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對以后歷代王朝具有深遠影響。繼起的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東漢的版圖大致與西漢相當,但政局較為混亂。【內容要求】通過了解秦朝統一、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漢武帝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2022年課標解讀】(1)了解秦漢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及表現,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作的貢獻,知道漢朝與匈奴戰與和的關系史實。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3)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業要求】1能夠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能夠知道中國古代遺留至今的各類史料是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歷史的證據,能結合語文、地理、藝術等課程的學習,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義,嘗試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能夠對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現象等形成合理想象,進行初步分析,認識其意義和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4能夠通過中國古代的經濟、科技成就,了解生產力發展對政治、社會、文化變革的推動作用;通過古代歷史上治亂興衰的史事,認識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5能夠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通過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進行本課程內容講授時,會更多的采用直觀性教學的方法。充分利用圖片、視頻、動漫等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提高歷史學習能力,最終引導學生培養民族情感和家國情懷。【教學提示】學生初學歷史,需要培養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情境再現、問題引領、故事講述和多樣化的資源運用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要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從幫助學生學會閱讀、理解教材,概括所學內容入手,進而指導學生解讀史料,使學生逐步學會對史事進行分析。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要通過把握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相關重要史事,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過程展開。教師要把歷代政權的分立與統一、中華民族的發展演變,理解為從區域到整體、從碰撞到交融的過程,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分析重要史事間的因果關系,初步學會對史事進行評判。中國古代史距離今天極為遙遠,卻又是學生學習歷史最先接觸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盡可能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種多樣的呈現方式開展教學。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嘗試創設幫助學生感同身受的歷史情境,還應充分利用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歷史遺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名城等,盡量發掘和利用網絡資源及鄉土歷史資源。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過程中,可通過下列活動提升核心素養。·學會計算歷史年代,了解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制作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時間軸,編寫簡要的歷史大事年表。·觀察并識讀中國古代各時期的疆域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并將歷史地圖中的信息與所學內容建立起聯系。·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知道考古發掘的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和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依據。·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搜集與所學歷史時期相關的圖片,將歷史圖片進行分類,配上文字說明。在此基礎上,開展“圖說歷史”的活動,以板報、電子信息報、歷史圖集等方式進行交流。·查閱、整理中國古代歷史上對社會生產起促進作用的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的相關材料,組織一場微型的古代科技圖片展,從而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樹立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查閱相關材料,開展繪制歷史人物畫像、制作歷史文物模型和歷史文創作品等活動。在此基礎上,布置相關的展覽,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評比。·查閱、整理中國古代歷史上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重大革新,以及屈原、衛青、霍去病、張衡、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杰出人物的相關材料,組織開展故事會。·選擇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在查閱史料的基礎上,編寫歷史劇的腳本,分配角色,進行排練,成熟后在班級或校內演出。·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溯源”的專題活動,搜集材料,了解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是怎樣形成并演化的,探討這些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觀念以及相關的風俗習慣,通過傳統節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圍繞中國古代歷史上重大的、綜合性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展開討論,如“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的起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與鞏固的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國古代史上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等。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單元概述】1、本單元由七節正課組成。戰國后期,秦國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具備了統一六國的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秦朝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如: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實行的郡縣制,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朝統治者實行殘暴統治,最終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推翻。秦亡后,項羽、劉邦進行了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建立了我國歷史上又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西漢。西漢建立后,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鼎盛,大一統的局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西漢時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開創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東漢的版圖大致與西漢相當,但政局較為混亂,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的政治動蕩,中國社會危機嚴重,導致了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兩漢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從而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時空縱覽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單元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秦統一中國,開創了統一的局面,秦始皇實施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的原因、概況、結果、影響。3.通過閱讀教材,知道西漢的歷史及盛世局面的形成。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漢武帝的大一統及漢匈的關系發展。5.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東漢興衰的歷史。6.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絲綢之路”及兩漢對西域的管理。7.通過閱讀教材,了解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的突出成就。8.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片材料等,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單元活動主題】(一)活動主題從秦陵兵馬俑看秦的統一與滅亡(二)活動目標①認識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歷史、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依據。②學會根據歷史信息解釋歷史現象,體會歷史學習的樂趣,感受歷史學科的魅力。③感悟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三)活動過程①播放紀錄片《復活的軍團》的片段,了解秦陵兵馬俑被發現的過程及概況,認識秦陵兵馬俑蘊藏著的歷史信息,為當下研究秦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②分析秦陵兵馬俑的兵種、軍陣布置、武器裝備等,感受秦朝的強盛國力,理解秦能夠統一六國的原因。③分析建造秦陵兵馬俑所反映出來的浩大工程量,并結合秦朝百姓承擔各種福役、兵役的人數,認識民眾的負擔沉重,得出秦亡于暴政的結論。④分析秦陵兵馬俑神態逼真、個性鮮明的藝術特點,引人學者對秦陵兵馬俑的贊嘆,感受秦陵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價值。【單元課時安排】7課時(第1課時)第9課 秦統一中國(第2課時)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第3課時)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第4課時)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第5課時)第13課 東漢的興衰(第6課時)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第7課時)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單元跨學科主題學習】古代典籍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圖譜古代典籍 相關課程內容歷史 語文 道德與法治史書 《史記》 西漢的建立和統治、史學家司遷、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了解司馬遷和《史記》的相關知識;掌握實詞、虛詞與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體會作者情感,學習愛國精神 生命的思考、勇擔社會責任、價值觀、維護國家利益、國家發展、文化與生活、我們的民族精神、守望精神家園等小錢幣,大歷史知識圖譜時期 相關課程內容歷史 道德與法治 數學 藝術秦朝 《史記》 圓形方孔半兩錢 貨幣的本質、職能‘商品經濟 單位換算 貨幣主要為文字,講究書法藝術,圖像很少;材質主要為銅和金地理:秦朝疆域、絲綢之路政治、法律: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刑法制度;休養生息(漢初);推恩令數學:統一貨幣;統一 度、量、衡美術:秦始皇兵馬俑語文:成語(楚河漢界等)醫學: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華佗制作“麻沸散”、創作“五禽戲”科技創新:蔡倫改進造紙術宗教:張角:太平道教、張凌:五斗米道教、佛教傳入中國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