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級1.1.1“兩極”與“冷戰”課時精練1.2011年是聯合國成立66周年。66年前的一次國際會議作出了成立聯合國的決定。這次會議是指( )A.開羅會議 B.雅爾塔會議 C.慕尼黑會議 D.波茨坦會議2.雅爾塔會議的深遠影響是( )A.消滅了德國法西斯勢力 B.確立了戰后國際關系新格局C.承認了中國收復領土的神圣權利 D.爭取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3.1961年8月13 日凌晨,與西柏林接壤的東柏林街道上所有燈光突然熄滅,無數輛軍車的大燈照亮了東西柏林的邊界線,2萬多名東德士兵只用了6個小時。就在東西柏林間43公里的邊界上筑成一道由鐵網和水泥板構成的臨時屏障。這就是后來的“柏林墻”(見右圖)。它形象地反映了下列哪一歷史現象?( )A.美蘇冷戰 B.歐洲一體化 C.多極化趨勢 D.經濟全球化趨勢4.美蘇戰時同盟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開始的重要標志是( )A.北約的成立 B.華約的成立C.“鐵幕演說”與“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D.世界上掌握核武器的國家只有美蘇5.20世紀50年代以后,國際政治格局的主要特點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B.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C.第三世界的興起 D.美、蘇經濟實力衰退6.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它主要是為了解決二戰后世界重大問題 B.它是一個針對蘇聯的軍事政治集團C.它是美國推行稱霸全球戰略的重要手段 D.最初成立時,它共有12個成員國7.下列事件中,發生在美蘇“冷戰”時期的有( )①越南戰爭②9·11事件③柏林墻的修建④北約、華約的成立⑤古巴導彈危機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8.右圖是一幅有關德國分裂的漫畫,其中,左右拿著鋸子的兩個人分別代表( )A.蘇聯 美國 B.法國 英國 C.英國 法國 D.美國 蘇聯9.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中的海報和文字資料反映了冷戰時期哪個國家的觀點?為什么?(2)通過材料一、二和相關史實,列舉實例說明冷戰的表現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世界已分為‘政權政體’和‘自由國家’兩個敵對堡壘。美國對外政策的總原則是:幫助自由民族保持他們的自由制度和國家完整,對抗想把共產主義強加給他們的侵略活動?!绹鴮κ艿焦伯a主義威脅,需要援助的國家給予金錢、原料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br/> ——1947年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1)國情咨文中提到的“極權政體”和“自由國家”分別是指哪一政治力量?(2)材料反映了怎樣的世界格局?這一格局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3)材料表明美國在戰后推行的是什么政策?美國為什么要推行這一政策? 11.結合課本并查閱資料,分析美蘇爭霸分為幾個階段?各個階段的特點是什么?這又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答案解析:1.B 2.B 3.A 解析 :“冷戰”政策是指美國要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軍事進攻意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柏林墻的修建是美蘇“冷戰”的具體體現。4.C 5.B 6.A 7.B 解析 :選項②9·11事件是在2001年發生的,此時“冷戰”已經結束。8.D9.(1)蘇聯。因為材料極力抨擊美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這是思想領域的“冷戰”表現。(2)“冷戰”的主要表現:政治上——“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經濟上——“馬歇爾計劃”的提出;軍事上——成立北約和華約。美蘇“冷戰”激化: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冷戰”對當時世界造成的影響:“冷戰”加劇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峙,兩極格局形成;“冷戰”加劇了世界范圍內美蘇爭霸的態勢,不利于世界的穩定與發展;“冷戰”不利于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發展。10.(1)“極權政體”是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或“華約”;“自由國家”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或“北約”。(2)東西方兩極對峙的格局。形成的標志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出現。(3)“冷戰”政策。因為“二戰”后,美國確立了霸權地位,欲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稱霸世界,而共產主義制度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礙,社會主義國家是它的主要敵人。11.階段及特點:(1)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蘇聯企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蘇聯加強了對外擴張的勢頭,美國轉攻為守;(3)80年代,美國對蘇聯采取了強硬的方針,蘇聯轉向全面收縮。影響:美蘇爭霸長達30多年,給世界和平帶來嚴重威脅,但由于雙方勢均力敵,也使世界維持了相對穩定的局面。2011年3月20日利比亞當地時間20日凌晨2時25分左右,法美英軍事打擊利比亞開始,全世界為之矚目和震驚。利比亞位于北非,為什么受到北約多國部隊的襲擊?你認為結果會怎樣?請同學查閱有關材料,關注時事,發表你的高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