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教學設計(表格式) 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教學設計(表格式) 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能夠從詩詞、文集、圖片等史料中提取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革新的有效信息;(史料實證) 2.通過教師講述,能夠在不同時空框架下,理解遼宋夏金元這一時期經濟與社會的變革,并作出合理解釋;(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3.通過探究分析, 能夠從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變革中,聯系實際,體會時代的進步,感悟民族的振興。(家國情懷) 4.學生自定目標。
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 宋朝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新變化
教學難點: 理解經濟發展的連續性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展示圖片史料: 問題:從《清明上河圖》這兩個局部圖,可以得到哪些歷史信息?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并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簡單解答。 【設計說明】學生在初中時期已接觸過《清明上河圖》,對其中的內容能進行簡單分析??此坪唵蔚氖妨蠀s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討論,同時又能自然地引出本課的主題“宋代的經濟與社會”,方便后續教學的開展。 過渡:中國有一幅傳世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描繪了東京繁榮的景象。讓我們來共同領略一下當時的東京風采。 滿載貨物的駱駝,街邊林立的店鋪……好一派熱鬧的景象!車水馬龍,鱗次櫛比……北宋的繁華在圖中可窺得一二。宋代沈括更說“唐人作富貴詩,多紀其奉養器服之盛,乃貧眼所驚耳……此所謂不曾近富兒家”[[footnoteRef:0]],可見宋人的生活水平遠遠高于唐朝。那歷史上宋朝的經濟是什么樣呢?其又給當時和后世帶來怎樣的影響?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從傳統“四民”——士農工商的變化看宋朝社會革新。 [0: []沈括著,施適校對.夢溪筆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45).] 新課教學 第一部分:宋朝的革新 1.“農”的改變 展示兩則材料。 材料一:北宋開國時(960年)有97萬戶,485萬人……到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突破2000萬戶,人口達到1億(10444萬),超過漢唐1倍,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footnoteRef:1]] [1: []曹大為,商傳,王和,趙世瑜主編,中國大通史·宋卷[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8(149).] ——曹大為等主編《中國大通史·宋》,第149頁 材料二: 唐朝時期地域圖(出自歷史統編版,第35頁) 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出自歷史統編版,第51頁) 師講述:我們來看兩則材料。 從材料一中我們可以看到:北宋的人口遠遠超過唐朝;但我們從材料二卻看到北宋的國土面積遠遠小于唐朝。這就顯現出了一個矛盾:人多地少。怎么樣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是這個時代特別要考慮的問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了應對這一局面,人們不斷提高生產技術,從而帶動農業生產的發展。 農業發展第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耕作制度得到發展,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宋朝北方作物大規模南移,加之宋初從越南引進占城稻,使得同一塊兒土地上可以接連栽種不同的農作物,這種情況在在江南地區已經形成較為廣泛而穩定的耕作制度,甚至在更靠南的地區出現了一年三熟。這些現象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賜予的光熱資源,不僅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土地利用率,緩和了人地矛盾。毫不夸張的說,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驚人的農業變革。 農業發展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商品性農業嶄露頭角。商品性農業,是指農業內部專門為出售而生產的那些分支,這些分支多與經濟作物相關。宋朝商品性農業發展最為迅速的便是蠶桑業和茶葉了。同時,宋代嶺南地區已有棉花種植,這為元代棉紡織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業發展的第三個表現是邊疆農業有顯著進步。隨著宋朝和周邊少數民族交流增多,東北、西北、西南的農業都有顯著發展。 這三方面的改變與變動推動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僅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緩解,農民穩定下來,從而有助于推動宋朝經濟走向繁榮。這也生動的說明了農業的穩定發展,不僅有助于國家政權的穩定,同時也有助于推動其他經濟領域的發展。 【設計說明】農業對學生來說是較為陌生的一個行業,如果僅僅是簡單的數據羅列,不僅不能讓學生感受宋朝農業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時空觀念的基礎上,采用唐宋國土面積、人口數據的對比,展示兩個時期的不同,突出人地矛盾,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時學生已經知曉宋朝時期的農業有較大的發展,但是此時人地矛盾又較為突出,這本身就存在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就讓學生有進一步探究的欲望。通過展示宋朝耕作技術、商品性農業和邊疆農業的相關史料,將陌生的歷史展現在學生面前,將生硬的知識“活起來”,不僅證實了宋朝農業得到發展的相關事實,落實“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而且符合學生的認知,有助于實現課堂效果,激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但教師也應明確:農業的發展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只需知道宋朝為了解決人多地少這一矛盾,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推動農業的發展即可。這部分的學習有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2.“工”的發展 其他經濟領域當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業就是手工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士農工商”中的“工”。 宋朝手工業獨具特色,不僅推動了宋朝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獨具魅力的一個朝代。宋朝最具特色的手工業部門有制瓷業、礦冶業和印刷業。 制瓷業是中國獨具特色的一個手工業部門。瓷器最早可追溯至商朝,東漢時已經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唐朝時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朝時,中國制瓷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五大名窯的瓷器,代表了當時制瓷業最高水平。汝窯所產青瓷帶有較細紋片,釉色天青,質感瑩潤。定窯特色產品是薄胎白瓷,有印花、刻花、劃花等不同裝飾技巧。官窯主要為滿足宮廷用瓷而建,所產主要為青瓷,青中帶粉。哥窯所產瓷器釉層較厚,紋密而重,如同冰裂開片。鈞窯瓷器釉中含銅,燒出的釉色藍中帶紅或者帶紫,色如瑰霞。這些名瓷在陶瓷美學方面開創了新境界,具有巧奪天工的鑒賞價值。瓷器不僅受國人歡迎,而且遠銷海外。著名的“南海1號”沉船,挖掘到大量的宋瓷,這充分說明了宋朝的瓷器在海外也備受歡迎。 此外,礦冶業在北宋手工業占有重要地位。礦冶業的快速發展還得益于煤炭的大規模開采。早在漢代,人們就已使用煤炭作為燃料,但煤炭進入大規模開采,是在北宋時期。而且根據考古和現存史料推斷,北宋時期京畿地區的居民已大部分使用煤作為燃料,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次重要的能源變革。煤的規模產出,不僅能夠緩解居民燃料緊張這一矛盾,而且還帶動了金屬冶煉等手工業部門的發展。如:宋代冶鐵工業發展極快,鐵產量的增長是驚人的。太宗時有574.8萬斤,真宗時629.3萬斤,仁宗時724.1萬斤,英宗治平中達到824.1萬斤,這是最高峰;相當于唐憲宗元和初年(806)207萬斤的4倍,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59)53萬斤的17倍。由此可見,宋朝的礦冶業發展的非常出色,而且在宋朝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宋朝其實還有一個非常矚目的手工行業,那就是印刷業。雖然北宋時期的已有膠泥活字印刷術,但當時的刻書坊仍以雕版印刷為主。雕版印刷的興起和發展,其對經濟、文化、社會乃至世界文明的的發展都有重大影響。雕版印刷術發明于晚唐,興盛于北宋,尤其是到了北宋中葉,成為當時一個新興的手工業部門。當時全國各地官私刻書坊遍地林立。而印刷業的快速發展也使得更多的人有條件去讀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文化普及。這個時期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宋朝的士人已有版權保護意識。中國南宋紹熙年間刻印的四川眉州人王稱所著《東都事略》在其最后就刊印了“眉山程舍人(當時著名的刻書家)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字樣,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印在書上的版權保護文字,從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的版權意識。印刷業推動手工業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書籍貿易的增加,從而使得商業更加繁榮。 【設計說明】此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時期已接觸過,教師需進一步挖深相關內容,結合文字史料和相關實物圖片,讓學生體會宋代手工業的魅力,感受宋代手工業的變革與發展。中國古代手工業燦爛輝煌。宋代手工業的成就格外突出。通過教師講述,讓學生感悟手工業的變革,感受時代的進步。 3.“商”的繁榮 宋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大量的農副產品流通到市場上,推動了商業的發展。商業也因此成為宋代濃墨重彩的一頁。 展示兩組圖片。 材料一:唐宋都城對比圖 材料二:《清明上河圖》局部圖 圖三 圖四 師講述:宋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大量的農副產品流通到市場上,推動了商業的發展。商業也因此成為宋代濃墨重彩的一頁。 我們觀察一下這兩組圖片。唐代都城極其規整,坊市嚴格分離;宋朝東京的坊市界限被打破。宋朝的商品交易不僅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同時也突破了時間的限制,早市、夜市相繼出現,晝夜相連,異常繁華!因此也就有了宋詞中描繪的場景:“錢塘自古繁華……戶盈羅綺競豪奢”。 宋朝時,市場交易除了有民間貿易外,還有官方設置的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榷場,遼宋夏金時期各政權在彼此接界地帶設置的互市市場。除戰爭時期外,通常定期開放。宋主要向少數民族政權輸送糧食、手工業制品等;少數民族主要向宋輸送牲畜、皮貨、珠玉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邊疆貿易得到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民族交融。 不論是榷場貿易還是民間貿易,帶來一個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推動了城市的發展,使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此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市鎮,其中漢陽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北宋的東京、南宋的臨安等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 宋朝商業繁榮還有一個表現,貨幣需求量劇增。北宋時期,年鑄幣量較前代大大增加。但隨著商業的發展、貿易的擴大,人們逐漸認識到金屬貨幣具有易磨損、攜帶不便等弊端,于是在四川地區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時,政府發行了會子。不論是交子亦或是會子,都為后來元朝將紙幣作為主幣在全國范圍內發行奠定了基礎。 通過以上講述,我們可以看出商業在國內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其實此時的海外貿易也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態。此時,“海上絲綢之路”是宋朝非常重要的對外貿易通道。指南針的改進、造船業的進步等推動了遠洋航行的進一步發展,而“南海1號”沉船的打撈發掘,就說明了宋代遠洋航行的發達。在對外貿易中,宋朝主要向亞非等國輸瓷器、絲織品等精美的手工業制成品;亞非等國主要輸入香料、珠玉、奇珍異獸等。而外貿收入成為當時重要的國庫收入。隨著對外貿易的增加,當時還有許多外國人在大宋境內居住。當時,泉州、廣州、明州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政府在此設立“市舶司”進行管理。 宋朝的商業繁榮是空前的,其不僅得益于寬松的商業政策,也得益于農業、手工業的革新與進步。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宋朝的經濟發展到一個新高度,這對當時和后世有巨大的影響。 【設計說明】《清明上河圖》是研究宋代社會風貌的一個重要途徑。從《清明上河圖》商鋪細節入手,在史料實證的基礎上展現宋代商業的繁華。加之,唐宋商業進行對比,進一步凸顯宋代商業的繁榮與進步。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行立意設計,能夠使學生在全面、系統了解相關史實的基礎上,拔高課堂,學生提升了自身的思維品質。 宋朝商業的繁榮學生在初中時期已經學過,但是在高中時期又不能忽視。本部分主要通過圖片史料、明晰的數據和古詩詞中的描繪,讓學生“神入”歷史,感受宋朝的繁華,體會宋朝商業的革新。讓學生理解商業的繁榮不只是乏味的數據,更有豐富的史實可以互證,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4.格局的改變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期,大批文人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但在宋朝,產生了一個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材料: 其諸道州府舉人試卷,各以逐路糊名,委封彌官于試卷上以在京師、逐路字,用印送考試官,其南省所放合格進士乞于在京、逐路以分數裁定取人。[[footnoteRef:2]] [2: [] 司馬光校注,李之亮箋.司馬溫公集編年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9(263).] ——司馬光《乞貢院逐路取人狀》 師詢問:我們通過司馬光的建議可以看到,當時科舉制的錄取存在一定的問題——各路、南北錄取不均衡。通過史料我們可以看到,此時南方錄取率高于北方,文化重心呈現出南移??墒菫槭裁磿霈F這種現象呢? 其實是因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南方文化的發展。 經濟重心的南移與人口的南遷有密切聯系。魏晉南北朝永嘉之亂后,人們為了躲避北方戰亂,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使得江南地區得到開發;中唐時期安史之亂后,又一次出現了人口南遷的高潮,大量的人口涌入南方,進一步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宋朝靖康之變后,大批中原人口南渡,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 兩宋之際,由于北方的戰亂和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南北文化存在差距,南方學子在科舉考試中并為占據優勢地位,因而當時有些官僚建議南北分卷、分路錄取。這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科舉考試的公平。而“分路取仕”和今天的高考錄取有相似之處。這其實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大革新。這就是文化格局的改變。 【設計說明】本部分從文化重心轉移引出經濟重心轉移,讓學生明白經濟格局的變動會影響到文化格局的改變。從表象到根本,內容抽絲剝繭,問題層層遞進;本部分以時間為線索,在史料實證的基礎上,對相關歷史概念進行解釋,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拔高課堂,深化課堂主題,進一步落實“社會變革與時代進步”這一教學立意。 5.社會的革新 明朝陳邦瞻在《宋史紀事本末·敘》當中有這樣一段評論:“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有三……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變未極,則治不得不相為因。今國家之制、民間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者乎?非慕宋而樂趨之,而勢固然已!” 從中可以看到陳邦瞻對宋朝的評價很高,其社會的變化深深影響到其生活的時代。為何陳邦瞻會有這樣的評論? 展示四則材料: 材料一:唐世科舉之柄,專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為之助,謂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譏議,多公而審。亦或脅于權勢,或撓于親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footnoteRef:3]] [3: [] (宋)洪邁著.孔凡禮校,容齋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2015(832).] ——(宋)洪邁《容齋隨筆·四筆》卷5《韓文公薦士》 材料二:朝貴人家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謂之“榜下捉婿”。[[footnoteRef:4]] [4: [] (宋)朱彧著.武潤婷校,萍州可談[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163).] ——(宋)朱彧:《萍洲可談》 材料三:“仁宗朝,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盵[footnoteRef:5]] [5: [] 張文晶. 試論中國中古良賤制度的衰亡[D].南京師范大學,2005.] ——張文晶《試論中國中古良賤制度的衰亡》 材料四: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footnoteRef:6]] [6: [] (宋)袁采著.劉云軍校,袁氏世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631).] ——袁采:《袁氏世范》 師講述: 對當時影響最大的便是科舉制度的變革。宋朝的重文輕武環境,讓文人生活得極其“幸?!薄?婆e取士,只要擁有才賦,便可重用。在這種環境中,科舉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糊名”、“謄錄”在當時成為常態,這體現了程序的公平;南北分卷、分路錄取,體現了地域的公平。廣大學子擁有更多的機會,社會對他們也充滿包容。這是讓所有文人都羨慕的時代。 也正是科舉考試的更加公平,帶動了人們門第觀念的改變。通過科舉考試,社會階層流動起來,隋唐時期的門第觀念逐漸弱化,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的才華。在宋代筆記中多次出現“榜下捉婿”的場景,前兩年熱播的電視劇《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中就有這樣的橋段?!鞍裣伦叫觥彪m然有趣,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婚姻觀念的改變,人們門第觀念的變化,這就是“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門閥”。也正因此這樣,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步入政壇,給政治增加了活力。 同樣,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政府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政府“不抑兼并”,土地買賣只要符合流程便不受干預;百姓遷居、更換職業,政府也不進行過度管理。這就使得當時的社會流動性增強,從而又帶來了一個新的變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在宋之前,社會上廣泛存在賤民階層,他們人身不完全自由而且總是受到歧視。但是到了宋朝,他們的數量大大減少。社會各階層等級界限逐漸弱化,各階層成員的升降變遷越來越頻繁,即“貧富無定時,貴賤無永時”。這里有制度的原因,如科舉等;也有經濟發展的原因,如土地兼并等。這些變革使得社會流動性在不斷加強。 宋朝的經濟和社會革新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等人提出的“唐宋變革論”:宋朝是中國近世的開始,這些變革深刻地影響了之后的中國。 【設計說明】此部分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經濟的變革帶動社會的變化,社會的變化反映經濟的進步。通過文字史料的展現,分析出宋朝科舉考試、門第觀念、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社會等級等方面的革新,增強對相關史實的理解。這是在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基礎上落實本課教學立意,從而使學生對這一時期社會的變化有更為客觀的認識。 第二部分:元朝的承襲 通過剛才的講解我們可以體會到宋朝經濟的繁盛。宋朝的繁盛,元朝也有所承襲。 宋朝開始引進并種植棉花,到了元朝,棉花種植在南方大力推廣,棉紡織業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在黃道婆改進棉紡織工具后,大大推動了棉織業的發展。 元代制瓷業承襲了宋代的輝煌,尤其以景德鎮的青花瓷最負盛名。元青花成為收藏界的珍品。 元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樣帶動了商業的發展。元朝承襲了宋朝的紙幣,并將其作為全國范圍內通行的主幣,整合了全國的貨幣體系,這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元代的海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元代承襲了宋朝的海外貿易,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積極發展官方和私人海外貿易,政府同時對其采取積極鼓勵政策,這就大大促進了海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泉州已成為當時第一大港。這正體現了恢弘的大元王朝! 【設計說明】本部分看似講解元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實際為本課知識的總結。學生在復習宋朝經濟革新的同時,簡單了解元朝經濟的繼承及發展,從時間的維度從而說明革新推動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在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本課立意,讓課堂更加豐富與充實。 本課小結 第三部分:時代的進步 師講述: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歷史。大唐盛世讓人心馳神往,繁華的東京和臨安讓人贊嘆,元朝的恢弘氣度讓人自豪,康乾盛世的繁盛讓世人銘記!從唐到清,經濟的發展在持續,經濟的變動與革新展現出時代的進步。 無論是宋朝經濟的發展,還是元朝的承襲、明清的嬗變,都體現出繼承與變革。農業、手工業、商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經濟的發展帶來社會生活的變化;經濟、社會的變革最終帶來時代的進步。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敝袊糯洕姆睒s,讓中華兒女更加充滿力量,為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努力! 最后讓我們再來回顧本課知識,我們重點講解了宋元時期經濟和社會變化,那老師就想問同學們,宋元時期經濟的變化與社會的革新有怎樣的關系?你如何理解這種關系?請簡要談談你的想法。 好,今天的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聆聽! 【設計說明】通過總結說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宋元時期古代中國的輝煌與燦爛,經濟的進步、時代的革新讓學生思考:農業文明時代中國經濟與社會領先于世界,今天的中國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重現昔日的輝煌?如何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思考是基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也是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升的表現。 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和學生的思考,學生再次明確本課的教學立意:“社會變革”與“時代進步”。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更應傳達一個觀念:以史為鑒——歷史不僅僅代表過去,更能指導與影響現在和未來。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介休市| 黄梅县| 嘉定区| 安徽省| 桂东县| 肥东县| 彭阳县| 宁夏| 高安市| 洱源县| 正宁县| 太谷县| 丹凤县| 宜州市| 安丘市| 黔西| 台南市| 莱阳市| 龙里县| 吉安县| 榕江县| 新巴尔虎右旗| 浪卡子县| 泊头市| 伊金霍洛旗| 大邑县| 吴堡县| 定结县| 仁布县| 甘洛县| 平度市| 北京市| 那曲县| 乐亭县| 济宁市| 珠海市| 乌恰县| 弥渡县| 增城市| 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