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學設計【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教材分析】本課共三個子目,以歷史發展順利展示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產生演變的過程。三個子目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即從原始社會逐步走早期國家的過程。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考古和文獻相結合的方法,提示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與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重難點】重點: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國家的特征難點: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產生的關系新課導入:1965年5月,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的一個小山坡上,挖掘到兩顆古人類門齒化石。這種形狀的牙齒,在人類學中被稱為鏟形門齒。元謀人是中國人的起源起嗎?我的文明是如何產生?華夏民族是如何來的?我們為什么被稱為是炎黃子孫?帶著這些問題我來學習要節內容。介紹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1、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在史前時期,對于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當首推農業的發明,而最有利于農業發生 和發展的,事實上只有華北和華中兩個地區,它們是農業發生與發展的兩大溫床。這兩大溫床緊相毗連,各有特 色而又相互補充,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們的發展對于中華文明的起源、文明特點的形成以及往后的 發展道路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是偉大中華文明的搖籃。為“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這一結論作準備。遠古時期描述:石器時代石器時代可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新石器時代:以磨制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新石器時代:以磨制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根據教材學生將表格寫好展示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圖教師講述: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是指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所留下的遺跡和遺物,包括人類本身的化石。它是研究遠古人類起源和活動的重要材料。中國境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有數百處,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但也遍布南北。結論:這一遺址圖反映出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3、根據教材學生將表格寫好新石器時代(距約今1萬年至約五千年)展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教師講述: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更加廣泛,內涵更為豐富,考古遺址遍及各地,構建起各地區新石器文化編年,明確了主要區域的文化譜系,為探討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結論:從圖中可以看出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區域分布與多元。充分利用教材的材料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起源、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之間的關系、(1)姜寨遺址:說明貧富分化尚未產生(2)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反映了當時社會等級的分化和權力神圣化,被譽為中華文明誕生的曙光。本圖中的圓形遺址為祭壇,左側為大型積石冢。(3)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發現豐富了良渚文化內涵,也為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實證。4、部落與邦國(1)三皇五帝傳說時代古史傳說,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曾被列入三皇的主要人物包括教人馴服鳥獸的伏羲氏,教人構木而居的有巢氏,教人鉆木取火的燧人氏,叫人播種五谷的神農氏,以及補天造人的女媧氏。三皇傳說名目不一充滿了神話色彩,反映了中國早期人類逐步積累生存經驗的歷史進程。五帝的時代晚于三皇,事跡亦較為具體,其傳說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聯盟鼎盛以及解體時期的歷史。問題:怎樣看待上述神話傳說的史學價值?神話傳說能反映一定的歷史史實,但準確與否,還要與考古等成果互相印證。教師講述:什么是禪讓并展示材料進一步讓學生理解禪讓:堯老的時候,根據推舉和對舜的考查,由舜繼承其位, 這種做法稱為“禪讓”。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于平陽。(放,流放)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吨駮o年》“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記·五帝本紀》炎黃的傳說:炎帝和黃帝部落聯合,結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補充材料:華夏:唐朝孔穎達認為,“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本意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傳說華夏是中華民族祖先中生活于黃河流域的部落集團。分為以黃帝為首的姬姓部落聯盟,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聯盟。他們在斗爭中交往發展,最后融合成華夏的主體部分。所以,后來人們習慣上稱華夏后裔為炎黃子孫。又因他們自以為居于天下中心,因此,華夏、諸夏又稱為中國的古稱。后來的華夏不僅指部族,而指整個中國。(2)萬邦時代考古學證明,堯舜時期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如陶寺遺址中有宮殿遺址、天文建筑及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以文化遺址進一步讓學生理解:教材中的陶寺遺址陶寺遺址發現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是中原龍山文化代表性遺址。陶寺遺址的考古學年代在夏之前,有專家認為它是帝堯的都城,擁有文明起源及形成的要素和標志,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陶寺遺址發現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為大、中、小型。墓葬呈現出鮮明的等級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內撒朱砂,隨葬品精美豐富;小墓隨葬品極少,有的甚至一無所有。這體現了墓主人生前社會地位的巨大差距。對此目錄的總結:順利進入第二框架二、早期的國家——夏、商和西周1、夏朝的建立及其制度茫茫禹跡,劃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蹲髠鳌?br/>(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2)遺存:河南偃師二里頭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面積不少于3平方公里。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表明當時的社會由"滿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競爭的政治實體并存的局面,進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廣域王權國家時期。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國文明走向一體化的王朝文明。(3)政治統治繼承制度:王位世襲制中央機構:夏王是最高統治者;設立各種機構和職官地方統治:對夏部落區直接統治,他地實行間接統治(4)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打敗夏桀,夏朝滅亡夏朝是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設疑:撲朔迷離的夏文化之繼承疑案學思之窗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br/>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史記》說法:伯益讓位于啟;《戰國策》說法:啟用武力奪取伯益之位歸納:客觀條件限制:記載內容無可靠的史料佐證;主觀條件限制:史書記載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因人物立場、能力水平而產生不同。教師講述:國家——文明起源的標志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禮記·禮運》材料二: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妒酚洝は谋居洝?br/>材料表明:最高權力繼承:禪讓制(傳賢)——王位世襲制(傳子)社會組織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隸制國家(家天下)從禪讓到王位世襲,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標志著中國氏族社會基本瓦解,奴隸制社會確立,以王國為中心的國家機構體制建立起來了,是生產力和私有制發展的結,是階級對立分化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世襲制以其鮮明的私有化體現社會的重大進步。2、商(甲骨文證實了史書中有關商朝的歷史記載)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1)建立: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后遷都殷,也稱殷朝(2)遺存: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和許多青銅器用大量的實物證明商周的存在:甲骨文、青銅器和銘文從實物史料方面充分證實了商周時期的歷史。(3)商的統治和疆域:閱讀教材完成對教材的商代甲骨文圖片說明:表意文字、占卜吉兇禍?!,F代漢字的起源,中華文明長期延續的保證。思考:商朝統治的特點材料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材料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材料三:“殷道衰,諸侯或不至。殷復興,諸侯歸之?!?br/>據材料:神權色彩濃厚,神權與王權結合;商王對外服的控制力有限。3、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牧野之戰,西周建立,定都鎬京(西安),史稱西周。統治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西周滅亡: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貪財好利,引發“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少數民族犬戎滅亡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分封制——權力分配制度目的:“ 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對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同姓居多,位置重要;同性異性相互交錯,相互制約分封制的作用——早期中國概念的形成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通過分封,周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通過分封制,周朝的文化形式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推動了文化交流與文化認同,促進了早期民族融合的趨勢。分封制加速了周朝全國經濟的發展。受封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西周后期,諸侯勢力日益壯大,王權衰弱。西周地方制度的進步夏商時期基本上沒有打破部落組織,地方劃分按照“從人主義”原則。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地方劃分按照“從地主義”原則,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組織。宗法制——權力繼承制度含義:按照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分配和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即有血緣關系的宗族組織內部的制度。特點:嫡長子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作用: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再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和矛盾禮樂制——權力維持制度達到貴賤有序 達到上下“和同”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的關系分封制:權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級化——天下歸姬;宗法制:權力的繼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歸宗;禮樂制:權力的認同——等級觀念生活化——天下歸序。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族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局面。等級森嚴: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不同等級權利和義務固定,很難逾越。地方權力較大:分封制給予諸侯國較大的統治權力,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神權色彩濃厚:王權和神權緊密結合。穩定延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襲,具有相對的延續性和穩定性。3、商周時期的社會經濟(1)地位: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2)表現史料閱讀方里而井,井九百里,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井田制分為“公田”、“私田”。公田集體耕種。學習拓展我國考古學家蘇秉琦在《關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中說:“相對于世界其它幾大歷史文化系統而言,中國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國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發展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而是多條線互有交錯的網絡系統,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區系既相對穩定,又不是封閉的……中國文明之所以獨具特色、豐富多彩、連綿不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并在數千年來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都與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關系。閱讀這段話,查閱相關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資料,考察其分布特點,就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與統一性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考古發現證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西遼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區,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呈現出多源性。但中華文明起源又表現出統一性,即以中原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是主干,對周邊產生深刻影響。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國家都是在這一區域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結束語: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現了自身發展道路的獨特魅力。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奴隸制社會的形成、發展與繁榮時期,為以后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