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必備知識: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關鍵能力: 深刻理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堅定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正確認識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特征,識記并理解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刻理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科學精神:了解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意義。公共參與: 通過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勇于擔當社會責任。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教學難點:了解中國共產黨在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取得的輝煌成就,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樹立政治認同。四、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那么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了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2、【學習過程】總議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議題1: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探究與分享一:播放視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情景探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1949年的中國是什么樣子的呢?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1949年的中國: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國民收入16美元;人均原煤59公斤;人均鋼0.39公斤;人均發電量7.9度;而橫向對比當時的世界:美國人均國民總產值1882美元; 英國人均國民總產值642美元;“為什么帝國主義敢侵略我們, 因為我們沒有強大的工業。”“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探究與分享二:展示材料:面對當時的處境,中國應該何去何從?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觀點一: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應該等到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以后再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觀點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已經創造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情景探究: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上述兩種觀點的認識?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觀點一:錯誤,因為這一觀點沒有看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經濟政治條件:(1949年10月-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階段,徹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恢復和發展了被國民黨反動統治和長期戰爭破壞了的國民經濟,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為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和經濟基礎。觀點二:正確,革命的全國勝利使中國進入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鞏固的人民民主專政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根本政治保證。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民主革命基本勝利,但由于經濟基礎還是私有制,因此還需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以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因此出現這樣一個過渡時期。要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就必須要建立起公有制占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因此進行三大改造,將私有制改造為公有制。探究與分享三:播放視頻:《過度時期》情景探究:結合視頻和所學知識,概括過渡時期的起止時間、總路線和總任務、及其歷史必然性?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一、過度時期時間: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此時的國情是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年-1956年)第一階段(1950-1952年底):1.經濟恢復時期,完成民主革命遺留問題時期(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殘余勢力)2.恢復國民經濟。(1953-1956)第二階段:1.工業化 2.社會主義改造二、過度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一化三改一化: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三、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度的歷史必然性1、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2、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3、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4、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你學會了嗎?材料一:為了盡快恢復我國的經濟,我們國家提出,要重點發展重工業,同時兼顧輕工業,在這個方針的指導下,我國國營工業迅速發展,到52年,國營工業已經控制了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部門,這些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堅強的依靠力量和重要的物質基礎。材料二:土地革命后,農民分到了土地,但大家都是獨自經營,所以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上大多是個體農業,經營規模小,生產工具不足,像興修農田水利、改良土壤,使用機器耕作等,小農經濟都很做到,生產力水平很低,很難改善農民的生活,也無法為工業化提供必要的商品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所以需要引導個體農業組織起來,成立互助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力。材料三:國家在合理調整工商業的過程中,創造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使之逐步接受國家的監督和管理。經過“五反”運動,打擊了不法資本家的“五毒”行為,對工商業者進行了守法經營的教育,推動了私營企業中建立工人監督制度和實行民主改革。材料四: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外交、經濟和軍事上的嚴密封鎖,中國不但不能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哪里得到援助,還因為他們的封鎖,連正常的貿易和交往都很困難,當時就只有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愿意支持中國,在1950的時候,我國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蘇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開展合作,所以我們當時的外交政策是實行的“一邊倒”政策,也就是倒向社會主義。思考:結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答案略)拓展延伸:1、過渡時期:從1949年到1956年,整體上講就是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也可以說是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因此我們也把這段歷史叫社會主義革命時期。2、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使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地位,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經濟基礎。探究與分享四:展示材料: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戰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顛覆破壞和武裝挑釁,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情景探究: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講話反映的是新中國歷史上的哪一個大事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該事件的歷史意義?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四、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意義①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②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③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④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專家點評)拓展延伸-區分兩個標志1、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2、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標志著中國已經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議題一總結: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過渡時期時間2、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3、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然性4、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意義議題2:在艱辛探索中前進探究與分享一:視頻展示:《在艱辛中探索》情景探究: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黨和國家又面臨哪些新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在找到解決新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付出了哪些努力 得到了哪些重要結論?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一、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究與分享二:播放視頻:《中共八大》情景探究:中共八大對中國發展最重要的貢獻是什么?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二、方向指引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1、主要矛盾:①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②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2、根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議題追問:思考:1.在中共八大正確指導下,我們國家取得了那些重要成就 2.在社會主義初步建設和探索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了怎樣的發展 3.我們的探索之路是一帆風順的嗎 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三、探索成就——實踐建設探索成就(1)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方面)(2)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農業方面)(3)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基礎設施方面)(4)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科教方面)(5)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對外方面)三、探索成就——理論建設探索成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豐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總結-毛澤東思想:產生: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第一次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品。發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豐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確立時間:1945年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代表作: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建設時期:《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地位:①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②是被實踐證明了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④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四、探索中的曲折(不是一帆風順的)1、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2、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啟示: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進,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議題追問: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成就與曲折并存,請結合你對探索過程的認知以及前一部分對于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了解,評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探索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飛躍)雖然經歷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一個肯定)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個結論)議題二知識點總結:在艱辛探索中前進1、中共八大的貢獻2、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成就3、社會主義探索中的曲折4、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的意義課堂總結: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