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夏朝帶有奴隸制特征。迄今發現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商朝的青銅冶煉技術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諸侯,對疆域的控制更加穩固。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度漸趨瓦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促進了農業發展。各諸侯國的變法推動了社會進步,思想文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內容要求】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2022年課標解讀】⑴了解夏商周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⑵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3了解夏商周時期是中國王朝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青銅器和甲骨文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4)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七雄的局面,知道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及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5)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6)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業要求】1能夠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能夠知道中國古代遺留至今的各類史料是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歷史的證據,能結合語文、地理、藝術等課程的學習,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義,嘗試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能夠對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現象等形成合理想象,進行初步分析,認識其意義和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4能夠通過中國古代的經濟、科技成就,了解生產力發展對政治、社會、文化變革的推動作用;通過古代歷史上治亂興衰的史事,認識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5能夠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通過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進行本課程內容講授時,會更多的采用直觀性教學的方法。充分利用圖片、視頻、動漫等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提高歷史學習能力,最終引導學生培養民族情感和家國情懷。【教學提示】學生初學歷史,需要培養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情境再現、問題引領、故事講述和多樣化的資源運用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要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從幫助學生學會閱讀、理解教材,概括所學內容入手,進而指導學生解讀史料,使學生逐步學會對史事進行分析。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要通過把握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相關重要史事,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過程展開。教師要把歷代政權的分立與統一、中華民族的發展演變,理解為從區域到整體、從碰撞到交融的過程,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分析重要史事間的因果關系,初步學會對史事進行評判。中國古代史距離今天極為遙遠,卻又是學生學習歷史最先接觸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盡可能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種多樣的呈現方式開展教學。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嘗試創設幫助學生感同身受的歷史情境,還應充分利用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歷史遺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名城等,盡量發掘和利用網絡資源及鄉土歷史資源。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過程中,可通過下列活動提升核心素養。·學會計算歷史年代,了解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制作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時間軸,編寫簡要的歷史大事年表。·觀察并識讀中國古代各時期的疆域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并將歷史地圖中的信息與所學內容建立起聯系。·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知道考古發掘的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和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依據。·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搜集與所學歷史時期相關的圖片,將歷史圖片進行分類,配上文字說明。在此基礎上,開展“圖說歷史”的活動,以板報、電子信息報、歷史圖集等方式進行交流。·查閱、整理中國古代歷史上對社會生產起促進作用的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的相關材料,組織一場微型的古代科技圖片展,從而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樹立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查閱相關材料,開展繪制歷史人物畫像、制作歷史文物模型和歷史文創作品等活動。在此基礎上,布置相關的展覽,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評比。·查閱、整理中國古代歷史上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重大革新,以及屈原、衛青、霍去病、張衡、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杰出人物的相關材料,組織開展故事會。·選擇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在查閱史料的基礎上,編寫歷史劇的腳本,分配角色,進行排練,成熟后在班級或校內演出。·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溯源”的專題活動,搜集材料,了解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是怎樣形成并演化的,探討這些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觀念以及相關的風俗習慣,通過傳統節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圍繞中國古代歷史上重大的、綜合性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展開討論,如“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的起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與鞏固的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國古代史上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等。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單元概述】1、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本單元由五節正課組成。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奴隸社會,它開創的王位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隨后的商朝,創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特征的文明成就。到了西周時期,統治者實行分封制,通過各級貴族維系國家的統治。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統治權威衰落,整個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兼并戰爭、制度變革和思想學術的繁榮,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2.時空縱覽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單元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與發展,探究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夏朝創立了世襲制,了解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影響。3.通過閱讀教材,了解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知道司母戊鼎。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點。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了解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知道春秋爭霸的原因、表現、影響。5.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戰國七雄,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知道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了解變法的內容,分析變法的影響。6.通過閱讀教材,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原理、作用。7.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百家爭鳴的出現及影響,知道老子莊子與道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與儒家思想、墨子與墨家思想、韓非與法家思想。8.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片材料等,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單元活動主題】(一)活動主題從成語故事看戰國風云(二)活動目標①通過搜集相關典故,了解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培養時空觀念。②通過師生討論、探究,理解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培養唯物史觀。(三)活動過程①活動一:學生查找“李冰修建都江堰”歷史故事,理解故事背后反映的經濟發展。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學家,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被派到蜀郡去做太守。他對岷江流域進行了全面考察,經過周密策劃,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②活動二:學生查找成語“三家分晉”與“徙木立信”歷史故事,理解成語典故背后折射的政治變化。戰國時期,大國吞并小國,強國兼并弱國;諸侯國之間相互攻占,諸侯國內部也有爭權斗爭。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把晉國一分為三。齊國的貴族田氏,在公元前391年也篡奪政權。“戰國七雄”局面形成。各國為適應形勢的發展,紛紛進行變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代表。③活動三:學生講述“百家爭鳴”故事,體會思想領域的巨大變化。戰國時期是思想和文化輝煌燦爛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我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四)活動說明本活動旨在通過講述戰國時期喜聞樂見的成語故事,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是一個大轉折、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進而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理解戰國時期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單元課時安排】5課時(第1課時)第4課 夏商周的更替(第2課時)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第3課時)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第4課時)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第5課時)第8課 百家爭鳴【單元跨學科主題學習】古代典籍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圖譜古代典籍 相關課程內容歷史 語文 道德與法治儒家經典 《論語》 動蕩的春秋時期孔子和儒家學說 了解孔子和《論語》的有關知識;學習重點文言詞語,提升文言文閱讀和理解能力;賞析儒家經典,感受孔子的思想和情懷 生命的思考、勇擔社會責任、價值觀、維護國家利益、國家發展、文化與生活、我們的民族精神、守望精神家園等楚辭 《離騷》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屈原、楚辭 認識楚辭;理解詞句含義,疏通文章內容,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培養誦讀古詩文的習慣、能力;體會學習屈原憂國憂民、堅貞不屈的偉大精神地理、科學:都江堰語文學科:甲骨文、青銅銘文、百家爭鳴(思想文化)、成語故事政治:分封制與宗法制、商鞅變法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