解】A:材料體現的是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沒有體現政府堅持規范文明執法,A不選。B:新業態的出現,需要我們去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沒有體現完善法律實施機制,B不選。C:材料體現的是要完善法律體系,堅持依法治國,沒有體現德治,C不選。D:新業態經濟迅速發展,需要不斷完善法律問題,著體現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需要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D入選。故本題選D。1.(2023·全國·模擬預測)從古到今,許多思想家、法學家對法的起源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關于法的起源的各種學說。下列關于法的起源,認識正確的是( )①人法服從神法,人法是從神法派生出來的②法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③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④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詳解】①: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認為,秩序來源于上帝永遠的正義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從神法,是從神法派生出來的,這屬于“神創說”,不是關于法的起源的正確認識,①說法錯誤。②:法在國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職能,又有社會職能。美國塞爾茨尼克認為,一個群體的法律秩序,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它看到了法的社會性,沒有看到法的階級性,②說法錯誤。③④: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國家出現而產生的,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③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2.(2023·海南·模擬預測)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婦女權益保障法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必然要求,針對當前升學就業、財產分配、人身權利等領域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問題,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做出了積極回應。這體現了( )①我國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②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③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④我國法律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題干信息未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不符合題意。②:修訂婦女權益保障法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必然要求,這說明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②正確切題。③:材料未涉及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③排除。④:針對當前升學就業、財產分配、人身權利等領域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問題,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做出了積極回應,這體現了我國法律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④正確切題。故本題選C。3.(2023·浙江·模擬預測)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時常見諸各類媒體。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建議制定反網絡暴力法,明確網絡暴力的法律定義,加大對網絡暴力犯罪的打擊力度。代表建議的依據有( )①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②依法治國的效果一般高于以德治國的效果③從中國實際出發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④法律在國家治理中具有社會職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時常見諸各類媒體,代表建議建議制定反網絡暴力法,加大對網絡暴力犯罪的打擊力度,其依據是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從中國實際出發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①③符合題意。②依法治國重在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以德治國重在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打擊網絡暴力犯罪需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不能簡單比較誰效果好,②說法錯誤。④:加大對網絡暴力犯罪的打擊力度,既體現法的政治職能,又體現法的社會職能,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4.(2023·海南·模擬預測)近年來,我國檢察機關持續加大司法救助力度,通過支持起訴、司法救助等工作,有效解決了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所急所盼,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2年共救助8.2萬人8.4億元,同比分別上升72.2%和36.9%。檢察機關的上述舉措( )①為人民利用法律維護自身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②體現了司法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③見證了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④是我國法治體系不斷完善的具體體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①:材料反映檢察機關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的具體舉措,但這并不是制度保障,①排除。②: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②錯誤。③④: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有效解決了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所急所盼,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是我國法治體系不斷完善的具體體現,見證了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③④正確。故本題選D。5.(2022·山東德州·統考三模)我國擁有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很多古代法律和經典判例給現代人以啟迪。例如南宋時期,法律對女兒所能繼承的財產份額作出規定:“父母已亡,兒女分產,女合得男之半。”宋朝兩個家庭結成親家,在新郎新娘成親之前,雙方要交換婚帖。其中女方的婚帖會寫明:出嫁女子的排行、芳名、生辰八字,還有很重要的一欄,是清清楚楚列出陪嫁的嫁妝。婚帖就是婚前財產證明。將來萬一夫妻離婚,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妻子改嫁,這婚帖上的嫁妝,妻子是可以帶走的。這給新中國民法典的編纂提供了借鑒。這表明( )①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②宋朝出嫁女子對婚前財產享有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③我國南宋時期的女性已經擁有其父母財產的平等繼承權④任何社會的法治都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根本保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詳解】①:“我國擁有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很多古代法律和經典判例給現代人以啟迪”,這說明“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①正確。②:“婚帖上的嫁妝,妻子是可以帶走的”,說明“宋朝出嫁女子對婚前財產享有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②正確。③:“我國南宋時期的女性已經擁有其父母財產的平等繼承權”說法不符合史實,③錯誤。④:法治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但不是“根本保障”,④錯誤。故本題選A。6.(2023·山東煙臺·統考模擬預測)“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語出慎到的《慎子·逸文》,公元前300多年慎到的這種觀點難能可貴;盡管彼“法”與今日之法律制度是有差異的,但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供了歷史參照和法治傳承。材料表明( )①中國優秀傳統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鮮活的當代價值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③中華法治文化蘊含的人本思想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與底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材料體現了公元前300多年的法律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供了歷史參照和法治傳承,表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優秀傳統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鮮活的當代價值,①②說法正確。③: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③說法錯誤。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與底色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積極意義,但不是其源泉,選項夸大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7.(2023·廣東廣州·統考三模)針對當前升學就業、財產分配、人身權利等領域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啟動婦女權益保障法全面修改工作,這是該法實施30年的一次“大修”。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該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的修訂( )①將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②是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內在要求③反映了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人權的根本保障④體現了黨的意志可以按照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針對當前升學就業、財產分配、人身權利等領域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婦女權益保障法全面修改工作,這是通過健全法治維護和保障婦女權益,不涉及發揮道德教化作用,①不合題意。②: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修訂婦女權益保障法有利于在升學就業、財產分配、人身權利等領域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促進男女平等,②符合題意。③: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啟動婦女權益保障法全面修改工作,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和中國人民享有更加充分人權的根本保障,③不選。④: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啟動婦女權益保障法全面修改工作,表明該法的修訂體現了黨的意志可以按照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8.(2023·湖南岳陽·湖南省平江縣第一中學校考二模)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與時俱進,呼應社會關切,卓有成效推進立法工作,通過憲法修正案,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次,作出法律解釋9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99件次,現行有效法律292件。這折射出( )①法律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社會發展進步②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③我國的法律實施機制正日趨得到完善④科學立法要發揚民主,充分凝聚社會共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與時俱進,呼應社會關切,卓有成效推進立法工作,其成績折射出法律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①②符合題意。③:材料強調立法工作,反映出我國的法律體系在日趨完備,沒有體現我國的法律實施機制正日趨得到完善,③與題意不符。④:材料強調我國的立法工作堅持與時俱進,沒有體現科學立法要發揚民主和充分凝聚社會共識,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A。9.(2023·重慶沙坪壩·重慶南開中學校考模擬預測)法制與法治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兩個概念。從狹義角度來說:法制即法律制度,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法治與法制的統一性體現在( )①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是最終實現法治②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制度③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管理國家和治理社會的統治方式④法制是按統治階級意志而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詳解】①②: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之上;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故①②符合題意。③④:③是講法治與人治的區別,④是講法制的性質,均沒有體現法治與法制的統一性,③④排除。故本題選A。10.(2023·遼寧·模擬預測)立法法是規范國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動、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的基本法律。黨的二十大依據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出新的要求,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進行修改的決定。修改立法法的原因有( )①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立法機關,具有國家立法權②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補齊短板、完善法律體系③加強法律體系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保障憲法實施④完善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銜接的制度,保障科學立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詳解】①:修改立法法是全國人大行使立法權的體現,但不是原因,①不符合題意。②③:立法法是規范國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動、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的基本法律。黨的二十大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出新的要求。修改立法法是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補齊短板、完善法律體系的需要;同時是加強法律體系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保障憲法實施的需要,②③符合題意。④:完善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銜接的制度是修改立法法的措施,不是原因,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1.(2023·福建泉州·泉州五中校考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泉港區涂嶺司法所是全國模范司法所。一直以來,涂嶺司法所時刻把為民辦實事融入日常工作中,全面推進“楓橋經驗”落地生根,結合涂嶺實際,創新推行司法所、派出所、律師所的“三所聯調”和個人調解工作室、司法行政工作室、黨代表人大代表調解室的“三室聯動”的多元調解新模式,轄區內項目征地拆遷安置、山地承包糾紛、交通事故等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得以解決,打通人民調解為人民的“最后一公里”,為實施平安鄉村保駕護航;聯合村級老人會,邀請威望較高的會長、副會長等,挖掘當地的傳統、風俗等優秀文化因子,總結出一套“法、理、情”相結合的獨特調解模式。司法所充分發揮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工作效應,創新矛盾糾紛網格化解機制,將全鎮劃分為51個單元網格,配備網格員51名,專職調解員26名,實現網格全覆蓋,各類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處理、早解決”,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涂嶺司法所將創新法律服務形式,繼續深入企業社區、農村,利用各村 (居) 開展文藝晚會、招聘會等契機,開展法律咨詢和普法宣傳活動,形成全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有人認為,建設法治社會,就是不斷擴大公眾的法治參與。結合材料中涂嶺司法所的司法行政實踐,運用《政治與法治》的知識對此觀點加以評析。【答案】①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②搭建社會治理平臺,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發揮各類基層社會主體的積極作用。③立足地方實際,創新社會治理工作方式,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④ 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分析】背景素材:泉港區涂嶺司法所的司法行政實踐考點考查:《政治與法治》的相關知識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為辨析與評價類試題,要求結合涂嶺司法所的司法行政實踐這一材料,對設問中的觀點進行評析。一般來說,評析需要考慮觀點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補充完善缺失遺漏之處。設問知識限定宏觀,需要依據觀點和材料,檢索調用相關知識。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不斷擴大公眾的法治參與→可聯系教材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知識;關鍵詞②:創新推行司法所、派出所、律師所的“三所聯調”和個人調解工作室、司法行政工作室、黨代表人大代表調解室的“三室聯動”的多元調解新模式,轄區內各類矛盾糾紛得以解決→可聯系教材建設法治社會要求中的“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知識;關鍵詞③:“聯合村級老人會,邀請威望較高的會長、副會長等,挖掘當地的傳統、風俗等優秀文化因子,總結出一套‘法、理、情’相結合的獨特調解模式”“司法所充分發揮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工作效應,創新矛盾糾紛網格化解機制”→可聯系教材建設法治社會要求中的“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知識;關鍵詞④:涂嶺司法所將創新法律服務形式,繼續深入企業社區、農村,利用各村 (居) 開展文藝晚會、招聘會等契機,開展法律咨詢和普法宣傳活動→可聯系教材建設法治社會要求中的“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知識。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相結合。課標要求考綱解讀考情分析體系構建考點梳理真題在線模擬演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七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1.簡述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2.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描述與分類:①了解各國法治發展的歷程。②理解法治的產生。2.解析與論證:①明確我國法治發展的具體成就。②依法治國的目標,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堅持依法治國的原因。3.預測與選擇:①辯證分析我國法治發展的曲折歷程。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4.辨析與評價:依法行政不同于依法執政。該專題屬于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容,考查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較大(1)從命題內容上看,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為常考點(2)從考査形式上看,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有出現,以非選擇題考依法治國的可能性更大。從設問類型上看,意義類、措施類、原因類都有可能,無論哪一類都側重考查學生提取信息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試題常以國家法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為背景核心考點一 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1.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法的產生 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法的本質 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中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法的決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生產方式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法的歷史類型 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法的特征 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法的職能 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提醒 政治職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決定社會職能;社會職能是政治職能的基礎和體現,二者是統一的。2.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和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1)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中華法系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學習西方 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他們的努力最終歸于失敗提醒 中華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法律文明,它強調法律與倫理道德的統一,代表性法典為《唐律疏議》。(2)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3)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①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規,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實現了有法可依②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的作用不斷增強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 通過建立健全科學完備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體制,保證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我國將人權保障貫穿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使人權法治保障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核心考點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原因 ①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總目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體要求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統一起來;堅持依憲執政和依法執政。(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3.比較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區別 實施方式不同 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實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會輿論、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等力量來獲得實施和維護發揮的作用不同 側重點是保證各項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側重點是通過社會輿論與內心信念促使人們自覺養成良好習慣和規范良好道德行為,約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為,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聯系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德治對法治的實施具有指導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國將更好地推動依法治國進程;法治為德治目標的實現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發展與延伸,法治對德治理念的弘揚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2023·湖南·統考高考真題)某市社區治理中,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打破化解矛盾僅靠干部單向協調的思維慣性,充分發動群眾參與,把群眾代表請上“評判席",融入“法理情”,共評共商共斷群眾訴求的是與非,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這種做法( )①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②調動了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③是基層政權轉變治理方式的生動實踐④結合了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規范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2·天津·統考高考真題)新業態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法律問題。2021年8月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提出,及時跟進研究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相關法律制度,抓緊補齊短板,保障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這體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 )A.堅持文明規范執法 B.完善法律實施機制C.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 D.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1.(2023·全國·模擬預測)從古到今,許多思想家、法學家對法的起源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關于法的起源的各種學說。下列關于法的起源,認識正確的是( )①人法服從神法,人法是從神法派生出來的②法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③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④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023·海南·模擬預測)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婦女權益保障法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必然要求,針對當前升學就業、財產分配、人身權利等領域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問題,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做出了積極回應。這體現了( )①我國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②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③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④我國法律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浙江·模擬預測)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時常見諸各類媒體。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建議制定反網絡暴力法,明確網絡暴力的法律定義,加大對網絡暴力犯罪的打擊力度。代表建議的依據有( )①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②依法治國的效果一般高于以德治國的效果③從中國實際出發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④法律在國家治理中具有社會職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3·海南·模擬預測)近年來,我國檢察機關持續加大司法救助力度,通過支持起訴、司法救助等工作,有效解決了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所急所盼,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2年共救助8.2萬人8.4億元,同比分別上升72.2%和36.9%。檢察機關的上述舉措( )①為人民利用法律維護自身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②體現了司法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③見證了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④是我國法治體系不斷完善的具體體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2·山東德州·統考三模)我國擁有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很多古代法律和經典判例給現代人以啟迪。例如南宋時期,法律對女兒所能繼承的財產份額作出規定:“父母已亡,兒女分產,女合得男之半。”宋朝兩個家庭結成親家,在新郎新娘成親之前,雙方要交換婚帖。其中女方的婚帖會寫明:出嫁女子的排行、芳名、生辰八字,還有很重要的一欄,是清清楚楚列出陪嫁的嫁妝。婚帖就是婚前財產證明。將來萬一夫妻離婚,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妻子改嫁,這婚帖上的嫁妝,妻子是可以帶走的。這給新中國民法典的編纂提供了借鑒。這表明( )①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②宋朝出嫁女子對婚前財產享有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③我國南宋時期的女性已經擁有其父母財產的平等繼承權④任何社會的法治都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根本保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3·山東煙臺·統考模擬預測)“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語出慎到的《慎子·逸文》,公元前300多年慎到的這種觀點難能可貴;盡管彼“法”與今日之法律制度是有差異的,但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供了歷史參照和法治傳承。材料表明( )①中國優秀傳統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鮮活的當代價值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③中華法治文化蘊含的人本思想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與底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3·廣東廣州·統考三模)針對當前升學就業、財產分配、人身權利等領域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啟動婦女權益保障法全面修改工作,這是該法實施30年的一次“大修”。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該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的修訂( )①將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②是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內在要求③反映了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人權的根本保障④體現了黨的意志可以按照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3·湖南岳陽·校考二模)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與時俱進,呼應社會關切,卓有成效推進立法工作,通過憲法修正案,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次,作出法律解釋9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99件次,現行有效法律292件。這折射出( )①法律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社會發展進步②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③我國的法律實施機制正日趨得到完善④科學立法要發揚民主,充分凝聚社會共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3·重慶沙坪壩·校考模擬)法制與法治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兩個概念。從狹義角度來說:法制即法律制度,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法治與法制的統一性體現在( )①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是最終實現法治②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制度③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管理國家和治理社會的統治方式④法制是按統治階級意志而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2023·遼寧·模擬預測)立法法是規范國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動、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的基本法律。黨的二十大依據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出新的要求,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進行修改的決定。修改立法法的原因有( )①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立法機關,具有國家立法權②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補齊短板、完善法律體系③加強法律體系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保障憲法實施④完善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銜接的制度,保障科學立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1.(2023·福建泉州·泉州五中校考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泉港區涂嶺司法所是全國模范司法所。一直以來,涂嶺司法所時刻把為民辦實事融入日常工作中,全面推進“楓橋經驗”落地生根,結合涂嶺實際,創新推行司法所、派出所、律師所的“三所聯調”和個人調解工作室、司法行政工作室、黨代表人大代表調解室的“三室聯動”的多元調解新模式,轄區內項目征地拆遷安置、山地承包糾紛、交通事故等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得以解決,打通人民調解為人民的“最后一公里”,為實施平安鄉村保駕護航;聯合村級老人會,邀請威望較高的會長、副會長等,挖掘當地的傳統、風俗等優秀文化因子,總結出一套“法、理、情”相結合的獨特調解模式。司法所充分發揮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工作效應,創新矛盾糾紛網格化解機制,將全鎮劃分為51個單元網格,配備網格員51名,專職調解員26名,實現網格全覆蓋,各類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處理、早解決”,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涂嶺司法所將創新法律服務形式,繼續深入企業社區、農村,利用各村 (居) 開展文藝晚會、招聘會等契機,開展法律咨詢和普法宣傳活動,形成全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有人認為,建設法治社會,就是不斷擴大公眾的法治參與。結合材料中涂嶺司法所的司法行政實踐,運用《政治與法治》的知識對此觀點加以評析。課標要求考綱解讀考情分析體系構建考點梳理真題在線模擬演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七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學案(原卷版)-2023-2024學年高三政治一輪復習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doc 第七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學案(解析版)-2023-2024學年高三政治一輪復習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