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教學設計【教材分析】《2022年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了解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史事,認識日本的侵華的罪行。1937年夏,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七七事變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中國由局部抗戰轉變為全民族抗戰。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社會各階級、各政治派別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戰的洪流中。國共兩黨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人民最終團結起來,進行了一場抗擊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戰。面對日軍的挑釁和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表現出了頑強不屈的精神。淞滬會戰作為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一次重大戰役,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14年戰爭,日本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教學目標】1.了解日本侵華的史實:七七事變、攻陷平津和上海、南京大屠殺(時間、原因、經過、結果、意義)。2.認識中國抗日的史實:北平保衛戰、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培養歷史時空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3.以七七事變和淞滬會戰為例,感受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團結對外的優秀品質。學習中國軍隊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奮斗的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教學難點:第二次國共合作;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前日本政府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圖片展示日本侵華步驟: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1933年向長城沿線進犯—1935年華北事變,接下來日本又發動了哪些林肯, 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設計意圖)時間順序展示圖片,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展示2022年課程標準和本節課核心素養【講授新課】一、七七事變(一)概況1.根據地圖結合課本,梳理九一八事變時間:1937年7月7日晚 地點:宛平概況:日軍以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軍炮轟盧溝橋,戰爭爆發。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完成梳理,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2.展示史料,感受北平保衛戰中國民黨第二十九軍的英勇抵抗。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并提出“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設計意圖)圖文史料展示北平保衛戰,感受佟麟閣、趙登禹的英勇事跡,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過渡:七七事變爆發后,共產黨和國民黨紛紛發表談話。二.第二次國共合作1.時間軸梳理國共第二次合作過程。以國共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設計意圖)時間軸梳理過程,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2. 【合作探究】國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實現的原因?師生總結:1. 日本帝國主義的不斷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根本原因);2. 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3. 國共雙方政策的調整與相互妥協;4.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5. 社會各界人士的推動。(設計意圖)學生分組討論國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實現的原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知識拓展】兩次國共合作的對比(設計意圖)表格對比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三.淞滬會戰1.自主學習,結合課本內容完成表格。(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完成梳理,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2.蔣介石為何發起淞滬會戰?敵軍戰略本以黃河北岸為限,如不能逼其過河,則不能打破其戰略。……我欲打破其安占華北之戰略,一則逼其軍隊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則欲其軍隊分略黃河南岸……中倭之戰必先打破其侵占華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毀滅其侵略全華之野心。——楊天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我們要獲得國際的同情與幫助,必須自己先要有抗戰的精神和決心能夠持久不懈,拼戰到底。如果我們在這次上海戰爭發生以后,到雙十節為止,不能以壯烈的犧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擊...則本月日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正義演說,不會發表,國聯譴責日本暴行的議案,也不會通過。現在各國之同情我們,贊助我們,這就是我們官兵兩個半月以來抗戰犧牲之結果。——余子道《蔣介石與淞滬會戰》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分散日本精力;爭取國際支持。(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學生獨立思考,從材料中獲取關鍵信息,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中國軍民的抵抗寶山保衛戰歷時7天,日軍動用陸海空力量,付出慘重的代價方才占領。姚子青和第3營官兵血戰寶山、與城偕亡。 連兇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國勇士的精神折服,日軍進城后將死者尸體收殮掩埋,并列隊鳴槍致敬四行倉庫保衛戰謝晉元率“八百壯士”孤軍堅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陣地,以彈丸之地,抗擊日軍數萬人,激戰四晝夜,消滅日軍200多人,消滅日軍200多人,后奉命撤出。(設計意圖)通過大量圖文史實,展示中國軍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感受英雄事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過渡:淞滬會戰后,你認為日本的下一個目標是哪兒?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南京大屠殺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進行了持續六周的燒殺搶掠,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萬人以上。(設計意圖)通過大量圖文史實,展示日本侵華犯下的滔天罪行,勿忘國恥,以史為鑒。(設計意圖)展示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和日本歪曲歷史的事實,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舊中國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國恥,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本課小結】【布置作業】電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觀看電影,寫下你的感悟。【板書設計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一、七七事變二、第二次國共合作三、淞滬會戰四、南京大屠殺【家國情懷】日本帝國主義經長期準備之后,繼把東北變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變后,尋釁發動了全面進攻中國的“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它滅亡中國、稱霸亞洲的狂妄計劃。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共兩黨摒棄前嫌,攜手合作,開始了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日本對在侵華戰爭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須予以承認,其侵略行為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而南京大屠殺僅僅是這無窮災難中的一個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必須時刻警惕法西斯幽靈的復活,揭露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掩蓋歷史真相、抹殺侵略事實的險惡用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