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認識生物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七上P2—P8)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各種儀器或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不同于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2.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綠色植物從外界吸收CO2、水、無機鹽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機物;動物和植物不同,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或別的動物為食,從中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吸入氧氣,釋放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動物和人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例如,人可以通過排尿、出汗、呼出氣體將廢物排出體外;植物也能排出廢物,如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第二節 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 (七上P9—P11)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國的森林資源每五年清查一次,這就是調查。人口普查也是調查。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并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還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森林資源的調查是調查中的抽樣調查。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七上P12—P18)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2.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3.生態因素分類:可分為兩類(1)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等。(2)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4.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六個過程。在通過實驗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都是十分重要的。實驗方案設計一般有對照組和實驗組。5.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在探究過程中,還需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響,如多做幾次實驗,求平均值等。6.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實例訓練)7.生物與生物之間: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或共生、腐生)關系等。8.生物與環境之間: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態因素的影響,因此,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七上P19—P25)1.生物與環境的整體性:昆蟲吃草,鳥吃昆蟲,狐和鷹等動物捕食鳥,可見,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是相互制約的。草地被網罩起來以后,鳥飛不進去了,吃草的昆蟲失去了鳥的控制,就猖獗起來。這個實例說明,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統一的整體)。2.生態系統: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如一片森林,一個湖泊等。3.生態系統的組成: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后者包括陽光、空氣、水等。4.下圖是某生態系統,填出圖中橫線所在生態系統中的名稱。(填圖上)①②③④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5.生物部分組成:(1)植物制造的有機物,不僅供給了植物自身,也是動物的食物來源,因此,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生產者不僅僅是植物)。(2)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因而叫作消費者。(3)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除腐生的細菌和真菌外,還包括蚯蚓等。6.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捕食)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7.食物鏈的知識要點:(注意的問題)(1)食物鏈的起始端一定是生產者,其余都是消費者;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其后是一級消費者或初級消費者,然后是二級消費者或次級消費者,直到后面最高營養級(沒有捕食者)為止。(2)生產者是第一營養級,箭頭指向捕食者(或第二營養級),表示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在食物鏈(網)中的流動方向。生物所含物質和能量隨著營養級的遞增而逐級遞減。8.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由很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的網狀結構。9.生態系統必會知識:(1)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是循環的,能量是單向流動且逐漸遞減的。某些有毒物質及重金屬鹽類進入生態系統后,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富集)。(2)一般情況下,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第三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七上P26—P33)1.生物圈范圍: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作生物圈。2.生物圈范圍:如果以海平面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達到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處,厚度為20千米左右。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3.大氣圈:空氣由多種氣體組成,如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在大氣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夠飛翔的昆蟲和鳥類,還有細菌等微小生物。4.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數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內的水層中。5.巖石圈:是地球表層的固體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蓋著土壤,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也是人類的“立足點”。注意: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6.值得注意的生態系統:(1)森林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森林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最強。(2)濕地生態系統:有凈化水質、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腎”之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3)農田生態系統:以農作物為主體,動植物種類相對較少,抵抗旱、澇或病蟲害的能力較差,因此,是自動調節能力最弱的人工生態系統。7.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生態系統相互關聯,影響這種關聯的非生物因素有陽光普照,水和水蒸氣的運動;生物因素有花傳種運動、魚洄游、鳥遷徙。第二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一章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七上P36—P41)1.細胞: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2.顯微鏡的結構:(識別并填出所指結構)3.顯微鏡的使用:(1)取鏡和安放①將顯微鏡從鏡箱中取出時,應一只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托住鏡座 ②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距邊緣大約7厘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2)對光③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左右的距離) ④用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一只眼注視目鏡。轉動反光鏡,使反射光線經過通光孔、物鏡、鏡筒到達目鏡。以通過目鏡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為宜(3)觀察⑤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正面朝上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玻片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⑥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從側面看著物鏡) ⑦一只眼向目鏡內看,同時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清潔和整理實驗完畢,要將顯微鏡外表擦拭干凈。如需擦拭目鏡和物鏡,請用擦鏡紙。然后,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里,送回原處。4.顯微鏡必會知識:(1)與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有關的結構: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②目鏡安裝在鏡筒的上端,無螺紋,目鏡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小。③物鏡在轉換器上,有螺紋,物鏡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記憶時記物鏡,目鏡與物鏡相反)(2)與顯微鏡的鏡筒升降有關的結構:①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使鏡筒升降的幅度小。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以免損壞物鏡和玻片(標本)。(3)與顯微鏡的視野亮度有關的結構:反光鏡、遮光器和鏡頭(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4)顯微鏡放大倍數的規律:①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亮度越暗,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目越少,細胞的體積越大;②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亮度越亮,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目越多,細胞的體積越小。(5)顯微鏡視野中的像:物像是倒像,物像的移動方向與玻片的移動方向相反。(6)污點判斷:通過轉動目鏡、移動玻片標本、轉換物鏡的方法,若污點隨著某一操作移動,說明污點就在該結構上。(7)換用高倍鏡觀察時的正確操作步驟:①移動玻片標本,②轉動轉換器,③調節光圈,④轉動細準焦螺旋,在操作過程中,千萬不能轉動粗準焦螺旋。第二節 植物細胞 (七上P42—P45)1.光學顯微鏡觀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2.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三種:切片——用從生物體材料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裝片——用撕下或挑取的少量生物材料制成。3.玻片標本分類:三種玻片標本都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長期保存)或臨時的(不能長期保存)的標本。4.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方法步驟:(1)準備①用潔凈的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②將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2)制作臨時裝片③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并用鑷子將它展平 ④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洋蔥內表皮上,避免蓋玻片下出現氣泡(3)染色⑤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 ⑥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碘液浸潤標本的全部5.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過程:擦→滴(清水)→取→展→蓋→染(碘液)→吸6.請標出圖中細胞結構的名稱。7.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壁:起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光學顯微鏡下不易看清),起保護作用并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染色體),遇碘變深。液泡:在細胞質里,內含細胞液,細胞液中溶解著多種物質。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的場所,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葉綠體:存在于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含有葉綠素,是進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場所。第三節 動物細胞 (七上P46—P49)1.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過程:擦→滴(生理鹽水)→刮→涂→蓋→染(碘液)→吸2.制作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的中央滴加的液體: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加的是清水。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滴加的是生理鹽水(濃度0.9%的氯化鈉溶液),原因是為了保持細胞的正常生活狀態(為了維持細胞的原有形態)。3.請標出圖中細胞結構的名稱。第四節 細胞的生活 (七上P50—P55)1.組成細胞的物質:(兩大類)(1)一類是分子比較小的,一般不含碳,如水、無機鹽、氧等,統稱為無機物。(2)另一類是分子比較大的,一般含碳,如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統稱為有機物。(3)點燃小麥、玉米粒后,剩下的灰燼只有無機鹽。2.細胞膜的作用:將細胞的內部與外部環境分隔開,使得細胞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內部環境。3.細胞必會知識:(1)植物葉片細胞中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的葉綠素能夠吸收光能,葉綠體可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并將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2)細胞中含有線粒體,呼吸作用可使細胞中的一些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使用,是動力車間。(3)葉綠體和線粒體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特別注意大小關系:葉綠體大,線粒體小)(4)我們的生命始于受精卵,因為受精卵(細胞核)內有指導人體發育的全部信息,這些信息是由父母傳下來的,因而叫作遺傳信息。(5)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其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細胞內時刻都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中有遺傳物質DNA,DNA攜帶著控制細胞生命活動、生物體發育和遺傳的遺傳信息,是指導和控制細胞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一系列指令。細胞的生活是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的統一體。(6)除細胞核中有DNA外,細胞質中的葉綠體、線粒體內也有少量的DNA。4.觀察下圖,完善內容:(1)克隆過程中,由B羊分離的乳腺細胞提供的細胞結構是細胞核。融合細胞的細胞核來自B羊,而細胞質和細胞膜(去核卵細胞)來自A羊,克隆羊多莉與B羊(填字母)的長相幾乎一模一樣,說明細胞中的遺傳信息主要來自細胞核。(2)該實例說明:細胞核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細胞核是控制中心)。第二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第一節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七上P56—P58)1.生物體由小長大:與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分不開。2.細胞的生長:構成生物體的細胞要不斷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并且轉變成組成自身的物質,細胞體積由小變大,但是細胞不能無限地生長。3.細胞分裂: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先由一個分成兩個,隨后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中各含一個細胞核。如果是動物細胞,細胞膜從細胞的中部向內凹陷,縊裂為兩個細胞。若是植物細胞,則在原來的細胞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和新的細胞壁。于是,一個細胞就分裂成為兩個細胞。4.細胞分裂、生長的結果: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細胞生長使細胞體積增大,最終使生物體生長。5.染色體:細胞中那些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成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由于DNA上有許多基因。6.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和遺傳物質的變化:(1)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最為明顯,在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其形態不同。(2)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會進行復制,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均分成完全相同的兩份,分別進入兩個新細胞中,所以形成的兩個新細胞和原細胞中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都相同,因此,新細胞和原細胞所含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第二節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七上P59—P62)1.許多動植物和人體的發育起點:都是從一個細胞開始,這個細胞就是受精卵。其分裂產生的新細胞都有分裂能力,后來只有一小部分有分裂能力,大部分分化后失去分裂能力。2.細胞分化:一個或一種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差異性變化的過程。細胞分化,細胞數目不變,遺傳物質也不變。3.組織: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4.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5.識圖填空:上圖是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如皮膚上皮能保護體表,小腸腺上皮能分泌消化液 上圖是肌肉組織,主要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和舒張功能,能夠使機體產生運動。如平滑肌、骨骼肌、心肌上圖是神經組織,主要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感受刺激,傳導神經沖動,在體內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 上圖是結締組織,種類很多,骨組織、血液等都屬于該組織。具有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6.器官: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動物的器官非常多。7.系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人體共有八大系統。8.動物體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9.識圖填空:該結構是心臟,是將血液泵至全身的器官。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 該結構是胃,由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和神經組織構成,是貯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 該結構是大腦,主要由神經組織構成,是對全身起調控作用的器官第三節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七上P63—P65)1.綠色開花植物由六大器官組成。營養器官包括根、莖、葉,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實、種子。藻類植物是無器官的。2.分生組織:終生保持分裂能力的細胞群構成的組織,主要分布于根尖、莖尖及莖中形成層。其特點:細胞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分生組織通過細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植物體的其他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等。3.構成不同器官的組織有所不同,如番茄果實中營養組織多,莖中以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為主。每一種器官都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構成。4.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沒有“系統”。5.生物體的結構層次:6.識圖填空:第四節 單細胞生物 (七上P66—P69)1.從草履蟲培養液的表層吸一滴培養液,放在載玻片上,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草履蟲。用這種方法取草履蟲的原因是在培養液表層含氧多,草履蟲呼吸需要氧,多集中在表層。2.蓋上蓋玻片,在低倍鏡下觀察草履蟲的形態和運動。如果草履蟲運動過快,不便觀察,可以先在載玻片的培養液的液滴上放幾絲棉花纖維,再蓋上蓋玻片觀察。3.以草履蟲為例,食物泡用于消化食物;表膜(細胞膜)用于吸入O2排出CO2;收集管、伸縮泡用于排出體內多余的水分和無機鹽;胞肛用于排出食物殘渣。4.眼蟲是既屬于動物又屬于植物的單細胞生物。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第一節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七上P72—P78)1.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綠色植物大約有50余萬種,將它們分成四大主要類群: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前三類植物不結種子,靠孢子繁殖后代,稱為孢子植物;孢子成熟后從孢子囊中散放出來,如果落在溫暖潮濕的地方,就會萌發和生長。最高等的一類植物能結種子,所以稱為種子植物,包括兩大類群:裸子植物、被子植物。2.藻類植物(最低等):(1)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多為水生。藻類植物沒有根、莖、葉的分化。(2)多細胞藻類整個身體都浸沒在水中,全身都能從環境中吸收水分、CO2和無機鹽,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補充大氣圈中的氧氣。(3)藻類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類群,常見的種類有:杯狀葉綠體的是衣藻,有螺旋帶狀葉綠體的是水綿。3.苔蘚植物:(1)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植株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莖和葉的分化,但沒有輸導組織(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有假根。(2)苔蘚植物的葉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可以從背、腹兩面侵入葉細胞,使苔蘚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所以常把苔蘚植物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有些苔蘚植物可以形成泥炭用作燃料。苔蘚植物常見的種類有:葫蘆蘚、墻蘚、地錢等。4.蕨類植物:(1)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陰濕環境中,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有根、莖、葉的分化,在這些器官中有專門運輸物質的通道——輸導組織。(2)蕨類植物常見種類有鐵線蕨、腎蕨等。古代高大蕨類是重要的成煤植物。第二節 種子植物一、基礎知識(七上P79—P87)1.種子植物:能結出種子,并且靠種子繁殖的植物。2.填出下面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名稱:3.種子結構:(1)菜豆種子(雙子葉植物)(2)玉米種子(單子葉植物)(3)種子中的胚是植物幼小的生命體。4.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種子的比較:比較內容 雙子葉植物 單子葉植物子葉數 兩片 一片胚乳 大多數沒有胚乳 絕大多數有胚乳營養貯藏 子葉 胚乳子葉功能 貯藏營養物質 將胚乳內的有機物轉運給胚芽、胚軸、胚根5.孢子與種子:(1)孢子:只是一個細胞,只有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才能萌發,否則很快就會喪失生命力。(2)種子:在較干旱的地方也能萌發;如果遇到過于干燥或寒冷的環境,也可以待到氣候適宜時再萌發,這也是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的原因。能產生種子是種子植物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類群的一個重要原因。6.種子的貯存:種子在低溫和干燥條件下,壽命可以延長。在高溫和潮濕條件下,壽命縮短。7.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常見的裸子植物:油松、側柏(任答兩個即可)。被子植物: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常見的被子植物:玉米、桃(任答兩個即可)。8.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9.果實幫助種子傳播:蒲公英的果實頂端有毛,可以隨風飄揚;蒼耳、鬼針草果實表面有刺毛或倒鉤,能夠黏在或鉤在動物的身上被帶到遠方。10.葉脈比較:葉片上粗細不等的脈絡叫葉脈,根據其形狀不同,可判斷單子葉還是雙子葉植物。這是雙子葉植物,是網狀脈 這是單子葉植物,是平行脈11.該植物是銀杏,被稱為“活化石”。圖中的“果實”實際上是它的種子,因種皮為白色的硬殼,俗稱“白果”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 (七上P88—P95)1.種子萌發的條件:(1)外界(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種子不同,最適萌發溫度不同)(2)自身(內部)條件:種子的胚是完整的,而且是活的且不在休眠期。環境條件、自身條件都滿足,種子才能萌發。2.探究實驗: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1)實驗過程:(2)變量分析:①2號瓶和3號瓶構成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溫度。②2號瓶和4號瓶構成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空氣。③1號瓶和2號瓶構成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水分。(3)現象與結論:瓶號 2號瓶 1號瓶 3號瓶 4號瓶現象 萌發 不萌發 不萌發 不萌發結論 作為 對照 實驗 種子的萌發需要一定的水分 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 種子的萌發需要充足的空氣3.種子的休眠:是植物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4.種子萌發的過程:種子萌發,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軸、胚芽、胚根。隨后,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發育成連接根與莖的那一部分,胚芽發育成芽,進一步發育成莖和葉。5.抽樣檢測:從檢測對象總體中抽取少量個體作為樣本,對樣本進行檢測的結果能夠反映總體的情況的方法。如果用于調查,則叫作抽樣調查。第二節 植株的生長 (七上P96—P102)1.根尖概念: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根尖是幼根生長最快的部位。2.根尖結構和功能(如右圖):(1)結構:從根的尖端往上依次是:①根冠(區);②分生區;③伸長區;④成熟區。(2)功能:①根冠在根尖的頂端,細胞比較大,排列不夠整齊,具有保護作用。②分生區的細胞很小,排列緊密,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補充伸長區細胞數量。③伸長區下部細胞較小,越往上細胞越大,最后成為成熟區細胞的一部分。伸長區是根尖生長最快的部位。④成熟區的表皮細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3.幼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增加細胞數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4.枝條:都是由芽發育成的。芽中有分生組織,芽在發育時,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條。枝條是由幼嫩的莖、葉和芽組成,其上的芽還能發育成新的枝條。芽中的幼葉將來發育成葉,芽軸將來發育成莖,芽原基將來發育成芽。5.年輪:是樹干斷面上的同心圓花紋,反映了莖加粗(生長)的過程,是莖的形成層(分生組織)細胞不斷分裂和分化的結果。6.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1)不論是細胞數量的增多,還是細胞體積的增大,都需要不斷地補充營養物質——水、無機鹽、有機物。(2)課本實驗表明,土壤浸出液中培養的玉米幼苗要比蒸餾水中培養的玉米幼苗生長得好(健壯),這是因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長所需要的多種無機鹽。(3)如果缺少某種無機鹽,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長,會出現相應的癥狀。①缺氮時,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黃。含氮的無機鹽可以使植株枝繁葉茂。②缺磷時,植株特別矮小,葉片呈暗綠色,并出現紫色。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使植株碩果累累。③缺鉀時,植株的莖稈軟弱,容易倒伏,葉片邊緣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含鉀的無機鹽可以使植株莖稈粗壯,加速淀粉的運輸。(4)不同植物及植物生長的不同時期需要水和無機鹽的量是不同的。例如,油菜的營養器官生長時期,需要大量含氮的無機鹽,而在開花結果時期,則需要更多含磷的無機鹽。缺少含硼的無機鹽,則會花而不實。第三節 開花和結果 (七上P103—P108)1.花的結構:(1)花的主要結構:花蕊(雄蕊和雌蕊)①雄蕊由花藥、花絲構成,花藥里面有花粉,一個花粉里含有兩個精子。②雌蕊由柱頭、花柱和子房構成,雌蕊下部的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構成。胚珠主要由珠被、卵細胞和極核構成。(2)依圖填結構2.花的類型:(1)以花蕊區分(2)以傳粉方式區分3.傳粉:(1)概念:花粉從花藥中散放出來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2)方式: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若自然狀態下傳粉不足,造成缺粒現象,可采用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加以彌補。①自花傳粉:一朵花的花粉,從花藥散放出以后,落到同一朵花的柱頭上的傳粉現象。栽培植物中的小麥、水稻、豌豆都是這種傳粉方式。②異花傳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的傳粉方式。這種方式需要有一定的媒介,主要是風和昆蟲。如各種瓜的傳粉方式。4.受精:花粉落到雌蕊柱頭上以后,在柱頭黏液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兩個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其中一個精子與胚珠里面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這種受精方式,叫作雙受精現象。如下圖:5.雙受精的實質:指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兩個極核相融合的現象。6.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綠色開花植物傳粉、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雌蕊的柱頭、花柱都會凋落,只有子房繼續發育,如下圖:子房果實7.必會知識:(1)一個子房中可以有1個胚珠,也可以有多個胚珠;一個胚珠發育成一粒種子,一粒種子的形成需要兩個精子。一個子房發育成一個果實。(2)經過傳粉和受精兩個生理過程后,花才能結果、結種子。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七上P109—P115)1.植物的吸水:植物主要通過根(器官)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該區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收水分的面積。移栽植物時,最好帶土,以免損傷太多的幼根和根毛,造成吸水困難。2.植物中水分的運輸:根吸收的水分,沿著根中導管、莖中導管和葉脈中的導管運輸到植物體的各組織細胞中去,所以水分是沿導管運輸的。切斷枝條置于紅墨水中,先葉脈變紅后葉片變紅;再把莖橫切可以看到導管變紅。3.植物運輸的結構:(1)植物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結構導管屬于輸導組織,每一根導管是由許多長形、管狀的死細胞所組成的,這些細胞沒有細胞質和細胞核等,上下細胞間的細胞壁消失,形成一根中空的管道。導管的作用是由下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到各器官。(2)植物運輸有機物的結構篩管屬于輸導組織,由活細胞構成,主要由上向下運輸有機物到各器官。(3)導管與篩管的區別位置 實質 輸導 成分 輸導 方向導管 木質部 在內側 由死細胞構成,形成中空的管道 水分、 無機鹽 從下 向上篩管 韌皮部 在外側 由活細胞構成,形成有篩板的管道 有機物 從上 向下4.蒸騰作用:(1)概念: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2)作用: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動力。5.植物體內水分的散失:主要通過葉片的蒸騰作用進行,所以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片;水分散失主要部位是氣孔。6.制作葉片橫切面臨時切片時,需捏緊兩個刀片沿葉片橫切面迅速(填“緩慢”或“迅速”)切割。7.植物的葉片:由表皮、葉肉和葉脈三部分組成。(1)表皮:分為上表皮和下表皮,屬保護組織,表皮上有由成對的保衛細胞構成的氣孔(一般陸生植物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氣孔多)。(2)葉肉:由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構成,屬營養組織。(3)葉脈:起輸導支持作用,內有導管和篩管,分別運輸水和無機鹽、有機物,有輸導組織。 8.氣孔:植物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它的開閉由保衛細胞控制,該細胞形狀為半月形,成對存在,內有葉綠體。氣孔開閉是通過調節保衛細胞的形狀和大小實現的。葉片上下表皮的氣孔數目多少可以通過浸沒于70℃左右熱水中加以驗證,哪面氣泡多則氣孔多。9.氣孔結構:10.植物蒸騰作用的意義:(1)對植物本身的意義:一方面蒸騰作用可拉動水分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另一方面蒸騰作用可降低植物葉片表面的溫度,避免植物因溫度過高而被灼傷。(2)對大自然的意義:蒸騰作用還能夠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七上P116—P120)1.“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1)暗處理(轉運和耗盡葉片中原有的淀粉,防止干擾實驗):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2)選葉遮光(做對照實驗):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3)然后移到陽光下照射,2—4小時后(時間太短實驗效果不明顯),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4)脫色:將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目的:除去葉片上的葉綠素,防止干擾實驗)①使葉片含有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②隔水加熱的目的:避免酒精快速蒸發,引燃酒精,發生危險。(5)清水漂洗:用清水漂洗葉片,防止干擾實驗。(6)碘檢:向葉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沖掉碘液,觀察葉色發生了什么變化。(遮光部分不變藍,不遮光部分變藍)(7)結論: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2.必會知識:(1)遇碘變藍是淀粉的特性。(2)植物的綠色部分細胞有葉綠體,葉綠體因含有葉綠素而呈現出綠色。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3)葉綠體既是生產有機物的“車間”,也是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能量轉換器”。(4)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等糖類,一部分糖類在植物體內還會轉變成蛋白質、脂肪等其他有機物,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3.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從細胞水平來看,植物細胞的組成成分除了水和少量的無機鹽以外,主要是有機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脂質,細胞核中的主要遺傳物質是DNA,都是有機物。4.光合作用的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捕獲太陽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就叫光合作用。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節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七上P121—P126)1.普利斯特利的實驗他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到密閉的玻璃罩里,蠟燭不久就熄滅了 他把一只小白鼠放到密閉的玻璃罩里,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點燃的蠟燭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里。他發現蠟燭沒有熄滅 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里。他發現小白鼠也能夠正常地活著(1)實驗結論: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2)后來的科學實驗證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都會排出二氧化碳,消耗氧氣,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夠釋放氧氣,消耗二氧化碳。2.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實驗:快要熄滅的衛生香(或竹簽),遇到金魚藻在光下釋放的氣體,立刻燃燒起來。這是氧氣助燃的特性。這個實驗如果在黑暗中進行,則看不到這一現象。說明金魚藻只有在光下才能夠產生氧氣。3.與光合作用相關的實驗:(1)光合作用需要水實驗:可將一片葉靠尖端的主葉脈切斷,尖端缺水,遇碘不變藍。(2)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實驗: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可驗證有無二氧化碳。(3)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實驗:可用銀邊天竺葵,其葉片靠邊緣細胞中無葉綠體。葉片邊緣遇碘不變藍。(4)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實驗:見光蒜苗綠色,不見光蒜苗黃色(蒜黃)。4.光合作用的表達式(公式):二氧化碳+水+氧氣5.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光合作用的條件(動力):光照。光合作用的產物:有機物和氧氣。光合作用的實質: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6.根據光合作用的公式分析,你認為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二氧化碳、水、光照、葉綠體。7.種植農作物時,既不能過稀,也不能過密,應該合理密植,合理用光還有間作套種。第二節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基礎知識(七上P127—P131)1.與呼吸作用相關的實驗:(1)呼吸作用釋放熱能實驗:甲瓶裝著萌發的種子,其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種子萌發,還有一部分能量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2)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實驗:甲瓶中的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種子萌發時放出了二氧化碳。(3)呼吸作用消耗氧實驗:燃燒的蠟燭放進甲瓶里,火焰立刻熄滅了,這是因為甲瓶里缺少氧,被萌發的種子吸收了。2.呼吸作用: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3.呼吸作用的表達式(公式):4.碳—氧平衡: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又將氧氣排放到大氣中,這樣就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5.必會知識:(1)有機物徹底分解需要氧的參與。在特殊情況下,細胞中的有機物沒有氧的參與也能分解,但是分解的不徹底,釋放出的能量也比較少。(2)呼吸作用主要是在活細胞的線粒體內進行。(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實質都是有機物分解,釋放能量。(4)呼吸作用的強弱有差別:呼吸作用的強弱常常是生命活動強弱的標志;線粒體多則呼吸作用強。(5)農田適時松土,遇澇排水,都是為了使植物的根得到充足的氧氣,保證呼吸作用的正常進行。而有的措施是為了降低呼吸作用的強度。例如,貯藏糧食時,保持干燥和低溫;貯藏水果、蔬菜時,適當降低溫度或氧濃度。【點撥】1.提高光合作用的措施:①增加二氧化碳濃度、②增加光照強度、③延長光照時間、④合理密植。2.降低呼吸作用的措施:①降低溫度、②減少氧氣、③干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