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新課標下要以學生為根本,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為此這一節課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對比,讓學生學會自己歸納總結,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二、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 2 課,本課的板塊結構為:“原始農業的發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第一個子目同第二、三個子目之間是總分關系。第二個子目與第三個子目之間是并列關系。我國原始農業逐漸形成與發展,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別是北方黃河流域、南方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典型。他們使用磨制石器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過著定居的生活。教材例舉了大量文物圖片,重視學生實證意識的培養。同時,還配有《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強化學生歷史的時空概念。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三、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歷史學科的學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農耕時代距今久遠,許多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在課堂中展示考古發現的圖片或文字資料、靈活多樣地組織材料進行(1/9)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四、教學目標課程標準: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農耕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生產。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點,能知道原始農業的興起及其重要意義。初步學習對具體歷史資料進行歸納、概括、分析、比較,得出歷史結論的歷史思維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識讀《北方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能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點; 通過概括、比較,能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認識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與成就,能產生崇敬之情,從而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五、教學重難點分析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難點:農耕文明逐步產生的進程和相關歷史概念。六、教學設計思路學生對遠古人類的知識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要從距今的年代、生產生活狀況等方面來學習、因而本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圖片分析法、觀察法、比較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歷史圖片、閱讀教材來分析歸納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情況,最后用表格的方法來歸納分析學習內容,從而逐步掌握表格學習法。七、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展示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和半坡人的平均壽命,提問學生為什么半坡人的平均壽命可以延長。教師概括壽命延長的原因較多,其中穩定食物來源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因素,而幫助人類獲得穩定食物來源就是農業的出現。(二)新課探究原始農業的發展讓學生閱讀課本第 9 頁至第 10 頁的內容,并結合多媒體展示的圖片,回答“原始農業興起的時間、發展變化、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興起和發展的意義”等問題。聚落展示《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指出不少地區的遠古居民走出了洞穴,來到平地建造房屋,展示《興隆洼遺址聚落圖》。農作物種植展示《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和考古發掘出的水稻、粟和黍圖片,提問學生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發生了什么變化。教師總結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從主要依靠采集狩獵,變為主要依靠農作物種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磨制石器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和半坡、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石器,提問學生二者的區別是什么。教師總結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半坡、河姆渡使用的是磨制石器。家畜飼養展示興隆洼遺址發現的人豬合葬墓,這兩只豬經過科學研究證明已經經過人工馴化,此時已出現家畜飼養。出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設問:原始農耕時代遺址的分布有什么特點?河姆渡居民的生活介紹河姆渡遺址的位置、年代,指導學生進行筆記梳理。出示河姆渡房屋、木結構水井、水稻、豬紋陶缽、狗骨、豬下頜骨、水牛頭骨、骨耜、陶鼎、骨哨等 4 組河姆渡遺址文物圖片,由學生進行探究,提取歷史信息,進行合理推論。概括出河姆渡人的生活狀況和農業的發展狀況。運用考古圖片識讀方法,探究分析河姆渡水井,認識干欄式房屋的設計意圖。教師通過表格匯總“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聚落——干欄式建筑展示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復原圖,提問學生房屋的特點及這樣修建的原因。教師總結房屋為底部架空的干欄式建筑,之所以這樣修建與長江流域氣候有關。農作物種植展示河姆渡人種植的人工栽培水稻照片,提問學生河姆渡人栽培人工栽培水稻的原因。教師總結水稻更適應當地氣候。生產工具展示河姆渡發現的骨耜與磨制石器,總結河姆渡人農業生產工具的類型。家畜飼養展示豬骨、狗的下顎骨和圣水牛頭骨。陶器制作展示河姆渡出土的陶器。小結:出示河姆渡人生產生活狀況表,引導學生完成表格填寫。3.半坡居民的生活對比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介紹處于黃河流域的半坡文明位置、年代,指導學生進行筆記梳理。播放《半坡原始居民》視頻,要求學生觀看視頻并結合書本知識, 歸納半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出示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狀況表,引導學生完成表格填寫。展示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復原圖,提問學生房屋的特點及這樣修建的原因。教師總結半坡房屋最大特點是半地穴式,之所以這樣修建是與自然環境氣候密切相關。4.活動探究探究一:展示半坡、河姆渡原始農耕生活對比表,提問學生二者生產生活有哪些共性。教師總結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磨制石器和聚落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探究二:展示半坡、河姆渡原始農耕生活對比表,并引導學生簡單對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生產情況,找出河姆渡和半坡文明的差異。設問:半坡居民與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差別?說明了什么?探究三:指出二者距今年代久遠,提問學生在缺乏文字記載的前提下,我們是如何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教師總結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5.課堂小結八、當堂檢測(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我國原始農業興起于長江、黃河流域。這主要是因為大河流域A.交通便利,商業頻繁 B.地形多變,易守難攻C.土地肥沃,適宜農耕 D.水流湍急,水能充足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約 6000 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居民是半坡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3.下列最能夠體現河姆渡原始農耕文化成就的是()A.粟的種植 B.水稻的種植C.玉米的種植 D.小麥的種植下圖的考古發現,為距今六七千年我國原始居民使用的生產工具。這些工具反映了當時骨耜A.采集狩獵 B.農業初興C.聚族而居 D.貧富分化下列屬于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①農作物種植 ②家畜飼養 ③聚落出現 ④磨制石器使用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二)、非選擇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請回答:圖一圖二是我國原始居民適應自然、征服自然的結果。圖一的房屋名稱叫什么?居住的原始居民叫什么?他們已經會種植什么農作物?圖二的房屋名稱叫什么?居住圖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他們已經會種植什么農作物?導致這兩種不同房屋結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九、板書設計十、教學反思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是本課的重點,所以通過學生觀察歷史圖片、閱讀教材來分析歸納,最后用表格的方法來歸納分析學習內容,從而逐步掌握表格學習法。第二步就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采用對比探究的方式對表格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來培養學生歷史分析 能力。這種設計簡單明了,在實際教學中可操作性強,課堂效果較好。不足之處就是趣味性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多融入一些學生課堂活動, 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