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中國近代史始于1840年鴉片戰爭,止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重點敘述列強侵略中國,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對外反抗列強侵略,對內反對封建專制統治,最終由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紀70年代以后,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內容要求】“1.1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通過了解五四運動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通過了解陳獨秀、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等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理解偉大建黨精神。【2022年課標解讀】⑴了解清朝晚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⑵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了解洪秀全與太平天國運動的相關史實,幫助學生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初步分析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業要求】1能夠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基本線索,以及中國近代歷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等,知道這些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能夠初步閱讀和理解中國近代史的史料,并運用這些史料分析近代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原因;認識中國近代史是中國人民對外反抗列強侵略、對內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歷史;知道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認識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認識和感悟五四精神、偉大建黨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繼承革命傳統,培養優良作風。(歷史解釋、家國情懷)4通過學歷史,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性,認識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學習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而英勇斗爭的精神,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欠缺,但敢于質疑、勇于表達、喜愛探究、渴望表現。經過一年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歸納等方面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判斷。【教學提示】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和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基本史事,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近代史不僅是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撓斗爭的歷史,更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近代的史料更為豐富多樣。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運用近代的文字資料、影像資料等再現歷史的情境,如歷史的場景、人物的活動等,使學生觀察、感受近代歷史的真實情況;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如歷史報刊、歷史論著、歷史照片、歷史繪畫、歷史影片、歷史實物等,特別是用好紅色資源,如革命遺址遺跡、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等;要重視與近代歷史有關的鄉土資源和口述史資源的利用。學生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過程中,可通過下列活動提升核心素養。·觀察并繪制近代歷史地圖。根據不同的學習主題,觀察形勢圖(如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繪制示意圖(如19世紀末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路線圖(如紅軍長征路線圖),展示繪制出的歷史地圖,解說圖中的歷史信息。·舉辦革命故事會,講述中國近代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弘揚革命精神。·觀看近代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撰寫觀后感,進行交流?!づe辦近代革命歌曲演唱會,通過演唱,感受近代革命歷史發展的脈動,謳歌革命精神,陶冶革命情操。·進行近代歷史的實地調查,如參觀考察革命遺址遺跡,通過走訪、調查,搜集與近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關的材料等,整理信息,形成調查報告,匯報并交流。·圍繞近代歷史上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舉辦革命精神研討會,探討革命精神的內涵、意義及影響,交流學習體會。·比較近代歷史上的同類史事并繪制圖表,用板報等形式展示。比如,比較分析《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探討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又如,比較分析近代歷史上的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代表人物提出的主張及活動,探討他們對歷史發展作出的努力,分析其歷史局限性。再如,比較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如八七會議、古田會議、遵義會議、中共七大、七屆二中全會,探討這些會議對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意義。·圍繞中國近代重要的史事,采用個人與小組相結合的方式,搜集相關史料,深入研討,撰寫歷史小論文。所選史事主要包括如下類型:(1)歷史事件,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左宗棠收復新疆、五四運動、中共一大、遵義會議、七七事變、中共七大等;(2)歷史人物,如近代史上的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張簪、孫中山等,中共黨史上的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文藝界的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洗星海等。·查找、閱讀毛澤東的重要著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研討活動,認識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單元概述】1.本單元由三節正課組成。19世紀中期,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法等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西方列強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生產資料,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幅員遼闊的中國。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6年,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社會危機。在內憂外患中,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這是一次規模宏大的農民戰爭,席卷了大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和外國侵略勢力。2.時空縱覽主題線索:一條主線: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次戰爭: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三大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四大事件: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單元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認識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3.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洪秀全與太平天國運動的相關史實;幫助學生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初步分析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4.嘗試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單元問題情景】炮聲帶來鴉片戰爭,宣告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如果中國全面禁止鴉片,英國會如何抉擇 【單元課時安排】3課時(第1課時)第1課 鴉片戰爭(第2課時)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第3課時)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單元跨學科主題學習】中華英雄/名人譜 知識圖譜人物 相關課程內容歷史 語文 道德與法治 藝術林則徐(近代) 虎門銷煙、鴉片戰爭 有關鴉片戰爭和虎門銷煙的文學作品 抵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獨立 有關林則徐和虎門銷煙的藝術作品,如雕塑、郵票等政治、經濟:出超、入超;道德與法治:鴉片地理: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第一次鴉片戰爭經過:英軍封鎖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趨天津→道光帝派琦善與英軍談判→1841年初英軍強占香港島→攻虎門、廣州→占廈門、定海、寧波→1842年進犯吳淞→占鎮江→8月初,英軍到達南京下關。第一次鴉片戰爭經過:1856年10月,英軍炮轟止廣州,挑起戰爭→次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1858年,攻陷大沽,逼近天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