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分裂割據狀態。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時農業技術不斷進步,中醫學已形成系統的理論和獨特的治療方法,天文學、數學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內容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2022年課標解讀】(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2)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晉的歷史,探究西晉短暫統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亂出現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知道東晉南朝的歷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及影響,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知道漲水之戰,分析其對南北雙方的影響。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了解賈思褫與《齊民要術》、祖沖之的成就、書法成就、繪畫與雕塑成就,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3)能結合語文、地理、藝術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片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業要求】1能夠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能夠知道中國古代遺留至今的各類史料是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歷史的證據,能結合語文、地理、藝術等課程的學習,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義,嘗試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能夠對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現象等形成合理想象,進行初步分析,認識其意義和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4能夠通過中國古代的經濟、科技成就,了解生產力發展對政治、社會、文化變革的推動作用;通過古代歷史上治亂興衰的史事,認識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5能夠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通過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進行本課程內容講授時,會更多的采用直觀性教學的方法。充分利用圖片、視頻、動漫等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提高歷史學習能力,最終引導學生培養民族情感和家國情懷。【教學提示】學生初學歷史,需要培養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情境再現、問題引領、故事講述和多樣化的資源運用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要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從幫助學生學會閱讀、理解教材,概括所學內容入手,進而指導學生解讀史料,使學生逐步學會對史事進行分析。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要通過把握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相關重要史事,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過程展開。教師要把歷代政權的分立與統一、中華民族的發展演變,理解為從區域到整體、從碰撞到交融的過程,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分析重要史事間的因果關系,初步學會對史事進行評判。中國古代史距離今天極為遙遠,卻又是學生學習歷史最先接觸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盡可能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種多樣的呈現方式開展教學。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嘗試創設幫助學生感同身受的歷史情境,還應充分利用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歷史遺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名城等,盡量發掘和利用網絡資源及鄉土歷史資源。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過程中,可通過下列活動提升核心素養。·學會計算歷史年代,了解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制作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時間軸,編寫簡要的歷史大事年表。·觀察并識讀中國古代各時期的疆域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并將歷史地圖中的信息與所學內容建立起聯系。·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知道考古發掘的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和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依據。·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搜集與所學歷史時期相關的圖片,將歷史圖片進行分類,配上文字說明。在此基礎上,開展“圖說歷史”的活動,以板報、電子信息報、歷史圖集等方式進行交流。·查閱、整理中國古代歷史上對社會生產起促進作用的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的相關材料,組織一場微型的古代科技圖片展,從而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樹立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查閱相關材料,開展繪制歷史人物畫像、制作歷史文物模型和歷史文創作品等活動。在此基礎上,布置相關的展覽,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評比。·查閱、整理中國古代歷史上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重大革新,以及屈原、衛青、霍去病、張衡、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杰出人物的相關材料,組織開展故事會。·選擇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在查閱史料的基礎上,編寫歷史劇的腳本,分配角色,進行排練,成熟后在班級或校內演出。·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溯源”的專題活動,搜集材料,了解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是怎樣形成并演化的,探討這些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觀念以及相關的風俗習慣,通過傳統節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圍繞中國古代歷史上重大的、綜合性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展開討論,如“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的起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與鞏固的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國古代史上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等。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單元概述】1.本單元由五節正課和一節活動課組成。三國兩晉南北朝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但在此期間,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迅速,農業技術也取得很大進步;科技文化領域更是成就璀璨。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和軍閥割據,結束了兩漢大一統的局面。三國鼎立局面是從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實現了短暫統一。歷時十幾年的八王之亂,不僅使西晉衰落,也導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隨后,我國歷史相繼進入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自西晉末年到東晉后期,南遷的北方人口數量巨大,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顯著時代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承上啟下,從文化、經濟、政治、民族關系等多方面,為隋唐盛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2.時空縱覽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單元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西晉的建立與短暫統一。3.通過閱讀教材,分析八王之亂發生的原因及影響。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與前秦統一黃河流域。5.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東晉南朝更替與北朝并立的歷史。6.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江南地區的開發,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7.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泄水之戰及其對南北雙方的影響。8.通過閱讀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與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9.通過閱讀教材,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與文化的突出成就。10.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或有根據地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單元活動主題】(一)活動主題三國故事與三國史實(二)活動目標①認識歷史故事與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與差異。②理解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受到評價者所處時代與立場的影響。(三)活動過程①學生搜集有關三國的故事,如“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編寫歷史劇本,分配角色,排練成熟后在班級表演。②教師介紹羅貫中創作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引導學生了解《三國演義》的作者生平、故事梗概等信息。③教師介紹陳壽所著《三國志》,引導學生就三國故事的真實性進行分析,認識三國史實與《三國演義》文學描述的區別。④《三國演義》描述的曹操“奸詐殘忍”,《三國志》作者陳壽卻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組織學生就歷史上真實的曹操開展交流討論。(四)活動說明本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與歷史著作的比較分析,理解文學作品與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一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初步掌握搜集、整理和分析歷史信息的基本方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表達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方面的素養。【單元課時安排】6課時(第1課時)第16課 三國鼎立(第1課時)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第1課時)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第1課時)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課時)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第1課時)第21課 活動課: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單元跨學科主題學習】語文:赤壁之戰(杜牧《赤壁》);曹操的詩歌;與淝水之戰有關的成語或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酈道元《水經注》三峽(語文八年級上冊)地理:三國鼎立地圖;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地圖;南北方差異;酈道元《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學專著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科學、數學、天文:《大明歷》,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美術:《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書法:王羲之《蘭亭集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