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中國古代史始于中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止于1840年鴉片戰爭,重點敘述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演進,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起源、建立、鞏固和發展的歷程。在一百多萬年前,中華大地上就有人類活動??脊艑W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為研究中國古人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中國是世界上原始農業產生最早的地區之一。【內容要求】通過了解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文化遺存,知道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2022年課標解讀】(1)了解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距今年代、生活區域及其文化遺存,知道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了解原始農業的發展概況,半坡、河姆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唯物史觀、史料實證)(3)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4)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唯物史觀、史料實證)(5)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6)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業要求】1能夠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能夠知道中國古代遺留至今的各類史料是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歷史的證據,能結合語文、地理、藝術等課程的學習,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義,嘗試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能夠對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現象等形成合理想象,進行初步分析,認識其意義和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4能夠通過中國古代的經濟、科技成就,了解生產力發展對政治、社會、文化變革的推動作用;通過古代歷史上治亂興衰的史事,認識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5能夠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通過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進行本課程內容講授時,會更多的采用直觀性教學的方法。充分利用圖片、視頻、動漫等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提高歷史學習能力,最終引導學生培養民族情感和家國情懷。【教學提示】學生初學歷史,需要培養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情境再現、問題引領、故事講述和多樣化的資源運用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要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從幫助學生學會閱讀、理解教材,概括所學內容入手,進而指導學生解讀史料,使學生逐步學會對史事進行分析。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要通過把握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相關重要史事,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過程展開。教師要把歷代政權的分立與統一、中華民族的發展演變,理解為從區域到整體、從碰撞到交融的過程,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分析重要史事間的因果關系,初步學會對史事進行評判。中國古代史距離今天極為遙遠,卻又是學生學習歷史最先接觸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盡可能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種多樣的呈現方式開展教學。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嘗試創設幫助學生感同身受的歷史情境,還應充分利用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歷史遺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名城等,盡量發掘和利用網絡資源及鄉土歷史資源。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過程中,可通過下列活動提升核心素養。·學會計算歷史年代,了解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制作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時間軸,編寫簡要的歷史大事年表。·觀察并識讀中國古代各時期的疆域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并將歷史地圖中的信息與所學內容建立起聯系。·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知道考古發掘的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和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依據。·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搜集與所學歷史時期相關的圖片,將歷史圖片進行分類,配上文字說明。在此基礎上,開展“圖說歷史”的活動,以板報、電子信息報、歷史圖集等方式進行交流。·查閱、整理中國古代歷史上對社會生產起促進作用的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的相關材料,組織一場微型的古代科技圖片展,從而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樹立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查閱相關材料,開展繪制歷史人物畫像、制作歷史文物模型和歷史文創作品等活動。在此基礎上,布置相關的展覽,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評比。·查閱、整理中國古代歷史上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重大革新,以及屈原、衛青、霍去病、張衡、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杰出人物的相關材料,組織開展故事會。·選擇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在查閱史料的基礎上,編寫歷史劇的腳本,分配角色,進行排練,成熟后在班級或校內演出。·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溯源”的專題活動,搜集材料,了解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是怎樣形成并演化的,探討這些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觀念以及相關的風俗習慣,通過傳統節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圍繞中國古代歷史上重大的、綜合性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展開討論,如“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的起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與鞏固的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國古代史上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等。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單元概述】1、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本單元由三節正課組成。中國廣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類,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他們在進化過程中的特點。大約在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的人類逐漸懂得了耕種農作物、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距今約五六千年時,一些部落逐漸結成聯盟,并推出首領,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就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2.時空縱覽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單元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分布區域。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距今時間、生活地點、生活狀況、使用工具等。3.通過閱讀教材,了解原始農業發展概況、影響。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原始農耕居民河姆渡人、半坡人的農耕生活。5.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炎黃聯盟的形成、涿鹿之戰,知道炎帝和黃帝部落聯盟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干。6.通過閱讀教材,了解黃帝、炎帝的發明,知道炎帝、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7.通過閱讀教材,理解“禪讓”的含義,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等。8.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片材料等,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單元活動主題】(一)活動主題如何從神話傳說中了解歷史信息——以三皇五帝為例。(二)活動目標①通過搜集三皇五帝神話傳說的資料,學習搜集和整理歷史信息是了解歷史的主要途徑。②正確認識三皇五帝神話傳說與所處時代的關系,學會從神話傳說中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③感悟我國的神話傳說中先民的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三)活動過程①將學生分成“三皇神話”和“五帝傳說”兩個小組,指導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查閱史書及觀看紀錄片等途徑搜集三皇五帝神話傳說的相關資料,掌握搜集和整理歷史信息的方法。②指導學生將搜集來的史料進行歸納、整理,區分歷史敘述與歷史解釋。③對三皇五帝神話傳說進行梳理,要關注其所處時代社會發展的狀況,把三皇五帝神話傳說和遠古時期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聯系起來,理解歷史學習必須具備時空觀念的素養。④指導學生撰寫“如何從神話傳說中了解歷史信息一一以三皇五帝為例”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撰寫:三皇五帝神話傳說所處時期及先民的生活狀況三皇五帝神話傳說蘊含了哪些歷史信息;我們如何對待三皇五帝神話傳說;三皇五帝神話傳說對今天的影響。(四)活動說明本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三皇五帝神話傳說進行探究,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分析以及運用歷史材料進行論證的能力,初步掌握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神話傳說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并能將獲取的歷史信息用來說明歷史問題。【單元課時安排】3課時(第1課時)第1課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第2課時)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第3課時)第3課 遠古的傳說【單元跨學科主題學習】地理學科:中國境內早期人類分布、原始農業分布、歷史傳說分布示意圖現代科技:北京人頭骨復原美術學科: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裝飾品)、半坡居民制作的陶器語文學科:遠古的傳說(寓言、神話故事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